村志范文全文(精选10篇)

时间:
分享

《夏杜曹村志》序言

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置于案头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因为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吾村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本村志既是留给每位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献给每位想认识夏杜曹、了解夏杜曹的同仁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夏杜曹山水绚丽,文化绵长,景致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吾族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们斩木揭竿,奋起反抗,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忠肠,涌现出象爱国将士曹云剑这样的民族英雄。当鬼子进村,夏杜曹人宁愿战死,不甘坐亡,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筚路蓝缕,不竭追寻,探索过很多农业农村新路。8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全村老少齐上阵,亲戚朋友来帮忙,场面宏伟壮观,描绘了一幅“科学种田增效益,规模生产促增收”的壮美画卷,使得夏杜曹在全县名噪一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继承祖辈聪明能干、勤劳肯干、踏实会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之际,在永康五金炉火越烧越旺的历史大背景中,夏杜曹虽没有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但同样有一批人先知先觉,借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西面的山坡上办起了工厂,使一个农业村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淀下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这是人们对夏杜曹村的概括。“一村书法两父子”,“一村高考三状元”,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夏杜曹村民的荣耀.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史志(村谱)是一个区域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本村志内容丰富,体例编排科学,类目设置合理,资料翔实可靠,行文规范流畅,做到略古详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体现了较高的编纂水准。它凝聚着以退休教师曹德明等为代表的一批编纂者的无数心血.无论是查阅资料、史海勾沉,还是爬山涉水、调查走访,抑或伏案书写、胪列明析,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其心可鉴,其情可嘉,其精神与本志书共存。

观史思治,修谱谋远。本村志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还原了夏杜曹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夏杜曹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村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培根基,清本源,克振家声,德传万古,我相信其意义深远而无穷矣.

夏杜曹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仰望先贤,我心生无限豪气。今天,沐浴着祖宗的恩泽,我默默地行走在天地之间,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都是你的赤子,无论走到哪里,夏杜曹永远都是我的根和源。我愿常常听到家乡人熟悉的声音,看到家乡人亲切的脸庞,我愿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以赤子之爱,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

 我祝愿夏杜曹村代代相续,历久不衰。祝愿我的家乡和家乡人更加精诚团结,更加奋发进取,更加富庶繁荣.

 《夏杜曹村志》编成之际,编委会嘱我写序,深感荣幸,爰书数语,以为序言,以待来者.

雷家崄村志序言

存史修志,无疑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一件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大事。在地方志的编修中,乡志、村志的编纂,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层社会文化现象,是志书编修领域的一种拓展和创新,为地方志的编写增添了鲜活的新内容,呈现出生动的新气象,可喜可贺。

我在榆林工作了整整九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深知榆林农村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这是一片宝地。多年从事教书育人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榆林日报记者雷鸿儒同志编撰的这部 《雷家崄村志》,以一个农村为载体,取材广泛,考证翔实,序列有致,文笔流畅,略古详今,雅俗共赏,不失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好志书.以史为鉴,足可资治。

农村史志值得编修。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发起的,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基本上是在农村展开的,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攸关民族兴衰的党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则更是从农村开始的,今天已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历史一再证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农村、重视农村,在治国方略统筹运作中,始终把农村事业定位于影响全局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因此,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蕴,注定农村永远是一个内涵丰富、题材重大、值得记载的史志课题.

农村史志别具特色。对于雷家崄这样一个榆林南部普普通通的村庄来说,在榆林这片既有光荣革命传统,又富集多种矿产资源,既欣逢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又囿于贫穷落后封闭守旧的传统观念困惑的广袤土地上,《雷家崄村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也就既带有典型性,又带有普遍性。这样一个普通村庄的史志,真实地反映出陕北广大农村,特别是革命老区近百年来艰难曲折、生动鲜活的历史状况,可以说是榆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村史志弥足珍贵。史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再现,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还是民族的、军事的原因,不论是主观世界的原因,还是客观世界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对后人来说弥足珍贵。一部《雷家崄村志》,内容丰富,编修有序,是全体村民父老乡亲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一份特殊的珍贵礼物,更是地方志编修同仁们的一本颇有价值、独具特色的参考志书. 

《沙洺村志》序

《沙洺村志》摆在了我的面前。组织者建国弟、主要编修者晓东兄瞩我,“说两句".其实,我也有此意.盛世修志,目前已有不少的村庄都编修了村志。愚以为,《沙洺村志》是我市村志中上乘之志,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欣然命笔。

我遥望沙洺。沙洺独锁我市门道三川,三川源于我市西方屏障摩天岭,摩天岭流下两道岁月的河,一条是物质的河,一条是精神的河。这两道河从石器时代就开始流淌,且经久不息、流淌多年,终于流到了我们这一代,在相互汇合点上,谱写了沙洺历史、诞生了具有太行特色的沙洺文化。

这些历史宝藏,是何等的雄厚、何等的宝贵。然而,岁月无情,它能创造历史、繁荣文化,亦能湮没历史、埋藏文化,天长地久甚至将历史、文化一并清零。“夫志也者,史之流也”。志书之旨,就是遵循时光隧道,记载其盛衰变迁、风俗习惯之史迹,以供后人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作为立身、治世、发展之鉴。《沙洺村志》较全面地记述了沙洺先人执著地生活,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沙洺现代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及智慧、创造,将沙洺历史变迁和巨大变化载入史册。它将这一“史之流”资料化,无愧地担当起志书这一主要责任.

“详近略远",是方志之学的同义。其实,历史越远,越有入志的价值,“略远”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时代太久远了,资料缺乏,史海钩沉相当不易。晓东兄深知这一点。他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古沙洺历史文化的挖掘上,在古志书、古遗址、古文物,尤其在民间记忆中苦苦寻找线索,利用辨析、推理、存疑的方法,较准确地厘清了沙洺变迁的历史文化脉络.

比如:上世纪70年代,村民整地、建房,挖掘出数量相当多的铁炉渣和遗留的铁块;村留有大量的窑洞炉炼铁遗址,乃至一条数里长的季节河叫窑沟河。这说明在古代,沙洺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炼铁场,而这一点历代志书都没有记载.再比如,沙洺村旁有一丁字阁,在当时这里是三川货物贸易、通晋达冀的大市场,非常繁荣。当时,丁字阁位于村中,只是洺河泛滥、将村庄冲毁才使村庄南移,形成现在的村落,使丁字阁偏于一隅;而所有志书对此都没有祥载.还有,武安落子的发祥地是沙洺、沙洺也曾是古战场、《桃花庵》的故事发生在沙洺、由艺人编剧、首演……这些推理都有实据在,经晓东等人小心求证,逻辑非常严谨。如果对古沙洺的历史变迁加以研究,对武安的地方文化也是一种极大的丰富.

“详近”,自然也是《沙洺村志》的特点。不同其他志书的是,这“详"中有略,详略得当.因此,能给人一种信仰、一种鼓舞、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古老、沉闷的华夏大地迎来曙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富裕的各个历史阶段,伟大的党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甚至失误。这在沙洺这个小小的村庄的历史中,也留下轨迹。对这段近史的“详”,《沙洺村志》却力求“简”,点到为止而又不遗漏—-因为这毕竟是历史,不能不载;点到为止则使志书不至于成为“伤痕文学”、消磨人们的意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沙洺村志》却浓墨重彩,对村庄发生的重大变化详细铺陈,悉数记载。这样,既尊重客观事实,又给人奋进的力量。洋洋数万言、跨越数千年,能准确地把握详略之度,实属不易,这也是《沙洺村志》的主要特色。

《沙洺村志》的问世,编修人员历经数年、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在有生之年,以客观、科学,求真、求实、公正的态度,潜心挖掘、创造了这笔宝贵财富,其功德无量。我怀敬佩之心,向沙洺人民表示祝贺.相信沙洺人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定能用智慧、勤劳的汗水,续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金兰村志序

贯穿古今,阅尽沧桑。跨越世纪,共创辉煌。《金兰村史志》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金兰之子杨彬笔耕下,终于面世了.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千秋大事,将给村民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件无价之宝.笔者不辞辛劳,千百次走访乡亲父老,查阅历史资料,求证历史事实,考察地理环境,体验人情习俗,完成了近八万字的村史志,从中可见金兰的骄子们爱村念乡之心,怀旧望新之情.

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以铜为镜,可正衣襟。金兰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村里自古就有文人秀才出现,现今又有众多学子考入大学。金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村在绿中,绿在村中,是绿的海洋,环保示范村。东临母亲湖程海,南依河囗,北邻潘莨,西靠向云坪。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村民带来生存的好条件,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给村庄增添诸多光彩。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村民的思想意识,生产建设,民房改造,村容村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长足发展.这是该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长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金兰村志》全面地记述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突出建国以来机构变革,经济建设,自然风貌,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才辈出的深刻变化.体现“薄古厚今,古为今用",力求“公正、事实、全面"。村志引经据典,印证过去,广采博录,拾零整合,漫笔纵横。《金兰村志》的出版,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金兰村,激发人民热爱家乡,总结建村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历史优秀人物,吸收历史文化精华,都具有极大的裨益。

当今社会,是急剧变革的时代。大至国家,小至乡村、个人,都将在这场急剧变革中经受考验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衡量一个乡村,一个地区或个人的先进与落后的筹码越来越重。学文化,学知识,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历史潮流.希望村委会,审时度势,放眼将来,进一步改革开放,励精图治,招商引资,大兴百业,发展经济,努力建设好文明村,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金兰是我的故乡,也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仰望先贤,我心生无限豪气。沐浴着祖宗的恩泽,我走出金兰默默行走在天地之间,任劳任怨在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直到光荣退休。而今虽定居永胜沧阳县城,但我永远是金兰赤子,金兰永远是我的根和源。我撰写《金兰村志》,以赤子之爱,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金兰村!

我祝愿金兰村代代相续,历久不衰,祝愿我的家乡和父老乡亲更加精诚团结,奋发图强,富庶繁荣!

是为序!

序   一

《唐林村志》在中共唐林村支部委员会和唐林村村民委员会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唐东福同志的多方努力,终于问世了。我看到这本志书时,倍感欣慰。该书真实地展现了后港镇唐林村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最基层、最普通的自然村庄半个世纪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客观地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唐林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勇于改革、勤劳致富、建设美好家乡的历史足迹.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港镇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

这部村志的出版,凝聚着唐东福同志近20年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他凭着一腔爱乡之情,一种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访千人百众,集成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终于编纂成这部唐林村第一部村志.该书不仅是一部唐林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对家乡民众进行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教育的乡土教材。

古镇后港,地滨长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荆门粮仓之称,国家级大型乡镇企业-—荆玻集团就建在古镇上。唐林作为后港镇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几十年来,经过历届村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一个个像唐林村这样的基层组织才构筑了后港镇今天的发展和兴旺。《唐林村志》的出版,将进一步激励更多的后港、唐林籍人士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关心、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同创造唐林的美好未来.

(作者时任中共沙洋县后港镇委书记) 

序     二

国有国史,村有村志。编史修志的目的在于资治教化,鉴古知今。《唐林村志》真实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半个多世纪里唐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变化的真实反映.全方位展示了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唐林人的时代风采和传统的楚风遗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价值的信史。

唐林村在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饱受剥削和压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唐林人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善生产条件,兴办社队企业,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唐林村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多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或办企业,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村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迈进。

回顾历史,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景灿烂.唐林是个美好的地方!我生在唐林,长在唐林,唐林是我美好的家乡!我于1974年后港高中毕业回村务农,先后担任过村民兵连长、大队长、党支部书记,1980年离村。在村工作6年,向老一辈村党员干部学到了工作经验,学到了农业知识,尤其是培养了诚实做人、勤奋务实的品质。我衷心感谢唐林这方热土对我的养育之恩!

《唐林村志》由唐东福同志收集、整理、编纂而成,这是他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欣逢该书付梓之际,谨向编辑人员致以诚挚的谢忱!                           

                                         (作者系荆门市园林局副局长)

序   三

修志编史,鉴古知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传承文明、造福后代的历史用。   

《唐林村志》经历20多年的修编历程,终于问世了。她犹如一幅浓缩的乡村画卷,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唐林农村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窥一斑而见全豹。全书反映的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半个世纪的历史与现状。其图文资料多侧面展示了唐林农村的新旧风貌,记述了当代农村社会发展的轨迹,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史料,更多的是历史的启迪和时代的鞭策,堪称“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佐证”。

《唐林村志》的出版,凝聚了唐东福同志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实属不易!他凭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执著的追求和无私奉献,撰一部村志,献给慈爱的母亲!

唐林籍的公职人员和离村务工经商者,均生于斯、长于斯,虽然离开了唐林家乡,但都难忘家乡的养育之恩。我相信《唐林村志》的问世,将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唐林村志》翔实记载了唐林同胞的名姓和部分人物的事迹,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着我们永远向前。所有唐林同胞,都关心、关注着《唐林村志》的出版,都为她的问世欢呼!

                                      (作者单位:沙洋县人大常委会)

《东洋江村志》编撰大纲

东洋江村区位图、遥感照片

题字(收集历年来上级领导及名人手迹)

照片(反映村庄过去以及现在的照片)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建制与沿革

一、地理位置;

二、由来、简介、变迁及故事等;

三、隶属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地势地貌

二土壤植被

三、气候

四、河流

第三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村土地总量、宜耕地、可耕地、耕地、草地等)。

二、动物资源(村内各类动物的名称,数量较多的动物有几种,哪些是受国家保护的,

这些动物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动物已经迁移。 ) 

三、植物资源(植物的种类,珍希植物,这些植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珍希植物采

    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 

四、水资源

1、地表水(溪河、湖泊,河流 名称、位置、境内长度、面积、形状,河内主要生物。

河流的环保治理情况。湖泊的名称、位置、面积、形状,生物,环保治理情况。) 

 2、地下水(砖井、机井数目、位置、水域面积、流量、水质)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水灾(历次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较大的水灾发生时间、水情、损失情况) 

二、旱灾(损失较大的旱灾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 

三、风、雹、雪灾(损失较大的灾害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

四、地震

五、瘟疫 

第二章  人口源流 

一、来源(按历代祖先迁入记述至今,人口来源地、时间、原因) 

二、人口规模与变动(追溯旧时人口发展、1949 年解放时人口总数、历年人口普查人

口统计数,生育率、机械、自然增减率、人口变化原因) 

附:东洋江村 1949 年—2013年人口普查统计表 

出现最早的姓氏是_ 氏,何时从何地迁入,迁入时的背景。

各姓氏迁入的时间、地点、背景,现有人口数。) 

本村各姓氏的辈分用字。

三、外来人口 

1、何时开始出现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及变化,主要来自何地。租住村内民 房共_

   间。

2、何年何月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制定了《外来人口管理条理》 ,构建了流动人口

   综合管理信息网络。是如何做到流动人口来有登记、去有注销的。

3、对于外来人口的防盗、防火以及煤气中毒等预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提供外来人口

管理站及管理站开展工作的照片) 

附:2013年村人口构成一览表

四、计划生育: 

1、组织机构(何年何月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历任负责人、专干及委员名单)

2、主要成果(2013年,本村晚育率达到_ %,计划生率达到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

办证率、建卡率达到_%,签订各种计划生育责任书_份。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的

管理。) 

第三章 中共××村支部委员会 

第一节 支部委员会 (村党支部成立的时间,背景。历届村党支部支书、委员、组长名单,

支部选举、 换届,党员大会、党员发展情况等。村党支部制定了哪些制度,做了哪些

政治工作,(供稿负责人:村支书或副书记) 

第二节 党 员(村内第一名中共党员出现时间、历年发展党员数、开展活动) 在何年何月

受过何单位表彰,受表彰的原因。注:需要配图片 如村换届选举现场图片、锦旗图片、

获奖奖状图片、党员活动图片、召开支部生活会图片等,图片一定要有图片说明) 

附:表1、历届××村党支部成员名录 (姓名、性别、名族、出生年月、籍贯、学历、职

      务、任职时间) 

表2、各级党代会代表名单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

  职务、代表级别、任职时间) 

第三节 重大政事 (重要会议、决议、重大政治运动如土改、合作化、?大跃进?、四清、文化大 革命、农业学大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的主要活动、重大问题 处理) 

第四章 基层政权组织 (供稿负责人:村主任或副主任)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政权组织 (追溯明、清、民国等时期村政组织建立时间、组成人

   员、制度等)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组织 

一、村公所 (成立时间、组成人员、管理体制、制度、活动) 

二、东洋江生产大队(成立时间、组成人员、管理制度、制度,活动) 

三、东洋江村民委员会(成立背景、时间、组成人员、管理体制、重要村务活动) 

四、专业化管理(级别如村级、起始时间、负责人、管理范围、方式) 

附:表1、历届××乡、大队、村委会成员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

      貌、文化程度、职务、任职时间) 

    表2、各级人大代表名单一览表(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

           度、职务、代表级别、任职时间) 

第三节 民主自治(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开始时间、选举内容、程序,历次选举 结果、村务

   公开) 

第四节 村务 

一、组织生产(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推行体制变革、制定与实施生产规划、

各时期的有重要影响的生产、科研活动) 

二、治安管理(组织建立、领导人及人员配备、制度、措施) 

三、民政工作(历年来对民政事务管理建章立制、人员更迭、办理情况) 

四、调解工作(调解制度建立、调解员、调解成果、典型案例) 

第五节 村财收支 

一、收入(历年收入来源、项目、总额) 

二、支出(历年支出项目、总额、赤字) 

三、财务管理 

1、机构人员(村、组两级财务的财务专设机构建立时间及变革、人员配备) 

2、体制、制度(不同时期的管理体制、建立的制度及管理方法等) 

附表:东洋江村历年财务决算收支一览表 

第六节 村规民约(选录) 

第五章 群团 组织 (供稿负责人:农青妇负责人) 

第一节 农民组织(分别介绍农协、贫协成立时间、组成人员、历任负责人、主要活动) 

第二节 共青团 

一、组织机构(机构名称、建立时间、组成人员、历年来团员发展数及总数)

二、主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协助党组织的工作,组织青年参加生产、科研创

新活动等,积极创优,争当标兵、青年突击手等) 

第三节 妇女组织

一、组织机构(机构名称、建立时间、组成人员及变更) 

二、主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协助村委的工作,组织妇女加生产、科研创新活

动等,积极创优,争当三八红旗手、青年突击手、巾帼英雄等) 

第四节 残疾人协会

一、协会成立的时间,历任负责人,有关章程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残疾人数,其中精神和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盲人、聋哑人各多少个;

三、人文关怀方面。如为残疾人广辟就业渠道,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为符合

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办理低保手续等内容。 

第五节 其他团体 (节下项目与第一节同) 

第六章 军 事 

第一节 兵役制度 (供稿负责人:民兵负责人) 

1、明清时期实行的兵役制情况如募兵制;

2、解放前实行的兵役制情况如抓壮丁;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实行的兵役制情况;

4、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的兵役制情况;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兵役制如志愿兵;

6、1954 年后的兵役制(如义务兵)状况;

7、各个时期参军人数,文化层次、男女、入伍时间。  

第二节 驻军 (各个时期驻军的起始时间、驻军背景、部队番号、兵种、兵力、社会影响等

情况。) 

第三节 民 兵 

一、组织建设(民兵组织组建的时间、历史背景,各时期负责人,民兵数量,主要工作 

开展情况。) 

二、军事训练(历年来训练时间、形式、训练成果,训练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

等) 

三、主要工作(解放前、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时期,民兵组织参加过哪些重要活动及作

    出重要贡献,对生产、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拥军优属 

一、拥军活动(基本制度、措施保障,军民共建活动,联谊、节日慰问、送温暖等,抚

恤荣、复、转、退军人等) 

二、优待烈军属(对烈军属待遇保障性措施、制度、送温暖、节日慰问) 

第七章 农村变革 (供稿负责人:村主任)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1919—1952 年) 

一、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两极分化程度、一般农民土地拥有情况、地主土地拥有情况、

租佃情况、地契收集) 

二、减租减息(时间、主要活动内容、范围、成果) 

三、土地改革(开始时间、主要内容、主要负责人、运动方式、程序、参与人数、人均

户均土地、土地证、地契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年) 

一、粮食统购统销(国家政策、村内历年完成任务数、价格、占粮食收成比例、 余粮

情况、超额完成任务户等典型) 

二、互助合作运动(时间、组织形式、运行体制、主要负责人、重大活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77 年) 

一、“大跃进”(简述开展时间、跃进项目、主要活动内容、参与人数、产生的结果和

影响) 

二、办公共食堂(个数、起始时间、规模、地点、使用谁的房屋、就餐人数、主要食品 

    种类、数量及浪费情况) 

三、人民公社(所属公社成立时间、办公地址、主要领导、村内体制变化、) 

四、农业学大寨(开始时间、开展活动形式、规模、内容、产生典型、学习成果或影响,

延续时间)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说明:改革开放30 年,党和国家有多

重的逐步深入的举措;①包产到户(1979~1983年);②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巩固和

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1984~1993年);③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1995年5月

始);④规定农户承包地使用流转权(2001 年末开始);⑤解决三农问题。二是改革产权

制度,探索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如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倡导股份合作组织,发展

农民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经 济联合组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等。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三是进行农产

品流通体制改革。如1985 年国家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

实行市场购销等。这些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改革,要具体记载。}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时间、组织形式、管理、主要成果)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破以粮为纲的传统旧模式,二、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十业并举、

以农促工、以工补农及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农村税费改革(开始时间、改革内容、农民得到的实惠) 

四、村级专业化管理(管理体制的变革、实施时间、范围、管理方法、成果) 

五、农村小康建设(国家政策、重要举措、主要惠民项目或工程建设时间、投资规模)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2013年) 

一、规划(近期、远期总体规划、专业规划) 

二、政策(如产权变革、补偿安置、权益保护、土地流转等一系列规定、办法) 

三、项目及实施(土地开发、房产开发、生产科研项目、服务及文化艺术产业新项目等) 

第八章 村庄建设 (承编人:负责基建副主任) 

第一节 规划编制(起始时间、中远期规划、专业规划如供排水、煤气、生态休闲等) 

第二节 民房建设(私房、公房、建建筑年代、规模、形式即四合院、平房或楼房,建筑材

料等) 

第三节 公共设施(道路、引排水设施、办公、医疗卫生、学校、体育、文化设 施总数、资

产总额、建筑面积、建筑年代、建筑材料、风格) 

第四节 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起始时间、规模、方式) 

第九章 农 业 

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耕 地(建村初始可耕地面积、人均耕地、1949 年解放时耕地面积、人均耕地,以后各

个不同时期可耕地变化情况,包括新土地开发、耕地被占、退耕还林等) 附表:东洋

江村历年耕地面积统计表(年份、总面积、人均面积、增减%) 

二、劳动力(简溯穷人出卖劳动力情况,1949 年全村劳动力总数,性别比例,历 年劳动力

总数、性别比例、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等) 附表:

东洋江村历年(或2013年)劳动力情况统计表(年份、总数、男、女、行业、文化) 

三、畜 力(历年来牛、马、骡等蓄力总量、各类比例、劳作方式) 

四、农机具(传统农机具如犁、铁锹、镢头、锄、抓钩、耙、盖、薅锄等、)供稿负责人:

会计) 

五、农田基本建设 (一)改良土壤(历年改良土壤的面积、采用方法、耕种效果)(二)平

整土地(历年来平整土地位置、面积、用途等) 

第二节 种植业 

一、粮食作物 (一)小麦 1、品种资源:(种类、来源、培育方式、引进优良品种时间、品

种) 2、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前,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类别,亩产

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类别,亩

产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作的主要方式,种植的品种 类

别,亩产量多少,耕作管理情况。) 3、栽培技术(主要栽培技术介绍、技术人员) 4、

优质小麦推广(何时从何地引进何品种、培育那些品种?推广种植面积、亩产、总产) 

(二)玉米(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

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三)水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

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四).

高梁(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

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附:历年××村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二、非粮食作物 (一)花生(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

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二)棉花(试种时间、面积、产

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

措施) (三)烟草(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

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四)薯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

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五)豆类(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良、

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六)药材(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

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 改良、耕种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附:年历××村非粮食作物面积产量情况表 

三、蔬菜(试种时间、面积、产量,历年种植面积、品种、单产、总产,品种改 良、耕种

方式改进、灌溉施肥、管理措施) 

四、名优特产(主要产品生产时间、面积、产量、获得荣誉、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等) 

第三节 (现代)生态农业

(实施重点东移,城乡一体,建设以‘三高’为中心的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

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都市农业新战略的规划、措施、项目及进展。) 

一、蔬菜基地 

(一)基地建设(建设时间、面积、投资金额、设施、管理) 

(二)生产(种植品种、规模、管理、主要产品、产量、效益等) 

(三)销售(销售方式、渠道、范围、年销售量、销售收入、效益等) 

二、绿色生态园 

(一)园区创建(创建时间、地点、面积、投资额、生产规模) 

(二)生产经营(体制、产品、产值、效益) 

(三)管理(管理方式、人员、制度、措施) 

三、林 业 

(一)森林资源(面积、树种、苗圃、成材林) 

(二)山林权属(私有、集体所有、国有权属的数量及变化) 

(三)造林育林(起始时间、历次造林面积、树种、投入劳力、成活率、苗圃、 育种、

引进优良树种、品种改良、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四)森林保护(封山禁伐、防火防盗、农药喷洒、砍伐制度等) 

(五)(五)古树名木(最长树龄、最大树干、树高、树种) 

第四节 养殖业  

一、畜牧存栏数(各个时期家畜如猪牛羊马驴骡的养殖情况) 

二、家禽(各个时期家禽养殖品种如鸡、鸭、鹅等、方式:家户养、专业户、数量,最早养

殖的品种,养殖时遇到过哪些问题,瘟疫预防情况,取得哪些部门的技术)  

三、水产(水产养殖起始时间及历年品种、方式、面积,最早养殖的品种,养殖时遇到的主

要问题,瘟疫预防情况,取得哪些部门的技术支持。) 

第十章 工业 商贸 (承编人:分管工业副主任) 

第一节 工业结构与门类 

一、经济成分结构 

(一)、个体、私营企业(追溯解放前传统手工业、私营企业,1949 年后创办的该类企

业规模、比重、主要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地区等,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如总产值、

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产值及销售的利税率等) 

(二)、集体企业(1949 年后创办的该类企业规模、比重、主要产品、产量、产品销

售地区等,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如总产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产值及销售

的利税率等) 

(三)、 股份制企业(同上) 

(四)、外资企业(同上)

 附表:东洋江村历年(或 2013年)经济成分(按产值)结构统计表 

二、产品结构(产品门类、产值、利税所占比重、名优产品介绍)

附:表1、.获县区级以上名牌产品

    表2.、获知名、著名、驰名商标 

三、主要工业门类 

(一)传统手工业(第一户手工户开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户数、种类, 产

  品、创总产值、利税等) 

(二)建材 装饰业(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产 品、

  创总产值、利税等) 

(三)机械加工与维修(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 产品、

  创总产值、利税等) 

(四)农副产品加工(第一家成立时间、地点、产品,2013年底家数、种类,产 品、

      创总产值、利税等) 

四、主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 

第二节 商贸经营 (供稿负责:分管商贸的副主任) 

一、商业网点(村内第一家商店、超市、创建时间、地点、规模、性质,解放后不同时期村

内商业发展情况即总户数、人员、经营规模、商品种类,2013年底情况统计) 

二、集市贸易(最早集市时间、地点、赶集时间周期,常开商贸、农贸、批发市场多少处、 

面积、设施、商品种类、经营总额、利税) 

三、饮食服务业(最早开业店家、时间、地点、历年来发展规模即家数、面积、设施、商品

种类、经营总额、利税) 

第十一章 道路 交通 

第一节 道路 

一、等级公路(村境内省、国道等标准公路及高速路条数、里程,名称、路宽、材料、等级、

建成通车时间,收费站建成时间、地点、面积、人员、收费标准、经营收入) 

二、村道(条数、里程、名称、走向、路宽、路面材料、建成时间) 

三、道路管理及养护(管理养护道路条数、里程、人员、费用来源)

第二节 桥涵(村境内主要桥梁、涵洞名称、长度、宽度、材料、载荷,建造时间、投资额) 

第三节 运输 

一、运输工具(本村人力车、畜力车、拖拉机、汽车出现时间,解放后不同时期运输工具

种类、数量、品牌) 

二、公交、长途(第一条过境公交线通车时间,境内公交线路条数、名称、长度、站点,早

末班时间及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境内始发、经停长途起始时间、班车数量、客流量,

离村最近长途班车站点、) 

三、货物运输(开始年月、货运工具、运力总量) 

第十二章 通信 传媒 (供稿负责:分管文教卫负责人) 

第一节 邮政(追溯解放前通信及邮件投递方式、邮路、驿道、驿站、邮递员,解放后所属

邮(电)政所或代办所起始时间、距离、邮路、邮件及电报、电话业务办理、业务量变

化等) 

第二节 固定电话(村内首部公用电话安装时间、地点或单位,首部家庭电话安装时间、户

主、历年固话拥有量、2013年东洋江村家庭固话一览表:户主、地址、电话号) 

第三节 移动电话(第一部 BP 机、大哥大、手机出现时间、户主公私、品牌,全村手机拥

有量变化情况,突出高峰期,2013年底手机拥有量) 

第四节 影视、网络 

一、电影放映(露天室内放映场所、放映队成立及设备、放映场次、观众人次、主要影片;

录放像厅建立时间、面积、容纳人数,放映场次、观众人次) 

二、电视(第一台电视机购买时间、品牌、户主、接收方式,全村电视接收设备发展概况,

有线电视接通时间、户数) 

三、电脑网络(单位或村民第一台电脑购买时间、品牌,2013年底全村电脑拥有量、主要

品牌、宽带接入户数、网吧家数、经营规模) 

第十三章 水利电力 

第一节 农田水利(水库、水渠、管网、建造时间、地点、投资额、库容、坝长、坝高、渠

道长、宽、使用建材、设计流量等;农田灌溉设施、功能如灌溉发电等)  

第二节 输变电站(建站时间、容量、输送范围、线路长度、铁塔数、管理) 

第三节 饮水工程(从早期村民自打水井开始记述,何时打、井深、井大、水量、 水井数、 

水质、供应人数,自来水工程建设时间、投资额、供水量、管网、用户数、水价等) 

第十四章 教育卫生 (承编人:分管文教卫负责人) 

第一节 旧制教育(简介) 

一、私塾(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二、社学(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三、书院(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四、学堂(起始时间、地点、规模,受教育人员、人数) 

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学前教育(承编人:幼儿园园长) 

(一)发展概况(创建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 资

  产额,办学规模,主要成果) 

(二)××幼儿园简介(名称、建园时间、隶属关系、历任园长、师资、入出园幼儿数) 

二、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建校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 资

  产额,办学规模即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职称,主要成果) 

(二)教学 

(三)××小学简介 

附:历任小学校长名录 

三、中学教育(承编人:学校校长) 

(一)发展概况(建校时间、地点、创始人、首任校长、占地面积、校舍、设备、 资

  产额,办学规模,主要成果) 

(二)教学 (学制、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教改) 

(三)××中学简介 

附:1、历任中学校长名录 

2、19××—2013年××村中小学发展情况表 

第三节 卫生 

一、卫生机构 (诊所、保健站的建立时间、设施、负责人、专业人员 ,服务人次,效果、

管理 ) 

二、医疗(解放前,村民常患的疾病有哪些,人们对疾病处理方式(如置之不理、自挖药材

治疗、依靠迷信等),诊所的医疗条件。)(1、建国初期,共有多少个卫生所,医疗状况。

第一个卫生所的建立时间、规模、设施条件。2、1966 年合作医疗建立后,医疗条件的

改善、医疗制度建立情况。3、医疗站成立的时间、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医护人员管

理情况。 

三、防疫 

1.霍乱(霍乱开始的时间,传播源,传播速度,疫情严重情况,对疫情采取了哪

些措施,死亡率,死亡人数,疫情结束时间。)

2.麻疹(内容要素同上)

3.痢疾(内容要素同上) 

4.抗击“非典”(内容要素同上)

5.预防“禽流感”(内容要素同上)

6.狂犬病防疫(内容要素同上) 

7.儿童手口足病(内容要素同上)

8.预防“甲型 H1N1 流感”(内容要素同上) 

四、合作医疗

1、追溯旧时医疗状况,概述全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时间、参

加人数、运行情况及取消时间,尔后村民医疗保险情况、新医疗改革等;

2、疾病防疫控制,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抗击非典、甲流等。 

五、爱国卫生运动 

(一)除“四害”(起始时间、规模、内容、成果) 

(二)改水改厕(起始时间、规模、资金、成果) 

(三)爱国卫生月活动(起始时间、活动时间、内容、人数成效)

1、卫生组织 卫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时间,历任组长、委员、片长姓名。 ) 清

洁小组:(成立清洁小组时间,历任清洁小组组长姓名,组员人数。清洁小组工 作

范围。配置的主要工具。) 

2、清洁活动 除四害 (开展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活动的时间。工作开展

的具体过程、效果。) 灭蚊:(对防蚊工作采取的措施。) 饮水消毒:(落实饮水消

毒工作的时间和具体措施。) 厕所:(厕所建立的时间、数量、投入资金、分布位置、

管理措施。) 垃圾处理:(垃圾房的数量、位置,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量。) 

第十五章 文化体育 (承编人:分管文教卫负责人) 

无题小序 (文化、体育场所多少处、建筑面积、建筑年月、资产额、用途,照 片) 

第一节 传统文化 

主要形式、内容、传人、规模;民间文艺组织成立时间、负责人姓名、成员人数、年龄

最大者、最小者分别多少,文艺队参加过的演出、演出的节目。文艺组织:如秧歌队、

文艺宣传队。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学文化、业余演出、创作、) 

第三节 文化创意园区(由园区撰写概况或简介) 

第四节 图书报刊 

一、图书(包括学校图书拥有总量、人均拥有、人均年购买;图书阅览设施、藏 书量、

借阅、年均接待读者)

二、报刊(公、私订阅起始时间、种类、份数、费用) 

三、档案(档案室建立、人员、馆藏种类、份数及利用情况) 

第五节 艺文(包括××人在外地工作的艺文、外地人写本村) 

一、著作(创作年代、著作人姓名、著作内容)

二、诗文 

三、谚语、歇后语 

四、 民间故事 

第六节 群众体育(传统体育、现代体育主要项目、参加人数、成绩) 

一、体育场所

1、建设了哪些健身场所,置办了哪些器材,举办了多少次全民健身活动。 

2、群众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的具体过程。如:跳房子,由两个人进行。在

地上画方格个人单腿跳方格,按要求从头跳到尾,如果没跳错,则随便选出其中的    

一个方格作为赢家的房子,另一个则不能再往这个格里跳。以此类推,直到有人出

错,才定输赢)。 

二、竞技体育(举办了哪些体育比赛活动。) 

三、参与奥运

1、奥运火炬传递时间、路线、传递总路程、火炬手姓名、人数、现场群众欢声雷动的

情景。

2、参与、支持奥运的体育活动。 

第七节 学校体育(体育设施、场所、体育活动、成果)

第十六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庙宇 

一、综述庙宇文化、名称、数量、种类、位置。 

二、详细介绍各庙宇情况。

1、庙宇名称,始建年代,背景,位置,占地面积, 高度。

2、庙宇建筑结构规模,〈如前殿、中殿、二座大殿〉,这些建筑分布情况。

3、 供奉神像数目,神像的名称、坐落的位置。

4、庙宇的雕刻艺术〈如:墙壁和屋檐上的飞天彩绘壁画〉。

5、是否有僧人主持。

6、历代修缮情况) 

第二节  古树名木  

第十七章 村民生活 (供稿负责人:会计)  

第一节 居住条件(不同时期居住条件、房源、房屋类型、人均面积,装饰条件) 

第二节 农民收入(解放前及解放后不同时期农民收入来源、数量、增减、居民 储蓄总额、

   人均储蓄及历年变化) 

第三节 生活消费(消费结构即吃、穿、住、行、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方式各占比例、

   年人均消费变化) 

附表:一、东洋江村历年农民人均收入及消费统计表

  二、东洋江村历年人均居住面积统计表 

  三、全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统计表(家用电器、手表、手机等) 

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困难救济(追溯旧时放平粜粮、施粥等社会救济活动,解放后对困难户、五保户救济) 

二、优抚安置(解放前夕支前、解放后村优抚小组建立时间、负责人,节日对烈军属慰问、 

补贴、发放优待证,帮助烈军属解决住房、工作调动及子女转学、入托等困难等。)

三、养老保险(建立时间、方式、覆盖面及参保人数、所占比例) 

第十八章 民情风俗 

第一节 节令习俗(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的名称、时间、庆祝方式、礼仪、服饰、饮食) 

第二节 生活习俗(吃、住、穿、交往) 

第三节 婚丧习俗(程序、礼节、服饰) 

第四节 殡葬改革 (旧俗、新俗) 

第五节 民间信仰(如宗教种类、信教人数、活动场所、管理) 附:寺庙简介 

第六节 社会习俗 

一、过继

二、抱养 

三、分家 

四、拜师收徒 

五、探望病人 

六、开业 

七、送行 

八、乔迁

九、认干亲

第七节 移风易俗 

一、旧习与禁忌(承编人:分管民政负责人)   

(一)旧习 

1.纳妾 (旧时妾卑微的身份和地位,死后不准葬入祖坟等情况。) 

2.男尊女卑 (缠足:开始于封建社会,缠足的年龄,缠足的经过,此俗结束于辛亥革 

命后。) 

3.占卜算 (男女择婚、外出谋事、遗物、失盗等,无不迷信占卜算卦的风气。) 

4.看风水 (村民建房、选用墓地时请风水先生相吉凶的习俗。) 

(二)禁忌 

1.自然忌讳。自然忌讳的种类(如忌用手指彩虹等) 

2.时节忌讳。时节忌讳的种类(如农历正月十三忌出远门) 

3.礼节忌讳。礼节忌讳的种类(如送食物不能送单数) 

4.婚礼禁忌。婚礼禁忌的种类(如忌甲子年成婚) 

5.建造忌讳。建造忌讳的种类(如民房忌外对直路) 

6.生活禁忌。生活禁忌的种类(如借别人的药锅忌送还) 

7.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的种类(如客人没吃完饭忌收拾碗筷) 

二、新风尚 

第十九章 人物 (承编人:组织委员或档案员) 

第一节 人物传(逝世人物按标准收录如烈士、英模等,姓名、性别、名族、籍贯、生卒年

月、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简历,主要贡献及事迹) 

第二节 人物简介(收录主要领导、先进人物、省部级以上代表、能工巧匠等人物简历) 

第三节 人物表录(姓名、性别、生卒年月、职位、任职时间、) 

一、科名表 (一)进士 (二)举人 

二、基层干部名表(历任副队长以上干部) 

三、历代职官表(行政副科级以上,部队正营级以上的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文化程度、

政治面貌、职务) 

(一)民国及民国以前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三)本村人在外地名人 

四、博士、硕士、学士名表 

五、大学生名表(考取时间、学校) 

第四节 英模人物表(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授予称号、授予单位、授予时

间) 

一、革命烈士(民政部门认定的) 

二、劳动模范(县区级以上) 

三、先进工作者(县区级以上) 

四、“三八”红旗手、好媳妇、五好家庭(县区级以上) 

五、五好社员及其他(县区级以上) 

第二十章 附 录 

一、重要文件辑存(正式通过的相关文件) 

二、碑文选 

三、传说、轶事、编后记、编纂、审定人员名录、资助《东洋江村志》出版芳名录 

说明:1、本提纲做原则执行,疏漏之处可作补充,局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请酌情调整; 

  2、各家庭、各人收集资料时请将历年发生的大事及相关图片单独整理; 

  3、欢迎个人提供实物、文字、图片资料,对于有特殊或重大贡献者,编委会将酌情

     署名、或支付稿酬、奖励志书。  

竹山湾村志基本框架及目录

(供参考)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章  位置境域

第一节建置沿革

村名来历、隶属变化等

第二节地理位置

所处方位、四邻、面积等

第三节自然概况

地形地貌、山脉水系、土壤植被、水文气候等

第二章  人口  计划生育

第一节    人口概况

人口数量、人口变化、人口结构

第二节    计划生育

机构队伍、办法措施、效果

第三节    姓氏家庭

姓氏源流、主要姓氏介绍等

第三章   政权建设

第一节行政区划

                第二节    村党支部 

组织机构(含党组织变化)、党组织活动、党员模范作用;附一历任支部书记名录、附二荣誉称号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组织机构(村民委员会变化)、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治章程制订、村务公开;附一历任村主任名录、附二荣誉称号

第四节各种制度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农民协会

第二节    青年团

第三节    妇联会

第四节   民兵组织

第五章   经济建设

第一节    商贸

第二节工业

传统手工业、现代工业企业

第三节    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产业

第六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水利

第二节   电力

第三节   道路

第七章   文化 教育 卫生

第一节   文化艺术

古文化,文体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活动)、民间艺术、宗教信仰、谱牒(族谱)文化,广播电视

第二节  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附大中专学生名录

第四节    卫生

医疗(含村级卫生室)、防疫、爱国卫生等

第八章   人物风采

第一节  人物传记

第二节   人物简介

附:

第八章  民俗风情

第一节   婚俗

第二节   丧俗

第三节   贺喜

第四节   节日

第五节    常用称谓

附    录

历史传说

村规民约

诗词楹联

杨庄村村志序

农村史志值得编修!以史为鉴,方知兴仁。以铜为镜,可正衣襟。我们杨庄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里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而今又有众多学生考入大学,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杨庄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鸹窝."追根溯源,故乡的诸族诸姓几乎都是从明朝洪洞县的移民。杨庄,土地辽阔,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村民带来不少运气,孕育了杨庄的一代又一代。造就了一批治学名师,行政栋梁,兴业良才。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宝贵的遗产给杨庄增添了诸多光彩。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村民的思想意识,生产建设,民房改造,村容村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长足发展。这是我们杨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体人民长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杨庄,诞生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以自豪,以赤子之心爱她,建设她!

 杨庄村村志》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突出建国以来机构变革,经济建设,自然风貌,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才辈出的深刻变化。体现“薄古厚今,古为今用”,力求“公正、事实、全面”。村志引经据典,印证过去,广采博录,拾零整合,漫笔纵横.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尤其是现任支书郭学峰亲自主抓,《杨庄村村志》历史一年编撰,终于落笔,在此,谢谢领导,谢谢仁人志士的关心和帮助。

  《杨庄村村志》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杨庄村,乃至大章镇的历史,激发人民热爱家乡,总结建村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历史优秀人物,吸收历史文化精华,都具有极大的裨益。愿对繁荣大章镇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又添了新的一页.

最后,祝愿我们杨庄村,代代相传,历经不衰!祝愿我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身心愉快,生活美满!更加精诚团结,奋发图强,富庶繁荣!

是为序

          杨庄村民:郭福克

.                   农历丙申年六月十九

                  公元2016。。7。2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县志范例

 

篇一:编写县志的几点建议

编写县志的几点建议

关于资料及其收集

1.资料的载体形式及其收集方法

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大,是修志的重要资料。要注意收集。应注意收集的具体形式有:

档案资料。档案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一件事情办理完毕后归档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这既有本部门的档案、也有专职档案部门馆藏档案、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人头档案等。本部门档案应注意收集复制,其他部门档案,应抄录、复制与自己编写内容有关部分。如果要编写独立的专业志或部门志,更要兼收并蓄,多多益善,广泛地收集有关本志的资料。 

图书资料。如地区志、原县志中本部门的内容,原《水富县志》上限整体上是1974年,下限是1994年底,续志与原志上限一致,有21年的交叉,而且是各单位提供的,并经原提供单位审查,是较为准确的,如果有错讹,则在此次编修时纠正,这次修志可以充分利用;市、县年鉴中关于本部门的资料;政协文史资料;本部门编写的专题图书资料等。这些图书中的有关资料,一般都较准确、真实。 

报刊资料。《昭通日报》中关于本部门的报道;本部门所办的工作简报、刊物等。

总结报告。单位历年所作计划、 工作总结 ,也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可用。 实物资料:建筑、产品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比如广播电视制作的录像带、VCD等,是可视可触的实物资料。 

2.资料的收集范围

空间范围,即地域范围。一是本区范围内的部门状况及资料;一是本

区向外辐射的情况,如本部门在外地进行的演出、招商引资等。

时间范围。以志书断限为要求收集资料。

专业范围。只收与本部门有关的资料。

3.资料的归类

在一开始收集时,就应注意归类。首先参照县志办设置的篇目,按性质归并,如农业部类,就可以按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农具、农业管理4类归并资料,而在种植业类,可以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子、植保、检疫等小类归并资料;又如工业部类资料,可按体制、行业、管理3大类归并,在行业中,又可按化工、采矿、电力、建材、食品、机械、服装、印刷等归类;而在电力门类中,又可按发电、电网、供电、用电等再分别归类,以此类推。这样,在编写时使用起来就方便,避免收集的资料杂乱无章,到用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千辛万苦收集来了,到编写时却因找不到而未用上。 

(三)初稿的编写

1. 设好“目”,归类准确。

现在设置的《水富县志》篇目是平头章节体,其中节是具体编写单元,之下设“目”,是便于归类,使之条理分明。但这个“目”,不能简单地将它与年鉴的条目体对应。因为年鉴的条目是一事一目,比较零碎;而志书的“目”则是一类一目,综合性要高得多,要体现著述性,而不能支离破碎;也不能当作一般文章的小标题看待,文章小标题也是一种分类,但往往是一个小标题一个观点或谈一个方面。以第二篇中第五章《自然资源》为例,第三节《水与水能》下的《河流水系》、《地下水》、《水能》就称“目”。“目”一般可设置两个层次,称为一级目和编写目(有人将编写目称为二级目或子目),如果设置两个层次,则整部志书总层次为5个(篇、章、节、一级目、编写目),不宜更多,层次多了,版式不好处理,也容易造 — 2 — 

成混乱。现在设置的篇目中,有的设有一级目,如刚才所举《自然资源》章例子,也有的没有设置,如第一篇1~4章,只设到了节这一层次,大家在编写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我们所说的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不是说必须都有一级目。有的节下内容不多、层次单一,就不必设目。如果在节下设目,不能只设1个,那就是孤目,不允许存在,最少要有2个目,否则就不设。如第二篇《政区》中第一章《建置》下的1~4节,就没必要设目。排列上,一级目独立成行,变字体;编写目与正文同行,中空一字,变字体区别。这样,在编写时资料就按目归类、取舍、综合,志稿就会有条理而不混乱。 

2.遵守原则,规范叙述

经过历代修志, 总结 出八大修志原则:秉笔直书、博观约取(广泛收集资料,去粗取精)、贵辨真伪(存真求实)、盖棺论定(生不立传)、藏往知来(详今略古)、有章有序、言必有据(注明出处)、文质相宜(既要有价值,又要有文采)。当代修志,在借鉴以上八原则的基础上,归纳为以下原则,在编写中应该遵守。 

①秉笔直书:秉笔就是执笔,直书就是如实记载、写出来。这是历代史家的最高道德原则,被称为“史德”。我们今天提倡“实事求是,存真求实”,就是秉笔直书原则。在编写中一定要用真实准确的资料,实事求是地写,才能体现出地方志的价值。 

②横排纵写:也称“横分纵述”。这是志书划分门类的原则。通常的提法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横排的方法是事以类从,类为一志。一般按照事物或者事业的性质进行划分,归并同类项,性质相同的或者相近的归为一类。纵写,就是指横排划分到一定层次后,从事物起始按时间顺序进行撰写,要求从上限到下限写完整。若事业、事物发展过程中停顿,应作交代。比如农业税,不到下限年就不再征收了,要交代停征时间;又 — 3 — 

如毕业生分配,1999年后就不再由国家包分配,而是改为自主双向择业,要交代变化时间,不然,读者会认为没有写到下限年。

首轮修志时提出“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要求,但通过修志实践证明很难做到,所以现在修正为“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重要的门类不缺、发展的主线不断。不能只记上限年和下限年的情况,更不能只记现实情况而忽略历史过程。 

③述而不作,叙而不议:这是地方志记述中的主要原则,指记述要客观真实,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加进编纂者的主观评价和议论。在记述方法上,要摒弃“形容、比喻、论述”等文学笔法。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曾提出“文人不可与修志”的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举例另附) 

④依时叙事:这是与“纵写”相联系的原则,要严格按照事物或事业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述,只能顺叙,不能运用插叙与倒叙等方式。当然,顺序也不是记流水账,不是将收集的材料按年份像码砖头那样堆砌,如果那样,修志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就没有著述性。而是要恰当取舍,合理剪裁。比如商品销售,各年方式不一样,就要记那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只记去年销售了多少、今年销售了多少;同样是公安机关破案,但所破案件不一样,有的太一般,有的很特殊,一般的概略写、综合写,特殊的重点写。 

⑤生不立传:这是历来史家和志家处理人物立传的原则。从《史记》到今天的地方志以及《辞海》等大型工具书都不为在世人物立传。列传人物应是在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不分本籍与外籍)和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传记应是传其一生,主要记传主的生卒年月、籍贯(出生地)、主要经历、典型事迹、个性特征、社会影响等,入传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业绩和影响,而不是身份地位。人物应分为传、表、录3个层次。表的要素不能缺少,表和录要严格确定入志标准。一般情况下,县志的《人物》 — 4 — 

部类由县志办完成,这里就从略了。

⑥以事系人:为了弥补因“生不立传”而难以记述在世人物的缺陷,志书通常在人物传、人物表、人物录以外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即写事物时联系人来写),通过记载事业中人物的活动来反映人物的业绩,避免志书中只见事不见人弊端。事物、事业都是人创造的,事和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讲以人为本,在地方志中也要体现出来。我们不仅要设人物部类来记述突出人物,还要在志书各篇章中大量地记述人及人所做的事。无论是机构、科研、生产、销售等等,都离不开人。所以在写志稿各部分内容时,要以事系人、人随事出地进行记述,也就是说写哪些事是由哪些人做的,做得怎么样等。以事系人要以事为主,在记述事物、事业时联系与人的关系写,不能变相写成人物传记式。 

⑦越境不书:主要指志稿记录的地域范围。一般情况下,不超出志书界定的地域范围进行记述。本志记述范围是水富县,超越水富县范围的就不能写入,只写地域范围内的事。当然像反映与水富区域外的横向联系、对比、水富县各部门组织到外地进行的演出、培训等,虽然地点发生在水富以外的其他地方,但它是水富县部门、企业做的事,不是越境不书的范畴,不视为越境而书。 

⑧通典不录:通典指已有的、共性的典籍。指全国、全省、全市共同或相同性的内容,如中央、省、市文件以及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等,在志稿正文中一般不照录,但可以联系事物、事件写其主要要求等。即便是本县制定的重要文件、具有存史意义的规章以及上级有关水富的重要文献等,也不在正文中照录,而是放在《附录》(附录也不是照原样录,而是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编辑)。 

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去提“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而这“略”,应该是“简略”,而不是“省略”。本来过去资料就少,很难得,如果再略, — 5 —

篇二:兴海县县志稿

兴海县“两基”工作县志稿征求意见函

各有关部门,各位领导:

为了全面客观反映我县“两基”工作历程,教育督导室草拟了《兴海县“两基”工作县志稿》,务请相关部门和各位领导提出修改意见,并将修改稿于9月25日前反馈给教育督导室。征求意见部门与个人: 

村志目录

志书目录

(此目录为参考目录,志书编纂过程中将根据村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前彩  

1、村落地理位置图

2、村域图/村落鸟瞰图

3、领导关怀

4、村党委班子成员合影、村委会班子成员合影

5、村庄面貌

6、典型建筑

7、道路、交通

8、企业

9、文化、体育

10、村所得荣誉(证书、奖杯、奖牌)

11、其他重要图片

第一章    村落

隶属   

第一节  

村落   

自然村村落照片

第二节   隶属沿革

第二章   

地理自然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土壤   

1、自然村不同类型土壤分布图

2、相关的河、沟图照

第二节    气候

气象

第三节    水文

水系 

第四节    动物

植物

第五节   

自然灾害   各种自然灾害受灾情况图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第一节 解放前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 村党支部 

1、历届党组织换届:换届选举现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2、党组织活动:全体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民主生活会、新党员宣誓、党员外出参观、考察、慰问老党员等

3、村党组织的特色活动

4、其他关于党组织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第三节 党组织换届选举

第四节 党组织建设

第五节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六节   

村党组织所获荣誉   

锦旗、奖杯、奖牌、证书等 

第四章   

村政机构  

第一节 解放前村政机构

第二节   

解放后村政机构

1、村政机构办公位置的变更照片

2、村公所、大队等村政机构的相关照片

3、其他有代表性的照片

第五章   

村民委员会   

第一节 村委会成立

第二节 村委会换届选举  现场或工作人员合影照片

第三节 民主政治建设

1、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

2、《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

3、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电子系统

4、村委会荣誉(奖杯、奖牌、奖状等)

第四节 村委会所得荣誉

第五节 经济合作社

第六章   

群团组织 

第一节 农民组织 

第二节 工会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第四节 妇女组织 

第五节 治安组织 

第六节 残疾人协会

第七节 其他

1、团组织活动照片

2、妇代会换届选举照片

3、综治办或联防队照片

4、残疾人协会全体成员合影、关心残疾人照片

5、其他相关照片

第七章 政治生活 

第一节 政治运动

一、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情况

2、农民获得土地的劳动场面

3、土地证

4、其他有价值的照片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入社时期的社员证

2、其他有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照片

三、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1、吃大食堂时的场景或各村食堂面貌

2、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场景的有关照片

3、其他相关照片

四、文化大革命相关照片

五、农业学大寨 去大寨参观学习的相关照片

六、知识青年下镇   

各知青食堂和宿舍照片

七、其他相关照片

第二节  

政治思想教育   

1、“三讲”教育

2、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4、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5、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代表的代表证或与会的相关照片

2、其他相关的重要照片

第八章  

农业 

第一节   生产条件

1、各种传统农具

2、农业机械

第二节 耕作劳动

第三节 种植业  

1、农作物的种植、村民劳动场景等

2、蔬菜大棚及种植的各种蔬菜

3、苗圃

4、果园

第四节 养殖业 

第五节 林业 

第九章   

工业商业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

第二节 现代工业  各工业厂家照片

第三节 商业

1、计划经济时期使用的老票证

2、以前的商铺、店铺等

3、现在的商业街景、商场等

4、现在各自然村内开设的小商业店铺等

5、以前的市场

6、其他与商业相关内容照片

第十章  

集体经济

第一节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队办、村办企业

1、村下属各企业的相关照片

2、其他驻村企业(非村属的但在村域范围内的大型企业)

第三节 招商引资

第四节   村民收入

第十一章 

教育   

第一节 私塾教育 

第二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四节 初中教育

第五节 高中教育 

第六节 扫盲教育

第七节 政治学习

第八节 成人教育

第十二章  文化体育 

第一节 文艺组织及其活动

第二节 文化设施 

第三节 民间艺术

第四节 文化创作

第五节 体育活动 

1、各种文艺组织的相关照片(如秧歌队、舞蹈队等)

2、各年春节联欢会照片

3、村民体育活动,如跑步、做操、遛鸟、打太极拳、打羽毛球、舞扇、舞剑、抖空竹等。

4、各种健身器材

5、幼儿园体育活动

6、小学体育活动

7、村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

8、村组织的全民健身运动会

9、村民画的画等

10、档案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

11、其他有关的照片

第十三章  医疗卫生

一、医疗   

1、小医疗点。   

2、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办公室

3、其他相关照片

二、防疫   

1、防控“非典”

2、防控“禽流感”

三、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方面,如每年为妇女做检查

四、爱国卫生与环境卫生

1、以前村内卫生环境(如到处是垃圾的照片等)

2、卫生清洁队清扫街道或垃圾清运等现场

3、清洁车等清洁设施

4、现街道面貌(干净、整洁)

5、新旧厕所对照

6、大型垃圾周转站

7、环境整治(如拆违等)

8、其他与环境卫生相关的照片

第十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一节 姓氏家庭 

第二节 人口 

第三节

计划生育   

各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照片

第十五章  

福利民生   

第一节 就业 

第二节 福利保障 

第三节 土地入股分红 

第四节

社会关怀   

村发起的献爱心、送温暖等募捐活动的相关照片

第十六章   

通讯传媒   

第一节  邮电通信

第二节  广播影视 

第三节  报刊

第四节 电脑网络 

1、解放前曾用过的留声机、村民曾用的旧收音机、旧电话等

2、电影放映机

3、广播电视站

4、其他相关照片

第十七章  

建设建筑   

第一节  建设规划 

第二节  旧村民居 

第三节  公共房屋建设

第四节  其他建筑

1、建设规划图

2、旧村民居(解放前、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现在)

3、村内各公园景观

4、村内各小区景观

第十八章  道路交通 

第一节  道路变迁

第二节  旧村街巷

第三节  镇村土路 

第四节  公路 

第五节  桥梁

第六节  公交线路 

第七节  交通运输

1、旧村街巷

2、现村内街道

3、现各条主要交通要道

4、现村民购买的汽车

第十九章 

水利能源  

第一节  水井 

第二节  自来水

第三节  观光水系 

第四节  污水处理

第五节  炊事 取暖用能

第二十章  

电力   

第二十一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寺庙 

第二节  古桥、古道、古树

第三节  古墓葬、古遗址、古碑刻

第四节  出土文物

1、各村庙旧址或庙内古物

2、古树

3、其他古迹

4、出土文物

5、牌刻

6、其他有关的文物照片

第二十二章  军事 

第一节  驻兵

第二节  军事斗争

第三节  兵役 

第四节  优属 抚恤 安置

1、有关参军照片

2、军民共建

第二十三章   民情风俗

第一节  

节日习俗  

1、旧时年节场景,屋内所挂饰物,如年画、挂钱等

2、旧时婚丧嫁娶的场面

3、骨灰堂、思亲园等

第二节  礼庆习俗 

第三节  生活习俗

1、旧时服饰:衣裤、鞋帽、发型、饰物

2、家居摆设:旧时的家具、瓷器、锅、碗等老物件;现在的家居设计

第四节  生产习俗 

第五节  其他习俗 

第六节  陋习禁忌 

第十二四章   

人物   

第一节  现任党政领导

第二节  历任党政领导

第三节  其他重要人物

1、现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照片

2、历任党政领导人物照片

3、其他重要人物照片

第二十五章   

外事   

第一节  来访

第二节  出访 大事记

1、国内外重要领导来村视察照片

2、村内领导到国外或外省市视察照片

后记

浅谈村志的编写(全文)

[摘要]《浅谈村志的编写》一文,从编写村志的重要意义和编写村志的具体步骤两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编写村志和怎样编写村志的问题。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身的感悟、认识和想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志;村志;村志编写

村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编写村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编写村志的重要意义

(一)村志是历史传承的最佳载体

我们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村。写好村志就能把农村的发展历史、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村寨的历史得以传承,使村民不再是匆匆过客,来去无痕。村志作为具体的传承文献,既能让老一辈村民产生实实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和归属感,产生创造历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又能使新一代农民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使之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尊重前辈的奉献精神,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继续书写新时代新农村的光辉历史,做出更加突出的工作业绩。

(二)村志是资政借鉴的最好教材

正像所说的,阅读地方志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村志作为一村之全史,可为地方官员快速了解农村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最好的教材,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考,使村寨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三)村志是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

招商引资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外商投资前首先要对该地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村志作为乡村优秀文化的载体,是最好的乡村地情书,可以全面展示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外商通过阅读村志,可以快速了解该地的全貌,进而帮助其依据历史做出投资选择。同时,村志还可以对外交流,扩大宣传效果,可以起到架设友谊桥梁和联系感情的纽带作用,同样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村志可以提升村民的感恩意识

村志是村民自己村寨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里面没有论述,也无需说教,有的只是客观的记载。它所展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村志真实地再现历史,群众自然会从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会提升感恩意识,深刻体会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道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五)村志可以激励村民自强不息

建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具体到每一个村寨,从过去的羊肠小道发展到今天的水泥道路,从徒步跋涉发展到乘坐公共汽车或自驾小轿车出行,从煤油灯到电灯,从听“戏匣子”到看数字电视,从书信联系到手机、网络沟通,从世代文盲到义务教育的普及,从祈祷降雨到水利灌溉,从原始耕作方式到新式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村民的勤劳、智慧和汗水。村志以简练的文字记述村寨的发展历程,村民家族的历史都能在村志中有所体现,每一位村民都能从中看到振奋自己的事例,这将激发全体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激励当代村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自强不息的重要手段。

(六)编写村志是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编写村志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以林口县为例,林口建县于1939年。1945年8月解放,11月建立林口县民主政府,12月末因匪患猖獗,政府工作人员撤往牡丹江。1946年3月,县政府第二次建立,开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建政建军、、剿匪支前、发展生产和社会事业。全县各村大都是这个时期建立的,由于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的缺乏,只能靠老一辈村民口述、专人记录整理村寨的发展历史。而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已70岁上下,那个年代参加革命仍然健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不及时组织编写村志,抢救历史资料,等这一代人去世以后,就没有人能说清楚当年的那段历史,再想搜集到较为真实、详细的资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编写村志也是一项带有抢救性质的工作,如果再往后拖,很多珍贵的资料将永远尘封在历史的足迹里无法再现,村寨文化的传承将更加困难。

二、编写村志的具体步骤

村志编写工作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选主笔配助手

编写村志一定要相信当地群众,充分调动本村的知识分子尤其是老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来担任主笔。但由于这些人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又基本不会电脑,所以一定要给他们配好助手,选一个有耐心并会电脑打字的年轻人协助开展工作。具体编写工作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负责召集老年人、老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共同回忆历史事实,提供素材。其实一部村志就是这个村的“家谱”,如果把村志交给外人来主笔,虽然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但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本“家谱”,因为他们缺少那种对故土和家乡的亲情,工作热情也没有本村人高涨,也不便于随时随地搜集素材资料。比如,林口县的《双河村志》第一稿就达5万多字,不仅成稿速度快,也比较充实。从1928年第一户村民定居开始,写到村民自发组织武装,抵御日寇、保卫村寨,村民踊跃参军剿匪、参加全国解放战争,开展战勤支前、、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历史记述较为翔实。这部村志的主笔就是在本村出生、读书、考上中专,现已退休的两位老人,都已70多岁,其中一人任主笔,另一人帮助搜集历史资料,十分难能可贵。如果不是拥有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哺育他们成长的村寨的感恩之情,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义务从事这项枯燥辛苦的工作的。

(二)搞好篇目设计

根据地方志体例和篇目设计要求,除编纂委员会、编写人员和书前彩页外,村志内容主要应包括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资源、物产、灾害等)、建置沿革(包括人口、民族)、村寨建设、农业生产、工交邮电、商贸服务、党政组织、民兵预备役、文教卫生、社会生活(包括社会保障、家庭、宗教、风俗、民间故事与传说等)、人物、历史事件、附录(包括地名溯源和重要资料辑存)和编后记。在此基础上,对有特色的村寨可以进行灵活处理,调整篇目,以突出特色为主。按照上述篇目,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情况,从建村或从第一户人家定居写起,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尽可能全面记述村寨的发展历史。

(三)充分搜集资料

编写村志要求横排竖写,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向内容包括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沿革、经济发展、党政组织、民兵预备役、文教卫生、社会生活、人物等;纵向内容从建村可以写到2013年底。这些内容都要求真实、具体,越翔实越好。这就要求搜集资料的范围越广泛越好,事件越详细越好,小到一沟一洞,大到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必须深入全村各家各户中去广泛搜集。可以通过走访、会议讨论、拍照、录音、查档等方式,多方搜集文字、图片、实物、视频、音频等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多听听群众的回忆,多想想群众的感受,多尊重群众的意见。之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各归所属,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使志稿更加充实丰满,才能写出更好的村志作品。

(四)在群众中成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我们深入群众,接地气,连民心,编写村志也一样要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章节设计和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一部村志初步成稿。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将初稿拿到村中召集部分老年人和村民代表开讨论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丰富、校正村志内容。同时在讨论志稿的过程中,也宣传了村志,为日后群众阅读使用打下基础。这种方式是让群众亲身参与村志编写工作的最佳途径,这样编写的村志才能获得村民认可,才更真实,更具可读性,才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精品佳作。

(五)加强业务指导

由于村志主笔大都是第一次写村志,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知从何处下手、怎样编写,所以搞好前期培训很重要。在下发编写村志的通知后,县(市)地方志工作部门应派人分别到各乡镇举办村志编写培训班,专题讲解村志的体例、篇目、行文通则、语言规范等内容,并进行现场答疑解惑,推动编写工作顺利展开。当然,一次培训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日后的编写过程中,还需安排专人随时接待村志编写人员来访,及时进行指导,以加快编写进度。村志送审稿完成后,由县(市)地方志工作部门与乡(镇)政府相关人员组成评审组,对志稿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后,即可进入出版阶段。

相关热搜

518147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