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潘俊峰
摘要:中国当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域性文化元素”概念在建筑设计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贝聿铭尽管是一位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其建筑作品在运用现代主义建筑手法的同时,仍不忘将其内涵与建筑所在地的地域性文化元素结合起来,使建筑作品形式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面貌。本文通过分析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归纳出其建筑作品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表达手法,为避免建筑设计中“干城一面”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元素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6-0069-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普遍只是具备现代的形式感,大都缺乏地域性文化精神的内涵,逐渐造成了“干城一面”的设计窘境,建筑设计不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贝聿铭却始终坚持建筑设计时不脱离所在地的气质、历史、人文与生活。他曾经说过,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足够重视三点,第一点就是建筑要与其所在地环境的融合,然后才是空间形式的处理及建筑功能问题的解决[1]。而这第一点,却是许多现代建筑设计大师们没有重视的。因此,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延续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精神的同时,还着重关注了建筑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表达,他对于地域性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融合,为避免当代中国城市“干城一面”的设计窘境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1贝聿铭作品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表达
贝聿铭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在1983年,获得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2]。地域性文化指特定区域内生态、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文明表现的集合体,主要包含地域独特的历史地理、物种及由此衍生的地域独特文化[3]。贝聿铭作品中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表达,通常在三个方面体现:(1)建筑作品与建筑既有环境的关系。(2)建筑作品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关系。(3)建筑作品与当地建筑风格的关系。以下本文将从贝聿铭的两个建筑作品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表达。
2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是贝聿铭在继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大楼之后在故土中国设计的又一件作品。体现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是贝聿铭留给老家苏州的一座文化遗产。
2.1建筑作品与建筑既有环境的关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紧挨拙政园与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古建筑,因此,如何做到周围旧建筑之间的协调成为新馆最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与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保持一致,新馆整体建筑控制层高,并且延续了传统的院落与轴线的形式,馆内的主花园部分与当地的园林地形呈现出相同的体系,建筑灰白相间的色彩也与苏州整体的建筑色彩元素保持一致,又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成功的将一座现代化的建筑融入到苏州古城的历史核心区,将建筑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完美协调。
2.2建筑作品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关系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贝聿铭在设计这座现代建筑的同时,有意识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家庭观念深厚,宅子都是由层层递进的庭院构成,宅中有花园,供人闲庭信步,乐在其中。新馆的设计就融合了这种传统的庭院文化元素,园中有池塘、假山、凉亭,让游客流连忘返。假山的设计独具匠心,片状的山石错落排列,在白墙的衬托下形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重塑了宋代山水画家米芾的“米氏云山”。新馆中有一处紫藤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园中的紫藤树,是从忠王府的庭院中由文征明亲手所栽的紫藤上裁剪下来嫁接过来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延续。
2.3建筑作品与当地建筑风格的关系
贝聿铭的建筑总是体现出强烈的几何特征,新馆的整个建筑群落由四边形、六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现代几何形的坡屋顶错落有致,借鉴了江南斜坡屋顶建筑元素特色,整个屋顶连绵不绝,颇有我国传统建筑大屋顶的风格。在用材的选择上,贝聿铭也充分的尊重了当地的地域特色,采用了传统的灰泥、石材或瓦片等建筑材料元素。但其中也不乏新材质的使用,新馆的屋顶采用了“中国黑”的花岗石片,这种石材在阳光下呈现深灰色,浸透雨水后变成黑色,充分满足了苏州晴雨相间的天气特征,在新馆建筑外墙上灰色的装饰直线,则是对传统木梁建筑结构元素的抽象提取。体现出“中而新,苏而新”的新式园林精神。
3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蘭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号称贝聿铭的收山之作,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伊斯兰主题博物馆。为了把握伊斯兰建筑的精髓,贝聿铭从伊比利亚到印度,再到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最终寻找到了伊斯兰建筑的核心。
3.1建筑作品与建筑既有环境的关系
多哈位于波斯湾的一个半岛上,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多哈的中心滨海大道上,紧挨着酒店、政府办公室和不断增长的摩天大楼。贝聿铭担心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厦会将博物馆的光彩淹没,以及为了更好的抓住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便提议将博物馆建在滨海大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工岛屿上,在卡塔尔填海造陆并不难,最终让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与岛屿东部干篇一律的工业建筑分隔开来,处于大自然纯粹的背景中。蔚蓝的海面倒映出博物馆的影子,与静态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让整个建筑充分融入周围环境,博物馆外墙的白色石灰石映在海面上,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宏伟壮观。
3.2建筑作品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关系
伊斯兰文化覆盖面积广,内容丰富多样,为了在博物馆的设计中抓住伊斯兰文化的精髓,贝聿铭开始了他的伊斯兰建筑文化寻找之旅。他在先后拜访了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印度迦玛清真寺以及叙利亚大马士革倭玛清真寺,都没能寻得他心目中伊斯兰艺术的纯粹表现,最终他在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获得了灵感。伊本·图伦清真寺由底座的正方形变化到八边形,最后形成了圆形的穹顶,沐浴在阳光下产生独特的阴影效果,贝聿铭将他解释为“沙漠之光将建筑本身变幻成了光影的游戏[4]”。因此,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最终采用了多面体的建筑形式,结合整齐排列的拱形门窗,白色的石灰石堆叠的外墙在多哈沙漠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色彩与光影的变化,解释了阳光下的造型游戏,深刻的把握住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精髓。
3.3建筑作品与当地建筑风格的关系
在7世纪中期,卡塔尔皈依伊斯兰教,这里绝大部分的居民都信奉真主阿拉,因此,博物馆的设计必然受到伊斯兰地域特色的影响,整体的空间形式就是对伊斯兰清真寺布局形式的借鉴,整个建筑分为展览区与办公区两大部分,主持入口之间用廊道相连形成庭院景观。馆内充斥着大量的伊斯兰韵味的装饰元素,最具特色的是中庭圆形的穹顶,由圆形光影变幻为八边形、正方形,到最后的三角形,如同花瓣片片展开,以及夸张的环形吊灯,极大的丰富了中庭空间。圆是伊斯兰建筑的典型元素,圆形的运用很容易让空间产生伊斯兰建筑意蕴。除了圆形元素之外,馆内还结合了大量的伊斯兰纹样元素,中庭蜂巢般的天花楼板是对伊斯兰纹样元素的重复使用,米色的地砖铺装是对伊斯兰纹样的放大,极具地域性特色,建筑与伊斯兰地域元素的结合让整个博物馆充满伊斯兰意味。
4结语
贝聿铭虽然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拥护者,擅长对几何符号形体的运用,但他却不过分追求个人风格,而是在时代、历史与出现的问题中寻求创新。在他的作品中,他总能受到建筑周围环境的启发,将建筑与传统、历史与地域特色相联系,擅长文脉符号的运用与地域元素的表达。既不是对过去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后现代主义的胡乱拼贴,他总能用自己钟爱的几何手法融合当地的地域性特征创造出具有明显特色的建筑及其场地,为避免当代中国建筑师避免“干城一面”的设计窘境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美)朱迪狄欧,斯特朗等.李佳洁,郑小东译贝聿铭全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2]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3](德)波姆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4,7.
[4]范听他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都成了地标性建筑[N].文汇报,2017-04-07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