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走近科学

怀才不遇——诗歌唐朝

怀才不遇——诗歌唐朝

百家讲坛

唐诗有一类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咏史诗,歌咏历史人物,歌咏历史故事。

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代。唐以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好不容易统一了,人们特别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也促使诗坛产生了很多咏史诗。

唐诗中间有哪些好的咏史诗呢?

中国历史上的咏史诗是从晋代开始的,当时左思写了一组咏史诗叫《咏史八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他说,山谷里有一棵郁郁葱葱的高大松树,山顶上有一棵仅一寸粗的小树苗,但小树苗反而覆盖了大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光首先照到长在高山顶上的小树苗,小树苗的影子却把大树遮盖了。

左思为什么这样写?他比喻这个社会不公平,有的人德才很好,但出身低微,就像长在山谷里的一棵大松树,很少得到阳光;相反有的人德才一般,但因为出身高贵,就像长在山顶上的小树苗,总是先得到关照。

这首诗咏的是左思心中的一种不平,最后他联想到汉朝一个叫冯唐的人,他说:“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这个人难道不是很有才华吗,但因为他出身低微,所以一辈子没有受到重视,只能做个小官(图1)。

(1)除了咏史诗,左思所撰写的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也非常有名。当时因为还没有印刷术,十分喜欢《三都赋》的人们纷纷抄写,导致京城洛阳纸价飞涨。于是有人惊呼“一赋三都,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也由此而来

到了唐代,咏史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的咏史诗首先是表达诗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哪怕是牢骚、不平,诗人要找一个能跟他产生共鸣的历史人物去咏,咏这个历史人物就是咏诗人自己。

李白、杜甫都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咏过很多历史人物。其中李白最喜欢咏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鲁仲连,一个是张良。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的特点是热心帮别人解除困难。赵国的国都被秦军包围,鲁仲连就挺身而出帮赵国解围。但他功成之后不受赏。他说我是个读书人,不是商人,我要是接受了奖赏,我就变成商人了。张良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汉朝建立后,张良却放弃高官厚禄,出家去了。这两个人物正体现了李白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李白希望为国家作贡献,功成名就后就隐退(图2)。

(2)张良

杜甫咏的最多的是诸葛亮,他一生写了很多歌颂诸葛亮的诗。在他的心目中,最伟大最值得仿效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杜甫到了成都,专程去寻访武侯祠,写了一首《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他说,因为我敬仰诸葛亮,就去寻访诸葛亮的祠堂。路人告诉他,在成都城南有一个武侯祠,那里长满柏树。于是,杜甫就到那里去凭吊诸葛亮。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诗的末尾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要兴复汉室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带着遗憾去世了,这让后代的英雄们同情落泪(图3)。

(3)今天成都的武侯祠仍是凭吊诸葛亮的地方

后人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既同情诸葛亮,也同情杜甫,因为杜甫同样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

贾谊,汉初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

贾谊由于才能杰出,20岁出头就被朝廷注意。汉文帝把他召去做博士,很快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还想让他做公卿,但因为贾谊太年轻,受到了朝廷很多人的妒忌。那些年纪较大、地位较高的臣子纷纷向汉文帝进谗言,诽谤贾谊。最终汉文帝被他们说动了,把贾谊贬到偏僻的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过了4年,汉文帝想起了贾谊,又把他召回长安。回长安后,贾谊给朝廷写了一个著名的奏疏,说现在大汉帝国表面上看好像很强大,而实际上有很多内外忧患,朝庭的方针不是那么好。他说,有一件事情我要痛哭,有两件事情我要流泪,还有六件事情我要叹气。

贾谊要痛哭的是什么事情呢?当时汉王朝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中央政府很难控制他们。贾谊说这是心腹大患,所以要痛哭。他要流眼泪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外患,有匈奴入侵的威胁。此外还列举了其他各种忧患,然后提出来一系列的对策。

汉文帝对贾谊的意见非常重视,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汉文帝有一个最疼爱的幼子被封为梁怀王。汉文帝就委任贾谊为太傅,辅佐梁怀王读书。可惜贾谊运气不好,没过几年,梁怀王不小心骑马摔死了。贾谊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悲伤过度,33岁就死了(图4)。

(4)古代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贾谊

唐代诗人当然要咏贾谊,杜甫说,自从贾谊上疏痛哭以后,再也没有像贾谊那样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命运而痛哭流涕的人了。

中唐诗人刘长卿,在贾谊被贬长沙大约950年以后,路过长沙凭吊贾谊的故居,写了一首非常好的诗悼念贾谊。

刘长卿这首诗是七言律诗,诗中描述自己在一个斜阳夕照的时候走进了贾谊古宅,看到里面长满荒草,感到十分凄凉。他追问:你贾谊为什么千里迢迢被贬谪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第五、第六句:“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你贾谊来凭吊屈原,无情的湘江水怎么会知道呢?

原来当年贾谊被贬到长沙,路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凭吊屈原。因为屈原就是在湘江的支流汨罗江投水自杀的。屈原忠于楚国,却受到楚怀王怀疑而被放逐,贾谊觉得自己跟屈原的遭遇一样。刘长卿说:你吊唁屈原,但又有谁同情你呢?同情你的人太少了。

刘长卿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汉文帝是个有道之君,他废除了很多秦朝遗留下来的酷法,为了百姓休养生息,减轻赋税。汉文帝生活也很节俭,皇宫里的帐幔有很多是用旧布口袋拆后缝制的。但即使汉文帝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对你贾谊的恩也是很“薄”的。

这个“薄”,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

晚唐李商隐有一首咏贾谊的诗,题目叫《贾生》。李商隐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是汉代未央宫的正殿,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召回来就在宣室接见贾谊。汉文帝向贾谊请教一些问题,两个人谈到半夜。汉文帝听得很入迷,竟不知不觉地朝前移动想靠得近一些以便听得更清楚。可惜的是,汉文帝不是在请教安邦定国的大计,而是请教鬼神是怎么回事。所以李商隐觉得这是“汉文有道恩犹薄”的最关键的地方。

唐朝咏史诗 “怀才不遇”主题里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西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王昭君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为什么怀才不遇呢?

王昭君被选进宫,在宫中几年都没能见到皇帝。后来南匈奴的单于呼韩邪来朝见汉元帝。为笼络匈奴,汉帝准备从宫中选出5个宫女送给呼韩邪。王昭君心存怨气,就主动报名,结果被选中了。临行前,汉元帝设宴招待呼韩邪,当众把选中的5个宫女叫出来见面。王昭君一出现,整个汉宫都失去了光彩,因为她太美貌,连汉元帝也惊呆了:这么美貌的一个宫女,自己怎么没有见过呢?他很后悔送走王昭君,但事情已经无法改变。

史书记载了这件事情,其中《西京杂记》还记载了一个细节:为什么王昭君进宫几年没有见到皇帝呢?原来汉元帝是个官僚主义的家伙,他对被选入宫的美女不是一个个找来当面看,而是叫画工将每个宫女的画像拿来给他看。那些画工趁机捞钱,哪个宫女给钱,就给她画得美一点,不给钱就画得丑一点,让你得不到皇上的喜欢。王昭君自以为是最美的女子,没有给画工送钱,画工也就没有把她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结果汉宫第一美女就这样远嫁到匈奴(图5)。

(5)传说中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画像

王昭君的遭遇引起后人无尽的同情和感叹,李白、杜甫都为她写过诗。李白写了一首诗叫《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他说,王昭君西嫁了,汉朝的月亮一路跟着她。到了天涯,伴随王昭君西行的月亮回来了,但王昭君一辈子再也没有回来。匈奴的燕支山一年四季寒冷,没有花草,天上下的雪花就是它的“花”。王昭君嫁到那里后憔悴衰老,最后死在了黄沙漫天的异乡。因为王昭君生前没有黄金送给画工,画工把你画得不那么美,你就没有机会得到皇帝的恩宠。你这样死去让后人为你叹息。王昭君的墓在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边,传说到了冬天,当地的草都枯黄了,唯有王昭君墓上的草是青的,所以人们称王昭君墓为“青冢”(图6)。

(6)“青家”墓碑上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高度评价了王昭君出塞和亲

杜甫同样写了一首诗凭吊王昭君。杜甫晚年来到长江三峡边的夔州,一连写了5首诗来缅怀曾在那个地方活动过的5位古人。他缅怀的是哪些古人呢?第一个是庾信,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文学家;第二个是宋玉,宋玉是跟屈原同时代的一个大作家;第四个是刘备;第五个是诸葛亮。这里有两位是男性的大文学家,另两位是男性的英雄豪杰。那么第三位是谁呢?是王昭君。王昭君是被缅怀的惟一的弱女子,但在杜甫的心目中,王昭君同其他 4人一样,都是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第三首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一直奔腾到西陵峡,最后冲出荆门山来到江汉平原。诗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古代皇帝的名字其他人不能用,因为晋文帝名叫司马昭,人们就把王昭君改成王明君,所以也有人管她叫明妃。在这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就是王昭君出生的地方。因为王昭君生长在此,现在就叫作昭君村,昭君村今天在湖北省的秭归县。

杜甫的这两句诗引起后人很多的讨论。

明朝有一个人叫胡震亨,他说杜甫这首诗的头两句起得不好,怎么不好呢?他说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一路飞奔东去,气势非常雄伟。应该说这样雄伟的气势里诞生了某一个英雄人物才对,但现在是诞生了王昭君这样一个弱女子,两者很不相称。但清朝人吴瞻泰就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杜甫这首诗的这个头起得非常好,杜甫是说这么雄伟的山川精华都凝聚在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庄产生了王昭君这么一个人物。杜诗评价王昭君“窈窕红颜,惊天动地”。这样一个柔弱的女性,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应当说,从客观上看,王昭君远嫁匈奴,促成了南匈奴和汉朝之间更加和平友好。王昭君嫁去以后,连续40年间没有战争。但对于王昭君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生悲剧。“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曲里有《昭君怨》,就是弹奏王昭君心中怨恨的心情。杜甫对王昭君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清代金圣叹则说得更直白:杜甫是为所有千古怀才不遇的人抒发的一种牢骚。

王昭君并不是才子,不是男性,只是一个柔弱的美女。美女没有受到重视跟怀才不遇为什么是相同的呢?在封建社会,男性以才能见重于社会,女性以容貌见重于社会,所以,女性有美貌而不被重视跟男性怀才不遇在价值上是一样的,都是他们人生的悲剧。换句话说,假如说在咏史诗中 怀才不遇这个主题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可以把咏贾谊的那些诗看作这个主题的男性版本,而咏王昭君的那些诗就是这个主题的女性版本。一个咏男性,一个咏女性,两者的悲剧性质引起后人的感慨是一样的。

封建社会有一句话说郎才女貌。男的要有才,女的要有貌。贾谊有过人的才华不被重视,王昭君是天下第一美女不被重视,两者的悲剧是一样的。因此,当怀才不遇的诗人又同情古人的怀才不遇,依据这种价值取向来选择历史人物作为吟咏对象时,贾谊、王昭君就成为首选人物。事实也是如此,在唐代的咏史诗中,咏得最多咏得最好的就是咏贾谊和咏王昭君的诗。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003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