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征 落和平
[摘要] 固阳县于民国年间建置,故其历史沿革多与周边旗县区历史重叠往复。建置后,晋陕冀农耕人群大规模进驻,原住蒙古民众逐渐北迁,境内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山川河流等自然地名也随即变更,大多成为汉名。源于“越境不书”的原则,新的行政区划影响了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各地均从当时行政区划着眼,仅就各自辖区历史文化进行叙述。这样一来,固阳境内的历史沿革断裂,延续环节出现缺失。以本文为例,周边旗县区地方文献对固阳县境藏传佛教遗址的记述也仅限于名称罗列,不再关注其具体史实。因此,通过考古形式对固阳县境内相关遗址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整理,即是对阴山北麓历史文化完整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阴山北麓;固阳;藏传佛教;寺庙遗址
[中图分类号] K87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95-05
固阳县地处阴山北麓,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管辖。县境在清代至民国初年为蒙古茂明安部、乌拉特部、土默特部驻牧地。清康熙、乾隆年间,蒙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盛行,各部多建寺庙,固阳县境即存有藏传佛教寺庙遗址,当地多称其为“召庙”。“召”是藏语,本意为兄长、尊者;引申为佛像。佛像与寺庙密切相关,故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召”代寺庙,召庙同称。县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和自然村名就有10多处。从2015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地寻访和查找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寺庙遗址。依据的主要线索有三条:一是固阳县文物部门掌握的藏传佛教寺庙遗址情况;二是固阳县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和自然村名;三是包括《固阳县志》及周边旗县志书在内的地方文献资料对境内藏传佛教寺庙遗址的相关记载。经实地探访,结合文献记述,现将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寺庙遗址相关情况进行整理,以供研究参考。
一、金山镇百彦沟召沟庙址
位于固阳县金山镇百彦沟后召沟村北约600米河槽西侧台地上,庙址距包固一级公路边的南五分子村(属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约7公里。庙址周边以低矮的丘陵为主,东侧紧邻一条南北向的河槽,河槽自北向南流经庙址东侧后,继续向南汇入后召沟村前的大河槽内。
庙址所在台地地势西高东低,呈斜坡状,东西70米,南北60米,面积为4200平方米。遗址由7处建筑基址组成,房屋均坍塌成为废墟。只有最北侧的大殿存有部分石墙,残高1~2米。周边地表采集有清代青花瓷碎片、铜纽扣等遗物。
据《乌兰察布史略·乌喇特东公旗召庙与庙址》记载,东公旗共修建8座召庙,其中,“补尔嘎苏太庙(东召沟庙),亦叫‘杭格勒召,系黑亚苏木属庙。座落在现包头市固阳县霍几尔沟乡,起初有10余名喇嘛,1926年遭土匪破坏,解放后被拆除”。①《乌拉特中旗志》亦记载:“东公旗历史上尚有记载的7座庙宇,今地属邻近旗县市,兹将庙名简记备考……补尔嘎苏太庙(东召沟庙),蒙古名‘杭格勒召。黑亚苏木属庙。”②霍几尔沟乡即固阳县境内的忽鸡沟乡,该乡于2005年与金山镇、九分子乡合并,称为金山镇。据忽鸡沟村民介绍,东召沟就是庙址所在的召沟,该庙于民国十五年(1926)被土匪尤巴子烧毁。
二、金山镇大召沟庙址
位于固阳县金山镇上八分子村北的召沟内,庙址距大召沟村直线距离约1.7公里。沿大召溝村东侧的河槽南下,可直达庙址。庙址周边以连绵起伏的丘陵为主,庙址东侧、南侧紧邻河槽,地势东北高于西南,呈斜坡状。
该庙址东西150米,南北16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由大小不等16处建筑基址组成,全部坐东北朝西南。房屋已经坍塌为废墟。庙址地表不仅散落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白瓷碗、酱釉瓷缸和少量青花瓷等器物残片,还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元代侈口灰陶罐等器物残片。据此,初步断定庙址是在一处元代遗址上修建而成。因其周边地表散落有大量清代器物残片,判定庙址建筑年代为清代。
据《乌兰察布史略·乌喇特东公旗召庙与庙址》记载:“布拉格庙,清廷赐名‘全宁寺,蒙古名‘活特勒阿木尔古勒克齐苏莫,又作‘合突勒麻勒及古拉齐召,座落在现固阳县公义明村北山。系黑亚苏木属庙,有1位沙布仁,20多名喇嘛。民国15年(1926年)被独立队烧毁,喇嘛四散。”③前文所引《乌拉特中旗志》亦对其有记述:“布拉格庙,清廷赐名‘全宁寺,蒙古名‘活特勒阿木尔古勒克齐,又作合突勒阿麻勒及古拉齐召、呼特拉阿毛尔吉勒沁召、补拉格庙。黑亚苏木属庙。”④从文献所载地理方位判断,与大召沟庙址位置相当。
三、金山镇后召沟庙址
遗址位于固阳县金山镇召沟村北2公里的一个山湾内,西、北、东三面环山,庙址平面呈葫芦形,东西宽约225米,南北长约270米,面积5.8万平方米。庙址自北向南在山湾内东西两侧分布有13处房址,大殿位于最北处,背靠脑包山。在庙址外围山顶,由石块摆放而成的石圈将庙址包围,在石圈外围每隔一段距离有一石头堆,共有7处。庙址周围散落有大量白瓷、酱釉瓷残片及残损的建筑构件等。在大殿废墟上有几处盗洞。该庙址时代为清代、民国。
正殿早在解放前即已坍塌。西殿在“文革”中被拆除,构件用于建设固阳县城戏院。2016年实地走访时,召沟村71岁老人王志忠(王七)介绍,西殿未拆前有匾额,寺名为广化寺。据王志忠回忆,上世纪40年代有姓白的人在此办学,还有一位老师姓侯。其父王三娃曾在此读过书。
据斯庆毕力格《茂明安旗寺庙建造概况》一文介绍,茂明安旗除境内9座召庙外,“关于茂明安旗的后玛尼图庙、前玛尼图庙、哈布塔盖吉萨庙的建造时间没有记载。因3座庙很早就被毁,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其详情了。今经考察了解,建在现固阳县政府所在地金山镇西北15公里处的山脉阳面的是前玛尼图庙;在其后另有座山,后玛尼图庙就建在此山的阳面。后玛尼图庙到20世纪40年代时只剩下残垣断壁”。⑤该文介绍,一位叫吉日嘎勒的喇嘛说,前玛尼图庙是用蒙古语诵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据该文记载,1948年在前玛尼图庙曾建立一所小学,教师是伊盟中学师资班毕业的两三位老师,校长是白凤岐。1952年土地改革时,前、后玛尼图庙的土地划分固阳县管辖。
由此可知,前、后玛尼图庙是茂明安部落属庙,位于固阳县金山镇政府西北15公里左右。从位置上看,金山镇后召沟召庙遗址与文献所述前玛尼图庙有相似之处。此处在上世纪40年代仍有建筑,曾用于学校教学。另外,“玛尼图”汉译为“有玛尼石的地方”,“玛尼”即藏语“经文”的意思。遗址东有大仙山,该山有清代石刻,多为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或经文,可印证召庙命名。
《绥远通志稿》在“古迹(寺宇)”一卷中有广化寺的记载,分别为西广化寺、中广化寺、东广化寺,其中,“西广化寺在萨拉齐县属沙尔沁村北,大青山一孤峰之阳”。“中广化寺在归绥县治西百余里,珠尔沟村,故一称珠尔沟召。”“东广化寺在归绥县治西八十里,大青山之喇嘛洞沟,故一称喇嘛洞召。”⑥从地理位置看,固阳境内之广化寺与上述三座召庙没有关联。
固阳境内的广化寺在《绥远通志稿》“宗教(佛教黄教)”一卷中列表予以介绍:“补红呢脑木格塔圪沁召(俗名广化寺),在乌盟茂明安旗治西南一百里,建筑年月未详,喇嘛七人。”⑦《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记载:“民国14年(1925年)10月6日固阳县公署派员前往广化寺,会同主持喇嘛单金潮格落勘收该寺报垦地。广化寺报垦膳召地坐落在固阳城西北二十里处,长宽各八里许,东至跑马路,西至东公旗大路,南至通包头大路,北至脑包山,除去山河道路不堪耕种地外,约有可垦地九十顷……广化寺地自民国14年(1925年)12月开丈,至15年(1926年)5月放竣,共计放地八十七顷八十六亩一分。”⑧
综上所述,可初步确定文献记载的固阳境内的广化寺即今金山镇后召沟庙址,也与前玛尼图庙所处位置相当。
四、西斗铺镇阳坡庙址
位于固阳县西斗铺镇阳坡村东北1.1公里的山坡南侧,召沟河槽北岸。庙址东西180米,南北166米,面积2.98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367平方米。庙址由大小不等的36处建筑基址构成。原有地面建筑均已坍塌损毁,只存残基,但寺庙整体规模和形制尚能辨识。从地面基址来看,整座寺庙大体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位于东侧,西侧分布有僧房。遗址地面散落有建筑用灰砖、石灯台、青花瓷片等清代遗物。庙址南北两侧山顶有4处敖包遗址,其中,南侧山顶3处,北侧山顶1处。
《固阳县志》记载:“在县城西20公里坝梁乡境内有座喇嘛庙,叫蛮庆召(因第一任喇嘛叫蠻庆而得名),又叫‘广灵寺。此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寺中喇嘛最多时达500多人……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游击队史永胜部路经此地,正值严冬,士兵焚烧经卷取暖,不慎将门窗燃着,名盛一时的‘广灵寺毁于一旦。”⑨县志记载位置与实地勘察位置一致,当无疑义。
《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记载:“民国14年(1925年)11月1日固阳县知事派员勘收蔓荆召膳召地界址,12月1日开始丈放。该召报垦净地二百顷,仿照莫尔根召、广化寺放地办法丈放,至民国26年(1937年)2月,共计丈放一百六十一顷三十四亩四分。”⑩此处之蔓荆召即蛮庆召。
《绥远通志稿》在“宗教(佛教黄教)”一卷中同样列表介绍了后玛尼图庙:“德圪沁脑木呢阿拉必持更德勒圪罗古勒沁召(俗名阿拉麻弥图庙),在乌盟茂明安旗治西南一百里,建筑年月未详,喇嘛八人。”{11}“阿拉”即蒙语“后”的意思。显然,后玛尼图庙与广化寺是并列的两个召庙,且位置相距不远。这就排除了广化寺与后玛尼图庙为同一召庙的可能性。蛮庆召遗址位于后召沟庙址西北约5公里处,从该遗址向东翻越榆树坝即到脑包山。按照前文所引文献记载,该庙址当为德圪沁脑木呢阿拉必持更德勒圪罗古勒沁召,俗名阿拉麻弥图庙,即后玛尼图庙,也叫蛮庆召、广灵寺。
五、怀朔镇城■庙址
位于怀朔镇城圐圙村西北2公里处,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灵淖城址(北魏怀朔镇古城)北墙1公里。正殿坐北朝南。遗址建筑均坍塌,有11处建筑基址。地面遗物多为残损建筑构件,偶见瓷片、陶片。建筑构件与前文记述遗址所见相似,瓷片为清代。因与古城遗址相邻,陶片或与此有关。遗址有火烧痕迹,应毁于火患。庙址西有2处土堆,南北排列,均有盗洞,上有陶片,疑为古塔。与村民交流,知该庙名甲色庙。
1927年,黄文弼(字仲良)先生随西北科学考察团进行学术考察,其途中日记后整理出版,即《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此次科考,黄文弼先生发现了敖仑苏木古城,在这期间,他还到怀朔古城进行考察。其1927年7月10日日记中记载:“后本村人来谈,云,南70里,甲色庙滩有一古城,甚大。”{12}7月12日,黄文弼先生来到甲色庙滩,当天日记中记载:“9时动身,下午2时半抵甲色庙,寓鲍姓庄家……1里至甲色庙滩,1里至故城。故城在庙南偏西,内有河,名城窟略河,西南流,出半山图沟,至固阳。”{13}7月13日,黄文弼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余在甲色庙滩山上,望甲色庙,照一像,即至城根,照相数张,再量地。”{14}
时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的徐丙昶先生也曾在《徐旭生西游日记》中提到此次古城考察。其1927年7月11日日记中写到:“接黄仲良信一封,言及到南六七十里加哈庙探询一古城,请展期五日,回信请他十五日回。”{15}7月15日日记中又记到:“将午黄仲良回来,言在加罕庙南一里得汉古城。城周十里许,南北西三面临河,并有二河贯城,规模宏大。”{16}两人日记中都提到一处庙宇,即甲色庙。徐旭生先生两处所记之“加哈庙”“加罕庙”当与黄文弼先生日记中所记之“甲色庙”为同一庙宇。从记载中可知,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甲色庙尚存。
六、银号镇小召子庙址
位于银号镇东北12公里的团结村。该村又名北窑子、小召子。该处遗址位于村西北,与村民住宅连为一体,现为一块空地。遗址北靠山梁,分正殿和二殿。在二殿南残存石墙一段,高约1米,长约3米。另有建筑构件堆放在村民住宅左右,与境内其他召庙遗址建筑构件相同。在村民院中发现石碑一块,高130厘米,宽70厘米,右下侧残缺。石碑上方刻有三行藏文经文,经请教熟悉藏文的喇嘛,知其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心咒、文殊菩萨心咒和金刚手菩萨心咒。庙址北侧山坡岩石上有高约30厘米的米拉日巴浮雕石刻佛像。
据李敦先生《小召子史话》记载,该召有正殿一间,东西长28米,宽23米,高9米;二殿一间,东西长28米,宽20米,高6米。两殿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正殿供大佛一尊,高8米;二殿供十八罗汉,殿内有壁画。另有喇嘛禅房10余处。召前后各立蒙文石碑一通,均遗失。召东西各建有小白塔一座。住召喇嘛30多人,执管召事喇嘛叫虎壁立干(传承之意)。民国十五年(1926),土匪尤巴子向召中喇嘛索要钱财不得,放火烧毁正殿。喇嘛随即将二殿拆毁,携带财物在后草地假设营子兴建一小召。{17}
《固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以后,境内先后建起较大的寺院有广觉寺(俗称五当召)、广灵寺(俗称蛮庆召)、莫尔根召等……从清嘉庆年间,到民国38年的150余年中,除莫尔根召、小召子于民国15年(1926年)被土匪放火烧毁外,广觉寺、广灵寺一直香火鼎盛。”{18}
《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在“召庙地的放垦及喇嘛养赡地的划拨”一章中对茂明安旗各召的报垦与丈放有专门记载,其中涉及固阳境内召庙地的放垦。关于莫尔根召的记载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固阳县知事书蕃亲赴莫尔根召劝令大喇嘛报垦该召四约地,大喇嘛允由茂明安旗出具报地印文……此段地从是年2月开始丈放,共计放地三百零五顷八十八亩,至民国26年(1937年)2月,仍有丈而未放地一百零一顷七十二亩一分。”{19}“民国14年(1925年)9月,莫尔根召大喇嘛报垦该召三约地……莫尔根召报垦三约地坐落在固阳县东七十里,东至西南壕河,南至召山,西至董家塔河,北至白脑包,东西宽八里,南北长十五里,除去山河道路以外,可耕净地约有三百八九十顷,土质肥沃,熟荒地参半,该地离固阳较近,由固阳县公署丈放……该地自民国14年(1925年)12月16日开始丈放,共计放地三百五十顷八十二亩九分。”{20}引文中出现的三约地四至地名在今固阳县银号镇东北,位于小召子西北。召山即小召子所处位置。从召庙名称看,小召子并不是召庙实名,是后来到此定居的汉人根据村落曾有召庙这一史实而命名的。按照《固阳县志》所载,莫尔根召与小召子均于1926年被土匪放火烧毁。综上推断,莫尔根召与小召子很可能是同一座召庙。
七、西斗铺镇召塔庙址
位于西斗铺镇召塔村西北1公里处。遗址北靠召山,现全部为耕地。有田间小道东西横穿遗址。田埂遗存零散青砖等建筑构件。年代不详,暂未发现相关文献记载。
八、结语
目前,固阳县境內已发现的藏传佛教寺庙遗址有7处。由于固阳县境清代和民国初年为蒙古乌拉特东公旗和茂明安旗驻牧地,故寺庙多为两旗所属,且寺庙规格不等。如杭格勒召(百彦沟召沟庙址)和布拉格庙(大召沟庙址)为乌拉特东公旗黑亚苏木属庙;前玛尼图庙(后召沟庙址)、后玛尼图庙(阳坡庙址)为茂明安旗属庙。从已知建庙时间看,境内藏传佛教寺庙均建于清代。从寺庙损毁时间和原因看,大多在民国年间或遭匪患,或遭兵难,均毁于战乱。从庙址所处环境看,境内藏传佛教寺庙均靠山临水,这既是生活所需,又和敖包祭祀有关。从建设规模看,境内藏传佛教寺庙大小不一,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前玛尼图庙(后召沟庙址)和后玛尼图庙(阳坡庙址),从前文所引《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史料可知,两庙均有万亩左右膳召地,有一定经济基础。
固阳县境内佛教传入可上溯至北魏时期。《北史·艺术上》记载:“初,魏正始前,有沙门学相,游怀朔,举目见人,皆有富贵之表。以为必无此理,燔其书。而后皆如言,乃知相法不虚也。”{21}正始是北魏宣武帝年号,在公元504~508年之间使用。可见,1500多年前即有佛教僧徒到怀朔镇利用相学传播佛教。而怀朔镇古城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像,也证明固阳县境在北魏时期就有佛教传入。明代时,固阳县境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地。阿拉坦汗统治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蒙地,固阳县境也不例外。但藏传佛教在固阳县境内真正有影响,则在有清一代。固阳地处百灵庙(广福寺)和五当召(广觉寺)之间,两大藏传佛教寺庙之间的各种佛事交流都影响着固阳县境内的宗教传播。以小召子为例,当地村民就曾目睹五当召活佛赴百灵庙途中在小召子休憩的场景。茂明安部、乌拉特部佛教信徒每年到五当召朝拜,也途经固阳。近年,在固阳县境内陆续发现几条古商道,周边村民也谈到蒙古族牧民信众赴五当召朝拜行经当地这一史实。因此,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寺庙的兴建与周边诸如百灵庙、五当召等佛教寺庙的兴盛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民国初年行政区划和原住民的变更,加之匪患兵祸,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寺庙悉数被毁,相关历史记载缺失。因此,寻访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寺庙遗址,研究固阳县境内藏传佛教传播情况,有助于了解和研究有清一代及民国初年绥远地区蒙地宗教文化,同时,也为研究阴山北麓蒙汉分治、蒙地垦务及旅蒙商务提供了必要史料。
[注 释]
①③乌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兰察布史略(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7年,第357页、358页。
②④乌拉特中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乌拉特中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⑤达茂旗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达茂文史资料(第一辑)》,1997年印刷,第138页。
⑥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第二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236页。
⑦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第七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⑧⑩{19}{20}赵全兵、朝克主编:《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第306页、第305页、第305~306页。
⑨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固阳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0页。
{11}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第七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12}{13}{14}黄文弼遗著,黄烈整理:《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1927—1930)》,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第30页、第31页。
{15}{16}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7}固阳县党史资料征集、县志编修办公室编:《固阳史料荟要(第五辑)》,第209页、第210页。
{18}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固阳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1页。
{21}[唐]李元寿:《北史》(第九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