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论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论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吴潼 郭雅坤

摘要:本文从宏观角度对日本设计的特点及中国现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症结,阐释在当今设计文化全球化的局势中借习日本设计之精华,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现代本土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日本设计;中国设计;本土文化;创新

中国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109-02

现代设计的发展逐渐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但由于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仍处于模仿阶段,尚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因此,积极学习、借鉴日本优秀的设计经验对我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日本设计的特点

日本设计经过由模仿→借鉴→发展→创新,大体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治维新到1945年,受西方工业社会与设计思潮影响较为突出的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40 ~50年代中期,是二战后恢复阶段;第三阶段为50~60年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阶段,逐渐摆脱对西方设计的模仿,开始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风格”;第四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经过战后的重建与恢复,日本在60、70年代已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之列,其设计将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是民族性、东方性和国际性的综合体,不仅成为优良精致产品的经典代表,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受到诸国的喜爱与赞赏,具有以下特点:

1.1 双轨并行体制

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双轨制的设计制度,这一独特设计风格形成一是受到东方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另外是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尤其是美国的商业消费设计与德国的理性功能主义设计的影响。因此,日本设计风格具有现代与传统并行的双重特性。传统设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如家具、陶瓷、漆器、服装等手工业产品,追求自然、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与其传统的民族美学、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具有自然、淡雅的传统美学意义;而现代设计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批量化、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工业产品,如汽车、电器、电子数码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体现出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日本设计文化中并存着东方与西方、质朴与现代的折中主义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生活乐趣与文化内涵。

1.2 重视“集团特性”

日本现代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用集团式的工作方式,与西方设计特有的个人主义设计不同,日本设计大多以集体的形式命名,如无印良品、索尼等知名设计品牌,都十分强调集体凝聚力与荣誉感,这与其民族精神和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在这种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背景下,设计过程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不会因为自己马虎设计不合格的产品,而让公司蒙羞,因此,日本设计界不追逐个人得失,以集体的成就为主,这种敏感、好胜,维护本民族与团队荣誉的强烈意识,促使日本设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

1.3 重视绿色设计

日本设计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绿色设计是其设计风格的主要内容,这与日本匮乏的自然资源,狭小的国土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方面十分关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率的问题。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设计出大量资源消耗低,且经济耐用的工业产品,在造型上强调设计品体量“轻、薄、短、小”,恰好与日本崇尚纤细娇小的设计风格相吻合,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情感化设计思想。

2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原因

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后日本开始逐渐步入工业化时代,其工业革命虽晚于西方100多年,却在短短20年内发展出了具有世界竞争力水平的现代一流设计,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位于西太平洋,由众多岛屿组成,周边无国家接壤,形成了不同于内陆国家的独特岛国文化,加之人口总数庞大,土地狭小,造就了日本人节约资源的意识,同时这种多功能的小型化、标准化的产品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危机的问题,符合日本的国情。

二战后,日本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密切关系,日本政府认为优秀的设计是大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支持企业派遣设计人员赴欧美学习技术,邀请国外专家到日本讲学。另外,日本政府认识到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从明治维新时就成立了工艺美术院校,为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今,日本在现代设计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近20年的时间,俨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汽车工业、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等均达到了国际水平,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日本设计在基于大量借鉴外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基础上,对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学习,融会贯通,为己所用,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之,日本文化像一个大熔炉,在接受了多种文化后进行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文化,既不依附于西方现代工业文化,也不沉迷于東方传统思想,而是巧妙的将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消化和融汇,基于本国的特殊社会环境,形成了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

3 从日本设计中反思我国现代设计

3.1 现状与思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探索之路,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现状有些相像,处于照搬西方设计样式、水平低、原创少、模仿痕迹重的状态,但发展了30多年至今,我国的现代设计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西方文化的模仿、抄袭、全盘接受,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和日本有较为相似的文化,但为什么日本的现代设计能够很快从对西方的模仿之中走出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而我们却一直进展缓慢,这是值得我们应深思的问题。

中国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绘画、书法等优秀艺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天人合一”、“顺物自然”的优秀设计思想,这都是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宝贵文化。自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产品涌入,导致设计者产生了大量崇洋媚外的现象,忽视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日本设计师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强、文化素质高,不仅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还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引领国际潮流。这无不值得国人深刻反思。

3.2 启示与借鉴

在充分了解我国现代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现代日本设计的特点及成因对改善我国现代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建立独立的特色设计品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可借鉴以下几点:

首先,要为设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现代设计想要得到持久、健康的发展必然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营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如积极建立设计协会,举办设计展览,提供政策、技术、资金扶持等,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全面设计教育,普及设计认知度,提高民众审美意识,为中国建立健全完善的设计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德国是最早建立设计教育学院的国家,其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立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更对世界现代设计发展以及设计教育的建立与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如今,日本、美国等设计大国也都有世界一流的设计学府,为其培养了大量的现代设计人才,这是值得我们借习的,因此,只有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设计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其次,走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道路,打造国际特色设计品牌。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日本现代设计已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风格,即在吸收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使之在世界设计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从历史视角看,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圈,中国设计若想长远的发展,必须将优秀的文化思想运用到设计中去,走出本民族的风格。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诸国都积极探索本土化与全球化和谐发展之路,深知只有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立性,才是设计发展的关键,日本与北欧的设计都深刻体现出这一点。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设计理念,并与现代设计原则相结合,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在自己文化之树上结出本土文化和全球化兼容并蓄的果实。

第三,要坚持“设计为民”的宗旨。日本的设计提倡“为人设计”的理念,适应市场,引导消费,应用到日本的各个设计领域,从建筑设计师田岛健夫的雅叙苑,到田中一光和深泽直人的无印良品,再到原研哉的视觉设计作品等,无一不是把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放在核心位置进行设计。大众消费需求是设计得以发展的源泉,好的设计应当是符合不同阶层受众群体的需求,因此,发展为大众消费服务、为中国生活方式下服务的产品设计才是中国设计发展理念的重中之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设计。

最后,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綠色生态设计体系。生态设计强调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需要在原材料的消解,生命周期的长度,零件的耐用性及回收利用率等影响。生态设计的重点是简化材料和生产工艺,剔除不必要的步骤达到产品的最大效能,并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将其材料本身及其效用上有所回归。因此,为保护我们生存的沃土,设计者都应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向日本设计学习,以节约能源、可回收、循环使用的理念为设计主流,倡导简约、精致、绿色的现代设计。

4 结语

日本现代设计是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进展以及战后不断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经验后逐渐成熟,但它却不是西方设计模式的简单复制,而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相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双轨制特点,具有独特的技术之美、人性之美、精微之美和简约之美,它的设计过程经过了引入_÷吸收_÷创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值得借鉴的。但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并不代表应盲从于潮流,我们应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及冷静的思维,分清哪些是应坚守和摒弃的,哪些尚不完善有待提高,同时关注设计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在科技产品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展和振兴本土化特色的民族设计,走出一条中国设计的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65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