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走近科学

中国服饰——电影的表情

中国服饰——电影的表情

第十放映室

从人类起源开始,服装千变万化。服饰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透视出人类社会、民族风情、时代氛围以及人物个体的内在含义,充分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本质特征。

各朝各代的不同服饰都可以用镜头来诠释和展示,在每一部电影中,服装除了说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还可以诠释剧情、推进故事的进程。从电影中可以领略中国历代服饰的千姿百态。

秦朝——威严而神秘

《秦颂》

从《秦颂》、《荆轲刺秦王》到《英雄》,刺杀秦王未遂的故事连连被搬上大银幕。这三部影片都是以战国时期秦灭六国为历史背景,但是故事的内容和角度及服装道具都截然不同。

《秦颂》着重表现嬴政和高渐离两个男人之间的精神较量,以及高渐离和栎阳公主之间情感征服的故事。在帝王嬴政和囚徒高渐离之间展开的精神较量,不以历史胜败论英雄,而以精神胜败论英雄,显示了艺术审美的独特性。这部体现“精神胜利”的故事拍摄于1996年。影片展示了2000多年前黄土地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各种服饰。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服装资料记载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应归功于秦始皇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秦代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秦颂》这部影片的整体基调为黄色,导演周晓文之所以用这种色调,可能与他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及理解有关,不过对比以后几部同样反映那段历史的片子来说,周晓文的用色更加质朴(图1)。

(1)一举剿灭了六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

《刺秦》

1999年国内公映了陈凯歌的《刺秦》。秦国赢政称王,企图征服其他六国统一中国。燕国太子丹是秦国人质,秦王听从赵姬的劝说,放太子丹回燕国。赵姬自毁容颜,离开秦国前往燕国,与太子丹共谋,挑选刺客准备行刺秦王。当时荆轲穷困潦倒,受众武士戏弄。赵姬向太子丹极力推荐荆轲。荆轲作为燕国副使,向秦王献上樊于期头颅,趁机拔剑刺向秦王,反被秦王所杀,荆轲笑着死去。

片中的刺客武士们所穿的铠甲是秦代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以质地坚硬的织锦或皮革制成。

根据已出土的陶俑身上的颜色残迹,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细致研究后发现:秦军三大兵种步兵、车兵、骑兵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他们的铠甲是由政府统一发放的,所以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铠甲片为褐色,甲带为红色。但铠甲内的上衣、下衣和护腿、围领、袖口的颜色则不一致。 秦人服装以绿红紫蓝为流行色。体现出秦人乃至其他六国人民对色彩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2)。

(2)导演陈凯歌对于服饰的选择尽管没有《英雄》那样的视觉冲击力,但更忠于那段历史,使得那段史实更有质感

《英雄》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仍然是以秦国统一天下为历史背景,在影片中,秦国被笼罩在黑色之中,从城墙到城门,从大臣到帝王,周围的一切都被“黑”色所包围。在秦朝的冠服制度上,秦王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祭服,原因是他相信秦属水德之故。秦始皇灭儒轻礼,废除周代冕服制,仅保留其中最轻最低的玄冕做祭服礼服,百官朝会都穿黑色朝服,官宦士庶的衣冠较简单。

《英雄》的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女士是一位70多岁的日本妇人,她一直为著名电影艺术大师黑泽明作服装设计,她曾经凭《乱》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大奖。张艺谋导演对该片的服饰要求是要参照西安兵马俑的样式设计秦国的服装,而当时赵国的服装,却没有任何资料,难度比较大。但和田惠美女士克服了资料短缺的困难,独立创作设计了赵国人的服饰、发型和人物妆饰,以及整个片中角色的服装设计(图3)。

(3)《英雄》中身着黑衣的秦王给世人以威严、庄重的感觉、他的黑色气势重压群雄,昭示了皇帝的天命

从影片的唯美画面看得出《英雄》就好似一部中国传统水墨丹青的作品,故事里的人物仙境般的飘然与飞扬,展示着国画的潇洒与自由。整部影片共分为黑、红、绿、青、白五种颜色。红色最为抢眼,耀眼的红色显示出片中赵国人的爱国精神和执著的信念,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秦王的反叛情绪,因为红色不仅仅代表热情。当鲜艳的反秦红衫女侠在一片枯黄的落叶中飘飘地飞走时,女侠被衬托得无比抢眼,颜色的反差和故事的意境达到了最佳的视觉效果。相信观众会深陷这场冲击力极强的视觉盛宴,不会去深究这些衣饰是否忠于史实,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已经非常不重要了(图4)。

(4)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女士在北京的一个手工作坊里,完成了《英雄》所有服装的染色,这些染色的染料都是她不远万里从英国和日本精挑细选运到中国的

《神话》

《神话》是成龙打造的另一部个人神话,用爱情的伟大征服一切世俗的贪念是这部片子的主题。这部电影的服装样式多种多样,有高丽王朝的民族服饰,也有秦国人的服装展示,

秦代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尤其是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相异。这种采用强烈、鲜艳对比色的搭配在片中得以表现,也使得影片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图5)。

(5)《神话》中漂亮的毓沭公主身穿蓝色绣花的衣服显得高贵美丽

唐朝——奔放·包容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朝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国泰民安。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的服饰兼容并蓄、奔放豪气。最明显的特点是服饰的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服装。而平时的常服是胡服,也就是鲜卑族的服装。

《满城尽带黄金甲》嫁接了唐朝的审美趣味,尽显盛唐的雍容华贵、昌盛繁荣。影片着力刻画了当时女性的丰腴之美。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而这些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和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融合着开放和豁达的心胸,富足与享乐的豪气。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慢束罗裙半露胸,”是当时妇女的服饰写照(图6)。

(6)唐代女性服饰出现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的特点

《天地英雄》

《天地英雄》剧本标明的时代是盛唐。唐朝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引来无数的外国使节和留学生、商旅、传教士等各种人群云集于长安。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外族服饰文化对唐代产生一定的影响,西安出土的石刻记载着妇女胡装的模样。唐朝还有男女同服之俗。这种效仿男装的装束成为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可见当时男女在服饰上差异不大,这与唐朝的经济文化较开放有关。

由于服装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大大超过以前的各个朝代,当时的丝绸面料,品种花色繁多,其印染与织造等工艺技术也达到鼎盛时期。在中国历代服装服饰中,唐朝服饰无论是以款式的多样、色彩的丰富、装饰的豪华、面料的富丽等都堪称精美之极。

影片中的唐军铠甲比较有现代感。各色人物的服装服饰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图7)。

(7)唐朝女子很喜欢着男子的服饰,其风格于秀美俏丽之中,别有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夜宴》

故事前承鼎盛唐朝的五代十国,后连繁华的两宋,在中国封建王朝两座高峰之间,它却呈现低洼的态势。那是一个分崩离析,各主其政,强凌弱,众暴寡的动荡纷乱的时代。本片以五代十国为背景,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场景和画面,讲述了历史的真实,披露了皇帝、士人的内心感受,还原了皇帝、士人的真实面目。

在众多戏服中,葛优的皇帝铠甲最为气派。《夜宴》中葛优扮演的厉帝对先皇的这套铠甲惦记了很久,也可以说为了得到这个象征权力的标志,他出卖了亲情,丧尽道义,最终以悲剧告终(图8)。

(8)《夜宴》的戏服吸收了唐朝女装和西方武士装的特点。所有服装都配有一个面具,透出隐隐约约的鬼气与神秘

清朝——婉约·含蓄

《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故事都发生在清末年间,东西宫太后的常服上面绣着八只彩凤,彩凤的中间穿插着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的变化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色彩和线条的柔和,体现了皇后母仪天下的慈爱。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同时也凸显了皇后的地位。

影片《垂帘听政》讲述慈禧太后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东宫之首。通过她每一阶段的服饰就可以了解到她当时所处的地位,服装随着影片的变化而变化(图9)。

(9)图组:随着地位的逐渐升高,慈禧的服装也在不断变化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小心翼翼地忠于中国的原汁原味,通片用色几近完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影片中展示的宣统帝的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主要以黄色为主,代表富贵,象征着在皇帝的统治下,国库丰盈,全国上下共享荣华富贵。

朝服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这样的设计与布局,不但体现了清朝人所注重的对称美,也象征着皇帝的真龙之体受群龙的庇佑,同时体现了清代人对皇帝的崇拜与敬畏。朝服除了明显的绣龙纹样,周遭还伴随着众多陪衬,这样设计不但使服装更为丰富,同时也象征着全国的统一团结。

皇帝的龙袍除了绣有龙之外,下摆斜向还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的上面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在这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另外,这些水波条纹也代表人民,唐太宗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在皇帝服饰上绣上这样的纹理,意在时时刻刻提醒统治者莫忘老百姓。

近代

《花样年华》

随着满清统治的消亡,旗袍穿着者渐少,但是新式旗袍则在此时开始酿成。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合体,注重体现女性曲线美,追求自然的装饰效果,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与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仍可看到旧上海的风貌。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穿着的旗袍共有26套。始终配合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情,有致地变化着,衬托着旗袍的婉约与婀娜(图10)。

(10)图组:电影《花样年华》热映后,大大小小的旗袍专卖店迅速崛起,旗袍风愈演愈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013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