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电子世界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

谭海洋

【摘要】2013年11月,德勤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The U.S.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发布了《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该报告基于对550名世界各国制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详细阐释了世界各国的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并对“人才驱动创新”等十个主要影响因素逐一剖析。我们希望通过编译此文,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位置及其优、劣势,特别是各国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的政策,以便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指标

一、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在2010年第一版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GMCI)基础上,德勤公司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发布了2013年GMCI報告,该报告不仅包括各国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现状分析和未来5年的预测,还结合了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对可能影响各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国内政策进行了逐一剖析和比较。

1.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2010年首次发布GMCI时,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已经弱化,世界经济已趋于平稳。在其中,制造业的振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生产订单量逐渐增加,全球供应链已逐步恢复运作。但近两年多来,整个世界经济可谓是“多事之秋”,北非、西亚等地爆发了以“民主”和“经济”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日本发生了海啸及地震,欧元区陷入主权债务的泥潭,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走低,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均对全球经济的竞争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步入2013年,中国召开了十八大,领导集体正处于交替换届之际,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依然不明朗,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南美地区的贸易战一触即发,日本经济的衰退势头仍在持续,增长势头较好的印度经济也在放缓,这些都为世界经济局势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引起了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

2.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

GMCI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并且预测未来5年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如表1所示),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分别排在第二、第三和第十位。但5年后,这些发达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排名将会下降。而且,随着制造业生产成本压力的持续加大,下降的趋势很难扭转。与此不同的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将逐步提高,5年后印度将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巴西则从第八位跃升至第三位。

表1 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及预测

排名 2013年 2018年

国家 指数 国家 指数

1 中国 10 中国 10

2 德国 7.98 印度 8.49

3 美国 7.84 巴西 7.89

4 印度 7.65 德国 7.82

5 韩国 7.59 美国 7.69

6 台湾 7.57 韩国 7.63

7 加拿大 7.24 台湾 7.18

8 巴西 7.13 加拿大 6.99

9 新加坡 6.64 新加坡 6.64

10 日本 6.6 越南 6.5

11 泰国 6.21 印度尼西亚 6.49

12 墨西哥 6.17 日本 6.46

13 马来西亚 5.94 墨西哥 6.38

14 波兰 5.87 马来西亚 6.31

15 英国 5.81 泰国 6.24

从区域视角看,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将呈现“两升一降”态势。美洲制造业竞争力仍保持强势,未来5年后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都会保持在前15位。亚洲制造业竞争力增长势头不减,5年后前15位的排名中亚洲国家将占据10席。相比之下,虽然欧洲各国已经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但发展形势仍不乐观,到2018年唯有德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能够保持在前15位以内。

3.宏观经济的投入、产出指标

图1中描述的是2013年GMCI排名前十位国家宏观经济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据表可以看出,竞争力的强弱与这些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以“劳动力成本”这一投入指标为例,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并不占优,但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数量的优势有助于促进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弥补本国的劣势。而且,得益于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美国的创新指数得分也领先于其他国家(详见第三部分“国家政策”)。

此外,这些宏观经济数据背后还有很多难以察觉的规律。例如,事实上美国制造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员工的“软实力”,这些隐藏在传统的“硬实力”下的“软实力”往往更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如,在“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这个指标的排名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靠前。相比之下,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但“软实力”的得分却不高。

图1 主要国家的投入、产出指标排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图1中的所有指标还不能完全解释制造业竞争力。部分新兴国家虽然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较低,但竞争力排名却靠前。例如,印度虽然在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等指数得分上处于劣势,但近些年来该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惠的引资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的投资兴趣。

与印度的情况类似,巴西虽然在劳动生产率、创新指数等指标上得分比较低,但因其坐拥资源优势,各大企业预测5年后其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将从第8名上升到第3名。韩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也比较强,而且其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指标均超过平均水平,但5年后其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却将下降一位。

4.制造业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制造业繁荣与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根据图2所示,无论一国制造业GDP占总GDP比重是高(超过30%)还是低(小于16%),制造业的繁荣都可以带动整个经济蒸蒸日上。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豪斯曼和伊达尔戈通过对过去60年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繁荣都是以制造业的崛起为前提的,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复杂产品的开发能够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他们还发现,知识网络与必要生产能力是制造业发展及经济繁荣的源动力,而且彼此间的密切联系几乎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一国的收入水平变化趋势。

图2 2005-2010年主要国家的制造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图3 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框架

二、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

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图3所示)。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两大类、10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通过受访企业对40个二级指标的评分,得出了主要驱动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主要指标的评分及其排名情况(见表2)。

1.人才驱动创新

“人才驅动创新”是企业家们最为看重的衡量指标(见表2),其下包括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研、技术水平等二级指标。表3显示了各企业家们对美、德、日、中等6个国家在各指标上的评分情况,其中德国和美国在人才这一指标上位居前两位,显示了两国在这一指标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竞争力。

借助人才上的优势,发达国家有效利用创新投资,实现较高的产出。例如,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这使其在“人才驱动创新”保持了长久的竞争力。除德国外,其它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也非常重视创新系统的建设,如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第四次世界经济大会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对工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方面世界排名第四,在对学生的数学、科学教育中排名第一。随着新兴国家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德、美、日等传统创新大国倍感压力。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印度、中国和巴西等国家则需要在创新领域更加努力。

2.经济、贸易、财政和税收制度

“经济、贸易、财政和税收制度”指标的重要性排名第二,其下包括税率水平和税收制度与经济、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二级指标。由表3第2行可见,德、美两国的这一指标得分较高,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家认为两国在经济、贸易、财政和税收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巴西和印度这一指标的得分偏低。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这方面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该指标上的评分基本与日本持平。

表3 主要国家制造业驱动因素得分情况(单位:%)

指标 德国 美国 日本 中国 印度 巴西

人才驱动创新 93 86 83 58 59 40

经济环境与税收制度 73 71 63 61 43 47

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 32 39 29 90 87 70

供应链网络 88 83 83 80 50 47

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 86 83 82 35 30 37

基础设施建设 93 89 90 66 24 41

能源消耗与环保政策 49 63 43 73 54 58

本地市场吸引力 75 77 64 77 61 61

卫生保健系统 90 71 88 27 18 31

政府投资 78 65 71 81 52 50

在这一指标中,隐含了知识产权因素。得益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优势,美国、德国和日本80%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出口大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稳步提高,而劳动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正在向越南、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等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3.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

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人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各评价对象国中,中、印、巴三国的得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最为明显,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最高(如图3所示),每小时平均工资已超过45美元,而中国和印度则不足5美元。但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这一低成本优势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该地区的工资水平。例如,几十年前中国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制造企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年来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向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更低的泰国和越南转移。

不过,虽然发达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处于劣势,但其劳动生产率较高。例如,美国每位工人年均创造的GDP近7万美元。而在中国,虽然2001-2010期间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速超过10%,但因起点低,仍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此外,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如果仅凭劳动力和材料成本的高低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既不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但因两国中产阶层比例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将会有显著的增加,这将驱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很多跨国公司仍然热衷于在这些地区拓展市场的重要原因。

图3 各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及其复合增长率

4.供应链网络

在2013版的GMCI报告中,“供应链网络”指标的重要性排名第四,较2010年相比提升了4位。由于高效、完善的供应链网络能够增强各大企业抵御自然灾害、防范供应链风险、控制资源供给的能力,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及周边地区都非常重视本土供应链网络的建设,网络的金融状况、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创新能力、成本和供应商的供货能力都是各大企业非常看重的。

就各国供应链网络的具体情况看,发达国家在这一指标上继续保持良好的表现。中国近些年来也一直在大力推進供应链网络本土化建设,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

5.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指标下,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监管手段的透明性是最为重要的二级指标。据德勤公司《美国制造行业CEO之音》报告披露,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家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除此之外,包括劳动法、合规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相关法律法规也都是影响这一因素的重要二级指标。

各国中,德、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拥有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指标得分排名靠前。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与“供应链网络”类似,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巴西的表现略好于印度。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繁琐的法律系统和复杂的监管体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容忽视。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如果美国能进一步简化监管流程、减少欺诈,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更新法案,其在这一指标上的竞争力应该会进一步得到提升。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则非常重要。

6.基础设施建设

2013版的GMCI报告显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排名第六。该指标主要包括与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成本、流程效率及劳动生产率等内容。其下主要二级指标有智能电网、IT技术、通信网络质量与效率,以及道路、桥梁及港口的质量和效率等。表3给出了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从表3显示的调查结果看,随着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年限增加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和桥梁)与现代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国防科技和高速铁路等)建设的持续投资,各国间这方面的差距应该会逐年缩小。

目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驱动创新、增加就业机会,进而改善整个国家环境,实现新一轮的经济振兴。最近,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披露,基础建设中每投入1美元可以带动平均160美分的经济活动。在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中,各大企业认为一国的电力系统、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最为重要。具体到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投入使用增加更广泛的需求。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的电力汽车,电力汽车就增加了对智能电网的需求。

7.能源消耗与环保政策

有限的自然资源与无限的需求间的矛盾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是重要问题。受访的企业家们普遍指出,完善的能源配套设施和环保、能源政策对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013版的GMCI报告显示,中国在这一指标上排名第一,美国、巴西紧随其后。在该指标下,电价和能源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就电价看,美国的电价最低,为6.9美分/千瓦时,中国、加拿大、韩国基本一致,基本维持在7.0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是日本、德国、新加坡、巴西四国较高,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电价最高,达到了10.1美分/千瓦时。就能源绩效指数看,凭借长期以来对清洁能源使用的重视,德国的EPI得分最高。得益于广袤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覆盖,巴西的EPI指数也较高。相比之下,另外两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尽管经济进步显著,但是其自然环境付出了不小的代价,EPI指数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

表4 2011年主要国家的供电成本和能源绩效指数

国家、地区 电价(美分/千瓦时) 能源绩效指数

加拿大 7.4 58.4

美国 6.9 56.6

德国 15.7 66.9

巴西 15.4 60.9

中国 7.4 42.2

印度 10.1 36.2

新加坡 15.6 56.4

台湾 8.3 62.2

日本 17.9 63.4

韩国 7.3 57.2

从长远看,受政府能源政策调整和能源技术水平的影响,各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排名将会呈现出交替上涨的局面。比如,美国凭借高度开放的能源市场和对本国页岩气资源开发的重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会逐渐下降,能源稀缺问题会得到缓解。在巴西,丰富的石油、页岩气和天然气的储备不仅能够满足本国的需求,也使其成为能源出口大国。凭借能源领域的巨大优势,巴西在GMCI报告中的得分将会上升5位。另外,德国正在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电子产品使用绿色能源,而美国的使用比例仅为12%。

8.本地市场吸引力

“本地市场吸引力”是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它包括“本地市场的潜力”和“市场准入成本”两个二级指标。在2013版的GMCI报告中,中国、美国和德国该指标得分位居前三位,日本、巴西和印度基本相近。从中、美和德三国该指标的得分相等或接近的情况可以发现,国家的大小并不是影响这个指标的唯一因素,最重要的是每个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例如,因中产阶级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新加坡、韩国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很多跨国企业的注意。另外,对于新兴国家而言,生产成本优势是其本地市场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凭借低成本的优势,这些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境外制造企业,在增加本地就业机会的同时,工资水平得到提高。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整体的购买力增强,反过来又能够促进本地市场吸引力的增强。

9.医疗保健系统

在这个指标中,医疗卫生支出的总成本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政策等。在各评价对象国中,德国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最为出色,其最早实施了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政府投入大,患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低。日本和美国分别排名二、三位,但二者差距较大。在国家公共卫生监管政策方面,企业家们认为,由于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合规成本会对竞争力产生负面的影响。至于发展中国家,因公共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企业在职工医疗保险上的负担较重,“医疗保健系统”指标的得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10.政府投资

在2013版的GMCI报告中,政府对制造业和创新领域的投资被认为是评价一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在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的投资中,公私合作尤为重要。

当然,公私合作并不仅局限于技术水平的合作,更重要是的要构建合作创新系统或搭建公私协作平台,以实现资源整合、激发创新的目标。在该指标上,中国和德国在表现突出。例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就在德国的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欧洲最大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其主营业务就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创新应用研究和项目的商业化运作。该公司收入的40%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创新基金,60%来自项目研究收益。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成立于1973年,是该地区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该机构收入的50%都来源于政府的项目经费支持。工研院坚持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增进社会福祉为发展目标,作为开创台湾科学技术产业的先锋,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比之下,印度和巴西在这一指标上排名靠后。所以对两国而言,搭建创新平台,努力建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桥梁势在必行。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经济、贸易、金融和税收体系是一国竞争力的次重要因素,而国家政策又是整合一国竞争力其它驱动因素的一条主线,因此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各大制造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们又被要求对这三大经济体的国家政策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家们对三大经济体的国家政策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政策在鼓励和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在职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健全和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推动创新、鼓励使用新能源、支持绿色环保计划中,政府力量的推动效果十分明显。但是,西方的企业家们似乎不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尽管中国政府在反垄断法律法规、金融市场调控措施和企业所有制改革中做出很多努力,并将这些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政策、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移民政策、公司税收政策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但是欧洲、美国等地区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在欧洲,一方面90%的CEO对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欧洲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赋予了他们竞争优势。另一方面,CEO们也认为有三大政策使得他们处于劣势,这三大政策分别是劳工政策、移民政策和公司所有权政策。相比于这些政策,企业家们认为其他政策对欧洲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是中性的。考虑到欧元区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解決方案的出台与调适的滞后问题,企业家们对当前的政策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忍耐和克制。

美国企业的CEO认为,美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吸收、集成与转让方面的政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在能源、环保、医疗保健、企业所得税等四方面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限制,过于复杂或严格的相关法规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些方面都是CEO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上述三大经济体还有一些既没有促进竞争优势形成、也没有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立或良性的。其中,美国的19项政策中有13项政策属于此类,欧洲和中国的19项政策中分别有15项和11项中此类政策。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果希望通过政策的调整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其竞争力,就应该降低此类政策所占的比例。

四、结论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制造业繁荣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几年,各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一些新兴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将逐渐增强,并占据GMCI中的领先地位。因此,虽然一些国家目前占据领先地位,但如果不能够审时度势的加快调整、改进和完善投资政策,就无法避免落后和被淘汰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译自:2013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64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