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丽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9月20日,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镇后岗行政村村民董三立哼着小曲儿、唱着小调儿来到自己流转的田地里,看着颗粒饱满的玉米、串串火红的辣椒,高兴地说:“又是一年丰收季,这多亏了县自然资源局的帮扶。”
今年49岁的董三立,高中文化,是個聪明能干的农民。全家4口人,承包了8.7亩责任田,日子过得其乐融融。随着儿女逐渐长大,开销越来越多,为了家庭,聪明的董三立萌生了养猪的想法。他与妻子商量后,在2012年投资50多万元正式办起了养猪场。董三立像照顾小孩儿一样,吃在猪场,睡在猪舍,看着小猪成长,他算着到年底可以赚到一大笔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他措手不及。养的猪死了一大半,董三立一下子赔了不少钱。不肯服输的他毫不气馁,决定再干。
2013年,他借钱又养了100多头猪,但因信息不灵,错过了最佳销售期,又赔了不少钱。两年下来,董三立赔了近60万元,这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讲,是个不小的数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从那以后,董三立就一筹莫展,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渐渐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4年底,扶沟县自然资源局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岗村,很快与董三立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亲戚”。帮扶队员赵志刚了解董三立的情况后,认为董三立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他少智,而是他缺志,提不起精气神,必须在扶志上下力气,用重锤,让他重新提振精气神。于是,赵志刚对症下药,采取“扶贫先扶志”的方法,主动上门找他谈心。一开始董三立总是爱搭不理,对赵志刚冷若冰霜。但赵志刚一不灰心,二不死心,三有信心,继续不厌其烦地登门,找董三立聊家常、谈人生,帮助他化解心中郁结,还经常帮助他干农活、做家务,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经过赵志刚苦口婆心的劝解和开导,董三立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他干涩的眼睛里逐渐有了光亮。
该怎么致富呢?董三立一时又犯了愁。殊不知,赵志刚早已成竹在胸,他结合市场行情,根据董三立的家庭情况和文化水平,决定帮助董三立走流转土地种植特色农业的致富之路,并把这个想法与老董进行了深入交谈,董三立听完后欣然同意。
说了算,定了干。赵志刚亲自领着董三立参加县乡农业技术培训班,让他多学习一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与村干部一起牵线搭桥,他帮助董三立流转了72亩土地,搞来了大葱、玉米、辣椒等新品种,发挥特色农作物种植优势。在帮扶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董三立信心满满,精心打理自己田地里的农作物,施肥、锄草、打药、治虫样样对应农时。有时庄稼出了“差错”,赵志刚就找来农技人员,从田间到地头,认真“问诊”“开方”再“用药”,及时治好庄稼的“头痛发热”。当年,董三立就实现收入10万余元。从此,董三立经营流转土地的劲头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转眼间5年过去了,董三立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扶贫干部的大力帮助,把流转来的土地变成了“杂货铺”,实行多种农作物田间套种,先后种植了大葱、娃娃菜、辣椒、玉米等特色作物,收获了一桶又一桶“黄金”。如今的董三立生活如蜜酿,不仅脱贫摘帽,还清了外债,而且有了存款,添置了一台大型拖拉机,除自己使用外,还给村民帮忙。
董三立的变化只是扶沟县自然资源局帮扶后岗村的一个缩影。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扶沟县自然资源局对包屯镇最落后的后岗贫困村进行了重点帮扶,成立了以一把手挂帅的帮扶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精准脱贫,并针对全村31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实行“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措施,坚持一户一策、因人配方、因贫定法、因才施招和扶志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等办法,帮助贫困群众提振精气神,掌握致富技能,打通脱贫之路。同时,还帮助村庄改善基础设施,实施补充耕地项目,给耕地体检,引进产业扶贫项目,调整种植结构,联系拓宽销售市场,搞好融资服务,想方设法让群众尽快甩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与此同时,扶沟县自然资源局还带领群众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进行。通过帮扶,后岗村已集体脱贫,31个贫困户全部甩掉贫困帽,走上了康庄大道。提起自然资源局的帮扶工作队,董三立就会开心地说:“俺原本跌进了低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可是遇到了县自然资源局的扶贫干部,他帮俺想点子找出路,让俺流转土地,顺利实现脱贫致富。”(作者单位:扶沟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