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学前教育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地球运动”的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

新高考背景下“地球运动”的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

【摘 要】“地球運动”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地理逐步调整为单科考试,“地球运动”的命题方向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梳理了2018—2020年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高考试题,在横纵对比中分析试题的命题趋势,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地球运动

一、高考改革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北京等六省市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2020年新高考在全国全面推行。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1],成为今后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方向,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重大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突出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地理素养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彰显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和意志品质,充分发挥高考评价的导向作用,助推地理素质教育[2]。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地理逐步由文综考试调整为单科考试,“地球运动”的命题思路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探讨高考命题趋势,可以使教师把握改革动态,熟知考试要求,实施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二、命题趋势分析

笔者梳理了2018—2020年全国两套试卷和北京等自主命题省市关于“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具体内容见表1。从表1可以得出,近几年“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的高考命题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1.高频考点,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中地理的基础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思想和核心素养。

从考查频率和考查内容来看,“地球运动”为高频考点,试题紧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分值稳定,为4~8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重点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时间计算、晨昏线、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太阳周日视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日影变化等主干知识成为重点考查内容。

从考查方式和考查难度来看,各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卷、天津卷和江苏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单独成题或者出现在试题中的某个选项。北京卷、江苏卷注重基础,难度在低中档;天津卷的试题新颖独特,难度在中高档。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单独命题,该部分成为等级性考试的考查内容,北京卷、[KG(0.1mm]天津卷延续往年的试题特点和难度;

山东卷侧重于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浙江卷则多在综合题中结合区域图,考查太阳高度、时间计算等内容,注重对于“地球运动”时空规律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2.关注生活,问题情境成为主流,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地球运动”试题,大多基于抽象的几何图形,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试题前后密切关联,思维一旦出现偏差,可能就会造成连锁错误,无法准确评价、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素养。近几年的“地球运动”命题改变了传统的考查方式,由理论知识性向生活情境性转变,多以大视角的社会情境和可体验的生活情境为背景。例如,2020年山东卷“2020珠峰高程测量”、2019年天津卷“微信朋友圈”、2018年全国Ⅱ卷“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及恩克斯堡岛区域图”等。试题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密切,具有时代特征,注重创新性。

试卷中图表的呈现方式也由空间几何图向景观图、示意图、区域图转变,更加形象直观,贴近学生生活。例如,2020年天津卷“住宅小区分布示意图”、2019年江苏卷“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2018年北京卷“川藏铁路沿线区域简图”等。图表的数量和类型稳中求新、逐渐增多,充分发挥了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利用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太阳视运动等地球运动核心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全面。

3.素养立意,聚焦关键能力的考查,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近几年“地球运动”试题的考查方向,由对地球运动规律本身的认知,逐步向运用地球运动规律分析其产生的地理意义转变,由考查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转变。试题注重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更加综合,突出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地球运动中的二十四节气、日晷、圭表等传统文化,也不断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例如,(2020年天津卷)图1左边为我国某地一住宅小区示意图,右边四个方向的阴影分别为小区内某栋住宅楼二至日[BFB]8:00和16:[BFQB]00的日影。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该小区最可能位于( )

A.北京 B.银川 C.杭州 D.海口

2.小区内各住宅楼高一致,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夏至日[BFB]8:00~12:00[BFQB]

B.夏至日[BFB]12:00~16:00[BFQB]

C.冬至日[BFB]8:00~12:00[BFQB]

D.冬至日[BFB]12:00~16:00[BFQB]

该题结合我国某住宅小区布局与二至日日影变化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推断“小区所处地理位置”以及“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最大的时段”,引导学生运用太阳方位与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太阳与日影关系等地球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聚焦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三、教学建议

通过对命题趋势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要求,“地球运动”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明确课改方向,突出学科价值,落实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课标”)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地球运动”在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将“地球运动”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关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在落实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学与评价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研读课标,明确变化,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标准对“地球运动”的教学要求也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新版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仍是教学的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所在,特别是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日出日落时间与方位、日影变化等主干知识的教学,突出教学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2)课标中的行为动词由“分析”改为“说明”。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两者都属于理解领会层级,要求能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规律和成因,并能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解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新版课标强调要“结合实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和素材,关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新版课标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4)新版课标中“地球运动”的内容调整到“选择性必修1”,是选择地理作为等级考试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对应新版课标学业质量水平中的3级和4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关注新版课标中对学业质量评价的相关要求。同时,由于地理将单独进行等级性考试,在试题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加大对“地球运动”内容的考查力度,考查的内容会更加全面、灵活。

3.重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深度教学

基础知识是能力和素养形成、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由关注知识点的浅表化教学向大概念统摄的深度教学转变,由课时教学向单元教学、主题教学转变。新授课阶段,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单元的整体设计,不能将两种地球运动方式割裂,忽略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整、优化,引导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形成结构化认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更加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单元结构框架的建构,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图2为笔者基于时空观念建构的单元结构框架。

4.关注生活,开展问题式教学,注重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应该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性教学。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将地球运动的主干知识融入其中,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例如,楼间距的确定、旅行座位的选择、遮阳板的设计等,把地理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学生到天安门参加升旗仪式和参观周边景点的活动,设计如下问题。

(1)参加升旗仪式当天,北京昼长约为几个小时?

(2)判断图3中天安门城楼照片的拍摄时间,并说明理由。

(3)当天上午某同学观看了升旗仪式,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在天安门城楼前拍了照,参观了国家博物馆。请推断他最合理的参观顺序(填写序号)。

(4)参加升旗仪式后一个月内,北京升旗、降旗时间与正午人影长短如何变化?

5.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和实际获得

(1)借助示意图,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地球运动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地球运动知识、理解地球运动时空变化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学中,特别是新授课阶段,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地球运动俯视图、侧视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时空规律。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判读不同日期下的太阳光照图、不同视角下的晨昏线等,使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深入参与。

(2)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观察和观测活动,指导学生制作地球运动的相关模型,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实地考察日晷和圭表、设计校园日晷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时,笔者组织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移动方向,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变化原因,并将观测和分析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中(见表2)。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Terra Time、Sun Surveyor和Stellarium等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软件已经被引入地球运动的课堂教学,用于探究昼夜时空变化、太阳高度时空变化以及星空与天体变化等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和实时交互的特点,可以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地理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把握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突出主干知识,根据学情和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创设应用性和创新性较强的问题情境,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该部分内容的育人价值,着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涵,郑益慧,程力,等.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J].中国考试,2019(12):1-6.

[2]教育部考试中心.发挥高考评价导向 助推地理素质教育: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0(8):57-61.

(責任编辑:马龙珠)

【作者简介】刘一明,一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地理学科带头人、青年岗位能手,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998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