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邓涛宁

摘   要: 较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的准入程序、理论—实践型课程与教学与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特征。本文从发展历程、基本路径、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对新加坡中小学师资的培养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我国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国际视野和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小学教师   培养模式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才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成为社会进步、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支撑。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既面临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经济基础、教育体系的孱弱,又面临东南亚国家崛起之间强烈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教师教育模式一直受到新加坡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历经改革后形成的高效率的、能够履行国家使命的教育体系成了国家中长期以来高水平发展的基石。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民族复兴步伐迈得愈发坚定,既往的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了上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却表现出与如今这一时代的不适应。新时代,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作出全新部署,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纵观新加坡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充分吸取经验。

一、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有着时代的特征和局限,不同阶段的教师教育模式之间既有共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体现了不同的培养模式,表现出了充满差异的定位与社会功能。在独立前,新加坡教师教育有着与时代相关的混乱特性,既没有教师教育专门机构,又没有对从业教师需要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做统一规定。新加坡教师教育始于1950年的教师培训学院的成立,依据新加坡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及国内教育的走向,教师教育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基于社会发展制定目标和相关举措的阶段。

(一)量的补充与教师培训:1950年—1972年

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南亚各國和平共处的态势逐渐明朗,人民生活稳定下来,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多,学校数量随之大幅增长。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加坡政府于1950年成立了教师培训学院,为当时的各类学校教师提供在职培训。1963年后,新加坡开始进行各阶段全职教师的培训。

这一时期,在职与全职教师的培养主要有四种方案(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质的提高与正规教师教育:1973年—1981年

建立在职和全职教师培训体系后,新加坡中小学对教师量的诉求得到解决,随之而来的是新问题——新加坡需要提升教育系统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尽管新加坡教师教育仍未形成专业化教师人才培养体系,但工作重心已然逐步向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条件和质量转变。为规范教师教育工作管理,新加坡政府将教师培训学院和新加坡教育部研究室合并,于1973年成立了新加坡国内唯一一所负责中小学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培养的专门机构——新加坡教育学院。该学院是新加坡教师教育发展中诞生的第一所高等教师教育学校,也是新加坡教师教育系统正规化的里程碑。1980年,为了满足在职教师能力提升的需求,文凭教育替换了在职培训,开始面向中学、大学预科和初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者。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日制教师教育代替了在职教师培训,成为新加坡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围绕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开始注意培养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和其他素养相协调。

(三)教师教育的专业化:1982年—1990年

新加坡充分借鉴英美等国家先进教师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本国教育体制相结合,并在上一阶段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国情的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即“理论—实践课程框架”,课程设置如图2:

这一阶段是新加坡教师专业化的起步,理论—实践课程框架推进了新加坡教师教育的正规化、职业化发展。按照这一框架培养的教师不仅具备优秀的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对教育问题、教育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至此,理论结合实践的特色成为新加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经典的底色。

(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1990年至今

1991年7月,新加坡政府再次通过合并后设立专门教育机构的方式统一管理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性培训的相关工作,即在新加坡教育学院与体育学院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国立教育学院,该学院有权为学生授予教育文凭和研究生文凭,新加坡教师教育自此正式进入高学历教育阶段。同年,新加坡成立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作为拥有极大自主权的二级独立学院并入其中,教师教育开始采用由教育部、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构成的三级教师教育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新加坡教师的培养和终身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新加坡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模式属于“非定向教师教育”,从实施机构细分的话,是“大学—中小学合作伙伴模式”。新加坡的教师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现状,由国立教育学院统一负责教师的职前、在职培养,为学生提供学术和专业的发展,促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满足教育需求的教师。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培养采取至今仍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ASK三核模式:“A”即Attitude,即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认同与态度,同时包含对时代发展、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规划意识;“S”即Skill,即有关教学管理、研究、设计和执行及与家长、学生交流的能力;“K”即Knowledge,包含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内容,力求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二、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职前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师资的职前教育是由国内唯一一所教师教育学院,即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完成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丰富而贴切实际的课程设置、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师资模式和严格的教育实习管理四个方面。

1.圍绕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各方面素养,国立教育学院开设了研究类、教育基础类、学科知识与专业科目类及写作与语言类课程。丰富而贴合实际的课程设置不仅满足了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需要,还迎合了社会对于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表现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要进行教学练习,在模拟教学中锻炼教育实践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图3:

3.“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师资模式充分契合了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师资的要求。理论教师是从世界各地招聘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主要从事专业学术课和教育理论课教学,并开展学术研究。实践教师是从全国各中小学教学一线选拔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法、教学管理等与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

4.严格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针对四种不同类型师资的培养设置不同的要求: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需要完成总计22周的四次实习;一年制专科小学教师是一次实习,共10周;两年制专科中学教师是两次实习,共15周;一年制专科华文教师是两次实习,共14周。与我国师范类学生所需要进行的实习相比,新加坡的实习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需要区分的,且要求实习时每周课时量至少为10小时,能较好地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二)职后教育

新加坡职后教师教育路径非常清晰,主要是新加坡职后教师发展有界限明确、各成体系的三条路线,分别是教师路线、专家路线、领导路线。如图4:

三、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对新加坡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培养路径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可以发现,国立教育学院从生源质量、课程与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的培养方案和严谨的评价机制这五大方面建成了教师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此外,新加坡政府一直就保障教师待遇和发展、强化教师准入资格和规范在职教师发展路径等方面不断推动改革,为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外部保障,内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机结合是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

在薪资待遇方面,新加坡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应等同公务员体系待遇,到现在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平均薪资待遇也可以排在全球前五名,对想要进入教师行业的新加坡年轻人有着莫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与高薪酬相对应的自然是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机制。新加坡的教师准入机制与教师人才培养招生机制相结合,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统一负责。每一年国立教育学院都会根据学院内各年级学生人数的变化和国内中小学校当年教师岗位的缺额确定招收人数,并结合社会发展对新一轮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具体的招收方案。申请人首先应具备如下资格之一:拥有大学学位;拥有文凭;通过2个GCE“A/H2”水准(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普通教育高级证书);拥有IB文凭(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国际预科证书课程)。在申请时间截止后,国立教育学院统一对所有申请人按预先公布的方案进行资格审核与认定,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申请者能进入随后的面试环节。面试官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既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又有教育行政系统的管理工作者,只有在面试中被面试官认定为具备成为教师潜质的申请者才能进入国立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职前职后有着不同的指向。在职前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质量是通过较高的准入门槛、高水平的教育学院、严谨的课程和教学、充分的教育实习这四个方面保证的,使得学生在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职后教育体系中,明确的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严谨的在职教师教学评估、高待遇与社会地位、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水平的在职教育都助力于维系教师的敬业乐群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在接受职后教育中不断自我提升。

四、结语

目前我国对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关注方向在师德建设、培养培训、管理改革、教师待遇、保障措施五个方面。201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国家认证标准。2018年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要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笔者认为,抛开现如今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统一管理等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阻碍和挑战,最大的问题其实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上。传统观念上,我国教师教育主要在大学师范专业学习中完成,在校培养期间注重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模式往往忽略职后教育,加之实践技能教育不足,最终导致新入职教师出现适应问题。为了应对新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挑战,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严格管控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从师资培养的起点出发保障在校培养质量和就职后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二,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的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加强对教师专业道德伦理素养的考核是十分有必要的,力争保持师资队伍的较高道德水准。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并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如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多种晋升渠道等,有利于增强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和接受职后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各种形式的教师研修,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筱茜.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15):118-121.

[2]王铄,包华影,刘远霞.新加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2):87-92.

[3]潘娟.回应21世纪的挑战: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4]万明钢.进入新时代的新师范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05):69.

[5]高艳贺.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2):14-17.

[6]NIE.NIEs Journey from Concept to Realization: An Implementation Report[EB/0L].http://www.nie.edu.sg/files/booklet_web.pdf.2012-03-1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24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