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杂草学报

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芮东莉

摘要“近代汉语”指的是从唐五代至清中叶千年左右的汉语言,《近代汉语词典》以呈现该历史时期的汉语词汇演变轨迹为目标,收词完备,系统性强,树立了汉语词汇研究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该词典在收词和义项处理上,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明确的汉语词汇史观,即收词体现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释义更精准,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义项排列体现词义演变轨迹。在编纂体例上,词典进一步践行词汇史观,具备三大特色: 同声符的同音词连排,展现词形上的历史演变轨迹;部分专名用字保留异体、繁体字形,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用“同”“即”“犹”的参见形式,呈现词形之间的共时与历时演变关系。

关键词《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汉语大词典》词汇史

一、 引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白维国担任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近汉》)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汉》于1997年立项,集结国内一流汉语历史词汇研究专家编纂,是国家“十二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具有汉语词汇史性质”为目标进行编纂的辞书。

汉语史的分期,依据的是汉语自身的发展特点。王力的“四分法”、吕叔湘的“二分法”和蒋绍愚的“三分法”是目前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历史分期。吕叔湘、蒋绍愚主张以白话作品的出现作为划分近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依据,《近汉》承袭这一观点,以口语的实际状况作为“近代汉语”划分的标准,上限定在唐初;而下限,学界的共识是清初期,然而考虑到鸦片战争以后,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面貌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该词典将下限放宽到清代中叶。这样,这部《近汉》的收词范围从初唐至清中叶,收录了一千多年中的五万多条词语。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四库全书电子文本”“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可供检索的大型汉语历史文献语料库陆续建成,为《近汉》的编纂提供了便捷、全面和可靠的资料来源,使得该词典较以往已有辞书收词量更大、释义更精准、例证更可靠、系统性也更强。在词条收录上,《近汉》有约五分之一即近万条为以往各种辞书所未收;在释义及义项排列上,《近汉》以揭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规律为目标,梳理词义引申关系,客观呈现某些词语的语法化过程。

近代汉语上接古代汉语,下连现代汉语,对这段时期词汇的系统整理,将有助于勾勒出整个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出词汇演变的内在规律。因此,《近汉》不但对人们解读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有着实用价值,更是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理当成为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二、 《近汉》在收词和义项设置上的特色

纵观整部词典,无论在收词、释义,还是义项排列上,处处体现着“史”的观念。概括来说,该词典有三方面的特点: 收词体现出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释义更加精准,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义项排列体现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一) 收词体现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

初唐至清中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跨度,海量的历史文献中所包含的词语难以计数,制定科学的收词原则是词典编写组必须要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从《近汉》的收词来看,该词典以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口语词和常用词为收词的重点和主体,词语的收录与《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相较,进一步体现出汉语词汇的历史系统性。比如,“不甚么”一词,《汉大》未能收录,而该词不但是近代汉语时期的常用口语词,且在表示“程度不高”这一意义上,上接古代汉语的“不甚”,下接现代汉语的“不怎么”,《近汉》收录该词,体现了这一词语的历史系统性。

“不甚么”一词最早见于元代佚名《集贤宾》曲“论文学不甚么明,论江湖不甚么省”,表示程度不高,“不很,不怎么”。明清时期以山东方言成书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中该词大量出现,除了“不很,不怎么”的意思外,还引申有“不是,不那么”“不大,表程度相近”等义。从来源上看,“不甚么”直接源于上古汉语已有的“不甚”一词,《楚辞·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不甚”从用作谓词性成分表“不厚重”,渐渐发生词义虚化,用作状语,表示程度不高,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不甚”即修饰“艳”。近代汉语时期,汉语中除了继续沿用“不甚”一词,还出现了口语化程度更高的“不甚么”,词义进一步引申。民国时期,表示程度不高之义的“不甚么”使用频次依然较高且范围广泛,即使在当代,该词也有使用,且不限于方言区:

(1) 只是今日庆贺的是十九岁的玩童,身体尚不甚么强壮,气质尚不甚么充足,志向尚不甚么坚定,办事的能力尚不甚么完美,这是可庆贺之中更是令人所忧虑的。[“市民大会演讲(1930年1月1日)”,《朱全瓅社会教育讲演集》]

(2) 这件事情既经说明白,照乡下规矩,倒又象不甚么要紧,只等待处分,大家反而释然了。(沈从文《萧萧》)

(3) 在较长的时期(10~12年)内,技术进步将取决于每块芯片上是否集成更多的功能——芯片间通讯变得不频繁和不甚么重要。(李德孚《微米/纳米技术在航天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中,后起的“不怎么”继承了“不甚么”,在谓词性成分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不高,逐渐取代了“不甚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收“不怎么”,《汉大》收“不甚”,但二者都未收连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甚么”,《近汉》将其收入,正好补上了词语发展中缺失的这一环。

(二) 释义更加精准,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汉语词汇史观贯穿于该词典编纂的全过程,编写者能够根据词义发展的脉络来综合考虑每个义项的释义,以保证其不出现偏差。

“脚力”一词,《汉大》的首义项是“两腿的力气”,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的“轿夫到此也都要吃袋烟歇歇脚力”作为书证之一。仔细分析该书证中的“脚力”一词,如果将其仅仅释为“两腿的力气”,显然不太合适,除了腿脚行走的能力,该词其实还含有“搬抬的能力”的意思。再结合《汉大》后面列出的两个义项“旧时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或民丁”“指给搬运工的费用或送礼的赏钱”,可见其中都含有“搬;递”的义素,而它们明显是首义项的引申义。如果首义项中不含“搬;递”义素,后面两个引申义就来得十分唐突。

《近汉》根据“脚力”一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实际使用情况,并通过梳理“脚力”的各个义项,归纳其本义为“行走或搬运的能力”,增加了“搬运”的义素,这就使后面的引申义“传递文书或递运货物的差役或民丁”“付给搬运、跑腿者等的费用”中的“搬;递”义有了明确的历史来源。精确的释义,理顺了词义的发展脉络。

(三) 义项排列体现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

近代汉语常用词绝大多数为多义词。根据词义发展脉络,合理、准确地排列义项,可以体现出词义演变的历史轨迹。《近汉》以前,许多大型辞书因为检索不到某些义项的早期书证,所以尽管有时从逻辑上分析甲义项应该排在乙义项前,但由于没有早期书证可以进行佐证,就不得不放弃合理的排列顺序,把明显是引申义的义项排在了本义之前。

“瞧看”是一个多义词,《汉大》罗列了两个义项,首义项是“看望;探视”,第二个义项是“观看;注视”。从逻辑上分析,“观看”应该是该词的本义,而“看望”则是其引申义。但由于《汉大》只找到了“观看”义的现代汉语用例(沙汀《记贺龙》),就不得不把它排在有清代用例(《红楼梦》)的“看望”义后。

《近汉》运用大型电子语料库,归纳并排列出了“瞧看”一词的四个义项: ① 看;观看。② 看待。③ 看望;探望。④ 诊视;照看。这样排列,不仅符合逻辑关系,而且符合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义项①“看;观看”,《近汉》举可检索到的最早明代书证(《金瓶梅词话》)为例;义项③“看望”,举可检索到的最早的清代书证(《红楼梦》)为例。这样,有了现代大型电子语料库的帮助,在梳理词义的历史演变脉络上,《近汉》就较《汉大》等以往大型辞书更为进步。

三、 《近汉》编纂体例的特点

在编纂体例上,《近汉》进一步践行汉语词汇史观,具备三大特色: 同声符的同音词连排,展现词形上的历史演变轨迹;部分专名用字保留异体、繁体字形,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用“同”“即”“犹”的参见形式,呈现词形之间的共时与历时演变关系。

(一) 同声符的同音词连排,展现词形上的历史演变轨迹

近代汉语时期口语词大量涌现,部分有同源关系或在词形上有历史传承关系的词语,在许多大型辞书中,由于受到传统编纂体例的限制,仍然按照笔画多少排序,常常被分散编排到不同页面上,从而无法关照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看不出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近汉》采用按音序排列的方法,同音下的同声符词连排,很好地揭示出许多词语之间的关系,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白话小说中,描写人两腿张开貌用“剌八”一词,如《金瓶梅词话》一九回: “那蒋竹山打的那两只腿剌八着,走到家。”该词与表示管乐器的“喇叭”(也写作“剌叭”)一词同源,都具有在外形上下部向外扩张、形态呈“八”字的特点。到了清初,表示人兩腿张开貌的“剌八”一词发展出了重叠式,字形写作“喇喇叭叭”,如《醒世姻缘传》六〇回:“他才喃喃喏喏的口里嘓哝,喇喇叭叭的腿里走着,走到房里,使了小玉兰来叫狄希陈往房里去。”“剌八”“喇叭”“喇喇叭叭”三者显然同源,且重叠式的“喇喇叭叭”是由前两者的词形发展而来的。

在《汉大》中,“剌八”和“喇喇叭叭”二词由于是按部首笔画排序,因此出现在不同的分册里,且《汉大》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未做任何说明,因而无法揭示出两个词语之间的历史演变轨迹。《近汉》把“剌八”和“喇喇叭叭”安排在同一声符下,相隔仅数行,并以“喇喇叭叭: 即‘剌八”这样的参见体例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说解,就清晰地呈示出二者之间的传承和发展演变关系。

(二) 部分专名用字保留异体、繁体字形,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

尽管《近汉》原则上严格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采用规范字排版,但作为一部大型历时辞书,在人名、书名等专有名词上,仍适当地保留了部分异体字、繁体字,以尊重历史词的原有风貌。目前我国通用的简化字往往存在一简对多繁的特点,比如简化字“干”,对应的繁体字有“乾”“幹”两个,而“干”本身又是“干支”“干戈”的本字,这就出现了以一对三的情况。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字伟长,如果把“徐幹”写作“徐干”就难以从字面上体现出人名原有的涵义,故而《近汉》在处理专名上,尽量尊重这些词语的原有风貌。

《近汉》保留的历史人名繁体字、异体字有“徐幹、洪昇、高適、刘知幾、魏徵、卢柟、周煇、刘壎”等;保留的古书名繁体字、异体字有《薑斋诗话》《穀梁传》《说文解字繫传》《字彙》《觚賸》《穀山笔麈》等。

(三) 用“同”“即”“犹”参见形式,呈现词形之间的共时与历时演变关系

近代汉语时期,口语词大量涌现,书写者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采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同一个词,比如,元代的市井方言称眼睛为“渌老”,文献中又有“绿老”“六老”等写法。《近汉》收录了大量的异形词,并单列词条,分别出条。该词典一般以有理据的或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主条,其余的为参见条。主条释义,参见条则用“同”“即”“犹”注明与主条的关系,不单独释义。

参见条标明“同”某主条的,表示二者音同(或音近)义同只是词形不同。如宋代称施以枷刑拷打折磨为“枷拷”,字又写作“枷栲”,“枷拷”与“枷栲”两个词音同义同,只是用字不同。就记录该词的字形而言,“拷”字较“栲”更有理据,故以“枷拷”为主条,“枷栲”为参见条,二者之间用“同”来标注,就很好地说明了二者之间共时的异形词关系。

“即”表示参见条与主条词义相同但词形不同。“即”与“同”的区别在于,“即”表示二者在词形上相差较大,这也意味着参见条与主条之间在读音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比如“抹巾: 即‘抹布①”。在“供擦拭用的布”这一意义上,“抹布”是主词条,“抹巾”是参见条,二者之间是异形词的关系。从“抹布”和“抹巾”的用例来看,“抹巾”的出现晚于“抹布”,“即”所标注的是一对历时异形词的关系。上举“喇喇叭叭: 即‘剌八”,也同样是用“即”这一参见形式,标示出两个词语之间的历史演变轨迹。

“犹”用来表示参见条与主条音义相同或相近,但不适合用“同”“即”来表示的情况。例如,“枷拷: 犹‘枷打”,“枷打: 指施以枷刑和杖刑”,“枷拷”与“枷打”词义相近,但仍有细微的差别,“枷拷”似更偏重有“折磨”的意思,因此二者之间关系不适合用“即”来表示。从词语使用上看,“枷拷”及其共时异形词“枷栲”在宋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宋以后很少使用;而“枷打”可检索到的最早用例见于明代,如《梼杌闲评》四回:“这起奴才既枷打过,就饶他罢。”明以降的古文献中,“枷打”一词常见,而“枷栲”罕有出现。因此,“犹”在这里标注的是一对历时异形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词语的更迭演变轨迹。

四、 结语

《近汉》在收词、释义、义项编排,以及编纂体例上的众多特点,共同成就了它在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帮助人们阅读理解近代汉语文献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努力揭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轨迹的巨著,必将成为汉语词汇研究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31)

(责任编辑马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800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