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名作欣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陈桂良 周 红

关键词:老而弥坚 丁玲 《“牛棚”小品》

摘 要:《“牛棚”小品》是丁玲复出文坛后撰写的一篇重要作品。读着它,我们会因作者遭受的沧桑忧患流下辛酸的泪水,更会为作者虽蒙冤受屈,但仍表现出的自信和洒脱,对事业和真爱的执著追求而感奋、而敬佩。文章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意在让人们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较为正确且深刻的了解。

丁玲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之一。虽然她主要以创作小说而蜚声海内外,但她的散文创作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1949年以前,她以创作小说为主,而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摘掉“右派”帽子,获得平反昭雪以后,则以散文创作为主。这也许是散文这个体裁更适合他们这些经历过沧桑忧患的人抒发情感意绪,反思蹉跎年华。1979年初丁玲复出文坛后,先后写了《杜晚香》《“牛棚”小品》《悼茅盾同志》《元帅呵,我想念你》《我所认识的瞿秋白》《胡也频》等别具风格的优美篇章。其中《“牛棚”小品》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的角度分析,都是最能反映历经劫难后的作者对事业和真爱的执著追求,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理性揭示,率真而细腻的创作个性,读之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辛酸中含有些许“快乐”,拘谨中又不乏几分自信和洒脱,堪称当代文学史上的精品。

《“牛棚”小品》共分三章(窗后书简别离),1979年3月中旬写于北京友谊医院,发表于1979年《十月》第2期。作者通过对被隔离在北大荒“牛棚”中生活的三个片段的回忆,向人们展示了苦难生活中令人感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在《“牛棚”小品》写作期间,“伤痕文学”业已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作品可以说就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写就的。但是它又不同于“伤痕文学”,因为它不是对党发泄牢骚不满,而是相信党终归是正确的。写下这段苦难历史,其目的是留给后人作为教训来记取的。“牛棚”岁月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作者写作本文其意并不在于暴露,并不是对自己在“牛棚”中所受的非人的遭遇进行愤怒的指控,相反,她要写出的是在那段非人的岁月里自己所保持的那种脉脉的温情和向上的乐观,是夫妻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真爱,以此来表现人间真情的同时也揭露出“四人帮”的罪恶与时代的荒谬。因而作品中没有残酷的揪斗场面,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更没有怨天尤人的自暴自弃,有的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自信与坚强,有的是一般女作家所没有的洒脱与豪迈,有的是老夫老妻的心有灵犀,对真爱的执著追求,对生命意识的深沉思考。

有学者评论说:“丁玲是一个具有巨大的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未及完成却因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一个忠实于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奋斗的作家。”①是的,丁玲因为写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而蜚声文坛;因为写了《“三八节”有感》和《在医院中》而震惊朝野,险些丧命;因为写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而成为众星拱之的文坛泰斗;也因为写了这些文章,丁玲于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首要成员;1958年遭到毛泽东亲自介入的“再批判”,以“右派”之身下放北大荒汤原农场劳动十二年,其中1966年转宝泉岭农场批斗并关进“牛棚”;1970年又被投进秦城监狱,达五年之久;出狱后又被发配到山西长治县嶂头农村。在这二十几年间,丁玲可谓历尽磨难。在20世纪的中国,没有哪个作家像她这样,一生中在荣辱毁誉间,经历过如此巨大的落差!

文革期间许多著名作家如田汉、老舍、闻捷、赵树理、杨朔、周瘦鹃、李广田、罗广斌、孔厥等,都因承受不了屈辱和痛苦,且看不到希望的前途,被迫害致死。与之相比,丁玲在二十几年中所遭受的磨难远胜于他们,然而,丁玲虽是历尽磨难,但信心更足,意志更坚,思想更加成熟,感情更加深沉,创作更是炉火纯青,显得风采依然。真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牛棚”小品》写的虽然是痛苦的牛棚生活,但由于作者竭力描摹关押牛棚中所获得的片刻快乐,努力捕捉痛苦生活中的美好情愫,因而作品中无论是记述还是描写,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豪迈、乐观的气息。在那满目荒芜、人情炎凉、天寒地冻的“牛棚”里,丁玲的肉体与精神饱受超乎他人想象的折磨与凌辱。在看管人员的辱骂、呵斥和监视的目光下,丁玲和陈明这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被分别关在不同等级的大小“牛棚”里。丁玲被单独关押在小“牛棚”里,连和大“牛棚”里的丈夫陈明一同出去扫地的权利也没有,更不要说探视、说话的权利。

让人感动的是丁玲那种不为磨难所屈服的坚韧精神,受尽折磨而对党依然不丧失信心的那分豁达。丁玲由于对党的信念是真诚的,也是坚定不移的,对真爱的追求是执著的,因此,尽管受了委屈、经历了坎坷,但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她的初衷和理想。在单独关押的小“牛棚”里,孤独可以压迫她的呼吸,却无法窒息她的生命。她认定自己是无辜的“罪人”:

囚徒,时代的囚徒,我们并不犯罪。我们都从那火线上扑来,从那阶级斗争的火线上扑来。凭它怎么样压迫,热血依然在沸腾……②(以下引文出处相同)

而在“书简欣赏”一节,作者则更是放肆地铺陈,大段大段地引用丈夫的来之不易的“书简”,并宁可违心承认这是她的“罪证”,也要留着,这种珍爱表现了她和陈明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夫妻情怀。

“他们能夺去你身体的健康,却不能抢走你健康的胸怀。你是海上远去的白帆,希望在与波涛搏斗。”

“你要坚定地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自己、相信时间。历史会作出最后的结论。要活下去!”

“黑夜过去,曙光来临。严寒将化为春风,狂风暴雨打不倒柔嫩的小草,何况是挺拔的大树!……挺起胸来,无所畏惧地生存下去!”

“我们不是孤独的,多少有功之臣、有才之士都在遭难受罪。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不值得哀怨!振起翅膀,积蓄精力,为将来的大好时机而有所作为吧。千万不能悲观!”

以上第二章《书简》中的这些话语,读之显得那样的真诚、朴素,倔强、勇敢,乐观、悲壮,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和理想智慧的光芒。正如朴素中溢出高山流水的境界,冲淡处透发梅雪争春的清芬,酣畅里闪现粗犷豪迈的雄奇③,让人感慨万分。这是因为她的心中拥有一分对党的信任,拥有一分对真爱的追求,使得她能够勇敢地跨过一道道常人难以跨过的坎;也因为这使她能够乐观、洒脱地承受他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凌辱。

如第三章《别离》中,在写到她将调往另一个劳改队去劳动、去接受“革命群众专政”,将又一次与陈明分别,连“窗后”那几秒钟的会面也被剥夺时,丁玲的笔下没有悲凄的哀怨,也没有缠绵的低吟;没有夫妻别离的悲痛,也没有孤身寂居的哀伤,反而表现出那种对未来充满信心、满怀希望,无视任何艰难险阻的自信和洒脱:

“我明白这是××队派来接我的‘解差。管他是董超,还是薛霸,反正是开步走,到草料场劳动去。”

“我看见远处槐树下的井台上,站着一个向我挥手的影子,他正在为锅炉房汲水。他的臂膀高高举起,好像正在无忧地、欢乐地、热烈地遥送他远行的友人。”

这段春意盎然的描写给原本悲凄的生离死别的场景增添了一抹亮色,显得乐观而潇洒。陈明高高举起的臂膀仿佛在跟她说:没有过不去的河,挥挥手告别昨日的伤痛,扬扬眉迎接严峻的明天。一切苦难都会过去的!同是“五四”女作家的冰心、庐隐的文章有婉约之美,而丁玲的文章则焕发着其他女作家少有的阳刚之气。正如一些论者所说:“《牛棚小品》则以欢娱之笔写凄惨之景,字字是血,声声皆泪,却又意趣高超,神采飞动,毫无缠绵感伤之弊。”④文章无论是记述还是描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29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