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课堂内外

蝗灾黑云为什么让各国很慌?

蝗灾黑云为什么让各国很慌?

SoSo

一提蚱蜢下害怕,一提蝗虫就心慌。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蝗灾在东非大陆,以及南亚大陆散播着饥荒和绝望。那你知道,一只人畜无害的蚱蜢是怎样变成农业害虫蝗虫的吗?

如今肆虐的蝗虫,是一种名为“沙漠蝗虫”的短脚蝗虫,它也是当今众多蝗虫种类中最危险的一种,每年可以繁育多达5代的后代。而且,据科学家佔算,即使是一个小型的蝗虫群,也至少由4000万只蝗虫组成。

一只沙漠蝗虫一天能吃掉和自己体重相差无几的食物,除偶尔小憩外,它们总是在不停地咀嚼进食。它们的嘴长着带齿的钳子,齿密刺尖,锋利无比。这种奇特的结构使得它们可以横向竖向任意咀嚼食物,同时将进食效率提高到普通动物的3~4倍,被称为“移动粮食收割机”一点也不为过。

有科学家做蝗虫解剖研究肘发现,它们的胃竟然占据了腹腔的绝大部分空间,消化道里的食物几乎占据自身体重的一半。打个比方,假如人类也和它们一样能吃,那全球一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食用一个星期。

更为重要的是,沙漠蝗虫的耐力极强,而且飞行速度很快,每天可以飞行150公里。成群的蝗虫扫荡麦田的每一寸土地,抢食乔木、灌木上的叶子,不留余食。它们甚至成群地闯入室内。墙壁上、走道上都铺满蝗虫。它们不断地迁徙,一个城镇接着一个城镇地扫荡下去。

从前,人们不知道这铺天盖地的蝗虫从何而来,也无从防范。后来,科学研究发现,蝗虫只不过是生活在巨大生存压力之下的炸蜢。俄罗斯昆虫学家鲍里斯.犹瓦洛夫早在1920年就证明,在遭受生存压力时,一些确定种类、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炸蜢会出现异于寻常的改变。

蝗虫刚出生的时候,是独居、温和、害羞,人畜无害的蚱蜢。但是在千旱时期,它们会拥挤在一起,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释放苯乙腈。这种物质有毒,因此起到保护它们的作用。食虫鸟只要见到单个的蚱蜢,一定会捕食。但是在蝗灾发生时,食虫鸟绝不会去捕食,原因就是苯乙腈有毒。而蝗灾中变异的蝗虫,都是有毒的。

同时,群居的雌性蝗虫会产下异于常态的卵,这些卯孵化出的若虫有许多特点:能够度过更长的休眠期、会发育出更长的翅膀,身体的颜色也有所改变,性格会变得暴躁,极富攻击陸。它们食欲增大,并开始成群迁徙,成为吞噬一切的蝗虫“侵略军”。

人类终极大杀招

美食老饕们也许会提出奇葩灭灾指南:油炸蝗虫,解决温饱消灭灾害两不误!但这种想法实在太天真。

关于吃蝗虫这件事,其实从古代就开始了,早有《吴书》记载:“袁术在寿春,百姓饥穷,以桑椹、蝗虫为干饭。”但国人吃了上千年蝗虫,至今也没能把它吃绝种,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它实在很难捕捉。

蝗虫扫荡庄稼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小时,吃完一片马上飞走,看似数量庞大,实则很難捕捉。再来,打个比方,这次的第一轮蝗灾就有超过4000亿只蝗虫,按照中国14亿人计算,平均每人要吃285只,才能清除蝗灾。就算好吃,也得吃吐了。

所以,要解决蝗灾,最理想的办法是尽可能在初期就消灭蝗虫。而这个办法是人类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后才学会的。

1875年,美国西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蝗灾。12.5兆(1兆=1万亿)只蝗虫遮天蔽日,席卷整个大地,形成长达2897公里的黑云,覆盖面积超过整个加尼福尼亚州,造成的损失约1160亿美元。这次蝗灾,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到的最大的动物集群。

当时的社会无法应对如此巨大的灾害,以为会从此无止境地遭受侵害。但一段时间过去,蝗灾竟然突然消失了。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蝗虫的寿命只有6个月。在这期间,它们会产卵,自然死亡,然后下一批蝗虫被孵化出来,新一轮灾害又开始循环。

这批蝗虫和它们的后代都在同一个荒无人烟、没有天敌的地方产卵,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人们发现它们的老巢。后来,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淘金热”,为了挣钱,大量旷工、农民,跑去开垦原本无人间津的土地。而蝗虫产卵的地方,偶然被破坏,虫卯也因此被摧毁。

从那之后,蝗灾不再。人类也终于学会了这种消除蝗灾的大杀招。

而在我国,已初步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

多亏了许多默默付出的护林英雄、孜孜不倦钻研学术的农业专家,以及高瞻远瞩、一心为民的国家战略,才让我们得以远离蝗灾黑云,拥有一片蓝天。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3491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