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宁波通讯

传承文脉,创新发展

传承文脉,创新发展

丁洁雯

国际博协于2007年维也纳大会达成共识:“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根据2019年《全国博物馆统计便览》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到5535家,较2018年新增181家,新建、改扩建博物馆总数为663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分别有157、64、135、91家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近12.27亿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1.01亿人次。作为追思过去、记录当下、启示未来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在城市文脉延续、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正是其如火如荼发展的原因。宁波地域博物馆的全新发展和突破,也已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宁波博物馆体系的总体发展现状

博物馆体系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宁波市博物馆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9年底,全市经国家文物局公布备案注册的博物馆有76家,其中国家一级馆1家(宁波博物馆),国家二级馆6家(天一阁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余姚博物馆),国家三级馆6家(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宁海县柔石纪念馆、奉化区溪口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近年来,宁波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等国有馆相继建成,已基本完成各区县(市)国有特色核心馆建设,反映宁波行业历史特征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正逐步建立,随着紫林坊艺术馆、华茂美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等馆建成开放,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牌的非国有博物馆也陆续出现。然而,宁波市尚未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博物馆群或文博衍生服务产品集聚区,单个博物馆的影响仍然势单力薄。社区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特色场馆的建设仍处于摸索之中。

博物馆管理机制仍待完善。2015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42家博物馆作为理事会制度建设探索性试点,掀起了我国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的浪潮,虽有经验成果,但大多数试点单位在新形势下步履维艰。宁波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虽已相继成立理事会,仍需创新博物馆建设思路,着力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建设,探索博物馆决策、咨询、分配、人事等法人治理结构,使博物馆的内部管理建设的整体水平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仍需提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曾说,观众期望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而是以其日益增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越来越公众的精神家园。随着宁波市博物馆场馆的陆续新建和参与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改善讲解服务,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等问题,都是在不断提升改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急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重点内容。

智慧博物馆建设仍需加强。作为社会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博物馆在时间、空间和展示形式方面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功能。当下,人们期待博物馆成为融历史珍藏、丰富展陈、人性化服务和智慧体验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教育、休闲和文化消费的综合功能,“以人为本”的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目前,宁波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等馆正在基础馆藏数字资源网络化传播和虚拟化展示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保护能力和管理能力。但仍需跟上时代节奏,做好细节上的处理,谋取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同时,推进中小型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文旅融合才刚起步。文旅融合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崭新机遇和挑战,要求博物馆在保持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在文化旅游政策和环境的框架下,研究、分析自身阶段性特征和问题,通过博物馆景区化创建、文创产品开发、游研学精品线路设计等有效途径,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也由此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化参与。宁波市各博物馆已有积极尝试,比如创新开展全国首批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宁波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并争取港口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等列入全国试点单位。各博物馆也已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内容,相继开发研学项目。比如宁波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举办的夏季研学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的文化通识研学营,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正在筹划中的大运河文化研学营等。然而文旅结合之路仍刚刚起步。

宁波博物馆体系发展建设建议

力抓设施建设,加速场馆提升。推进网络体系构建,整合宁波市内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联盟的指导监督作用,立足现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以更安全、更合理、更迅捷的馆际交流、展陈互借、学术研讨、资源共享等系统化制度的建立和践行,打造科学、高效的现代博物馆服务体系。以管理机制创新提升职能,继续推行博物馆理事会制度改革,把握好博物馆公益性与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的关系,确保法人代表的连续性,逐步完善宁波市博物馆理事会运转机制,更好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公益职能。加速场馆设施提升,稳步推进宁波市现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博物馆建设项目,完善博物馆体系。

優化服务环节,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便捷查阅咨询,系统梳理全市博物馆内藏品和各类文献资料,制定安全、便捷的手续办理制度,打通观众线下查阅藏品信息和文献档案的渠道。优化讲解导览,根据观众年龄分段、知识结构、个性需求,以人工讲解、语音导览、微信扫码、讲解机器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供针对性、特色化的讲解服务,以帮助观众理解文化遗产信息为目标,搭建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沟通的桥梁。提升学术讲座,各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以建设特色课堂为目标,践行馆内藏品知识讲座与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结合的原则,打造专业领域的深度讲座与科普领域的生动讲座,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对文化遗产知识的渴求。丰富主题活动,依托各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与文化优势,打造系统化的可延续性活动,以识别力高、互动性强为方向,将文化遗产知识与主题活动项目有机融合,让观众在参与中动口动手,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致力文旅融合发展,合理有效提取博物馆文化元素,推进研学产品和文创产品开发,推出富有文化创意和知识内涵的研学课程、文博书籍、音像制品、文化饰品等,让带有文化遗产信息的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必需。

利用“互联网+”,构建智慧博物馆。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拓展网上展厅,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虚拟漫游等多种形式,多屏、多终端,将优质公共数字资源推送到基层,让观众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知识,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紧扣数据分析,建立展览大数据监控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握观众观展趋势和兴趣,推行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类别参观人员的需求,科学决定展览的主题和方向,合理配置展陈形式,以新颖的服务方式满足观众需求。完善沟通渠道,加强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沟通渠道的建设,争取打造各博物馆自有口碑和特色。加强与观众的线上互动,了解观众的各项需求,实现科技系统的服务性和实用性,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展陈手段,通过先进科技的使用,利用机器人讲解员、沉浸式体验VR技术、球幕剧场、5D剧场等,优化观众在展厅的参与和实践,让观众获取更深刻直接的博物馆观展体验。加强行业合作,通过加强与国内一线科技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创新,利用第三方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力量,推进博物馆的技术创新,探索应用模式,提高工作效能。

号召全民参与,推进博物馆社会化发展。以全民博物馆活动扩大影响。围绕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以全大市联动形式,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知识推广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平台辐射面和品牌号召力。鼓励各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推出更多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以针对性服务满足需求。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群体的不同参观需求,配置适用资源和设施设备,通过流动展览、电话展览等形式开展针对性的特殊展陈和推广活动。以志愿服务推动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建立全市博物馆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志愿队伍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服务规范、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

(作者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 芝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03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