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文学期刊 > 文史春秋

追溯桂中甘王文化渊源

追溯桂中甘王文化渊源

吴孝斌

甘王是壮族始祖的代表人物之一。甘王文化是流传在广西桂中地区一个独特的信仰和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由现实人物而逐渐被神化的过程,现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经师、诗坛名人郑献甫(别名小谷,象州县寺村乡白石村人)对甘王的传奇亦有所记载。本文力求通过对志书的研究,还原其真实的人物形象。虽然在某些志书记载中不乏甘王用神力造出象州塘头村无盖田螺的神话传说,但弘扬甘王文化更多的是为了向人们传播护国爱乡、乐善好施、修身守节等流传几千年的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甘王被桂中地区民众视为保国安邦、护佑乡梓的保护神,历代倍受尊崇。笔者年少时就在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描述中耳闻甘王的种种传说和故事,在心中产生极大的兴趣,近年在查阅史料中又屡见其记。近日实地到金秀县大樟乡甘王祖庙览胜,却发现流传的记载与历史多有出入,为正视听,特以史志记载为主对桂中地区甘王文化作了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勘谬误。

甘王文化是以象州为中心,旁至来宾、武宣、金秀,北达鹿寨,南至桂平,形成以大瑶山为中心的,存在于桂中地区广大民众当中一个独特的信仰和文化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的甘王庙总数在200座以上,其中犹以象州县各村落分布为最多,周边各县也屡见不鲜。在古代的县城也有甘王庙(甘将军庙),如清代同治年间《象州志》载“甘将军庙,在城内西北隅。”清代嘉庆《武宣县志》载:“甘王庙,在北门外,乾隆五十九年阖邑重修,嘉庆九年邑士重修,有碑。”

在现存的甘王庙中,以金秀县大樟乡三江口(原属象州)的甘王祖庙、象州中平镇仁义河边甘王庙、运江古镇甘王庙、桂平市南木镇弩滩甘王庙等最为古老和著名。各地庙会举办时人山人海,数以万计。其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还形成了唱本而流传后世,甚至还出现了“甘王爷显圣”铸制花钱(据分析应为明代铸造)。

作为桂中地区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也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经当地市县的积极申报,“金秀跳甘王”“象州甘王庙会”分别先后获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和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王文化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魅力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在现代网络上查找,搜寻到的关于“甘王”的信息是这样的:“原姓罗名应,广西象州县大樟乡人(原大樟乡属象州县管辖,后划到金秀县),后来为甘姓,受封大将军时姓名称甘佃。他带领一帮难兄难弟参加了南朝军队,并屡立战功,大获全胜。南朝皇帝刘裕念其军功,欲封他为‘护国大将军。甘罗应不受封爵,只请求:请皇帝免去他家乡百姓的皇粮。刘裕乃下旨免去大樟、中平、象州一带百姓皇粮。罗应去世后,南朝朝廷念其功绩,拨出重款,派出能工巧匠,在甘罗应的故乡古车河边依山建修了一座前后三进的大庙,庙因人而取名。建成后,各地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甘罗应逐由人而被神化。”

关于“甘王”的身世在网络记载中有这样的内容:“甘王原姓罗单名应,后来为甘姓,受封大将军时姓名称甘佃。罗应于(公元)394年(东晋夏历甲午年七月二十八)出生于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古车村(大樟乡原为象州县辖地,于上世纪80年代划归金秀)。”

但这些现代网络的内容多是根据传说故事收集而来,与历史志书的真实记载是有较大出入的。

关于甘王(甘将军)历代志书多有记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宋代。

宋代王象之所著的国家地理志《舆地纪胜》,其记为:“甘将军正庙,在阳寿县北七十里。公家富饶,务赈济。一夕梦一神人告之曰:‘汝处心公平,幽冥已录姓名。公自是不治产业,公兄弟诮之,分其已分之田,责其自耕,公乃缚数茅人立于田旁,次日视之,插莳已毕,众皆神之。一日聚诸邻里日:‘吾已厌于世矣!自瞑目而去。”

明代万历《广西通志》记载:“甘佃,象州人,家富而乐施,凡窘戚有求者,未尝少吝。性灵异,决祸福如响。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言讫遂瞑目而逝。乡人立庙祀之。”

明代《大明一统志》载:“甘大将,五代时象州人,名佃,家富,有窘乏告者,皆满其欲而去。性特灵异,乡人决以祸福者,无不奇验。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因教众以修身事亲大节,言讫即瞑目而逝。乡人因建庙设像祀之,屡着应验。”

吴任臣编撰的《十国春秋》,主要收集记录五代十国之事,其中有记:“甘佃、象州人,家素富,四方告匮者,遂探囊中金,乞之满所欲而去。性特灵异,人有决祸福者,无不奇中。一日聚邻里告曰:‘吾已厌世矣!因教众以修身事亲大节,言讫瞑目而逝。乡人肖形祠之,号日甘大将。”

清朝乾隆年间《象州志》载有明代吴从拭所作的《甘王庙碑歌》,其为:“甘帅狗齐胆略雄,那堪南汉据潭中。吴越见侵御敌锋,阴兵助捷奏奇功。特除护国彰忠眷,烈烈神威千载现。象郡士民争走奠,如响决疑祸福见。佃公性异好东施,慷慨遍周粤溜赀。同叔神明能预知,吉凶不待问龟耆。一日忽然聚闾里,修身密秘传真指。厌尘瞑目游太始,庙貌巍峨肃裎祀,苾芬俎列肴牲。于休哉,百代赠封无有已。”

清代康熙《广西通志》载:“甘陆,象州人,有志晷,时柳州为南汉所据,诏陆出征,每以阴兵得捷,拜护国将军。及归里,祸福先知如神,州人立庙祀之。”“甘佃,象州人,家富好施,贫而告者,未少吝,性灵异,决祸福明于陆。一旦聚邻里告曰:‘吾厌世矣!示众以修身事,言讫瞑目而逝。乡人设庙像祀之。后封惠济感应侯,元和加惠济显应圣公,明加封王号。”

清代雍正《广西通志》卷四十二中对“象州”的记载有:“甘将军庙,在州城中,将军名陆,事详仙释传。”“惠济侯祠,即甘王庙,在州城西南隅,王名佃,陆之侄也。生有灵异,历宋元明屡进封祀,详见仙释传。”在卷八十七中有记:“甘陆,象州人,有志晷,时柳州为南汉所据,诏陆出征,每以术得捷,拜护国将军。及归里,祸福处先知如神。州人立庙祀之。”“甘佃,象州人,家富好施,贫而告者,未尝少吝,性灵异,决祸福无不奇中。一日聚邻里告日:‘吾厌世矣!示众以修身事,言讫瞑目而逝。乡人设庙像祀之,后封惠濟感应侯,元加封孚应惠济圣公,明加封王号。”endprint

现存的《象州志》及《象县志》中关于“甘王(甘将军)”的记载,多是根据以上志书所记综合而成。

由以上志书记载可知,甘王(甘将军)由最初乐善好施、具有神异功能的甘佃,约在明代时演变成了甘陆、甘佃叔侄俩,到了清代则延续了甘陆、甘佃的这种记载。因此严格来说甘王指的是甘佃,泛指则为甘陆、甘佃叔侄俩。而在后世民间传说故事中两人逐渐演变成一人,名字也合并而变成了甘罗应,则是民间的演化了。

由以上志书可以肯定,甘王(甘陆、甘佃)所处的时代为唐后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而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80多万平方公里,当政者以汉朝刘氏后裔自视,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于公元971年为北宋所灭,历五主,54年。清(雍正)《广西通志》对运江古镇(原属雒容县)甘王庙的记载为“甘太公庙,在县南运江镇,南汉时建,祀惠济感应侯甘佃。”在此更是点明运江古镇甘王庙是在南汉时所建,因此甘王所处年代为南汉至宋初的时代是无疑的。网络所记其为“东晋南北朝”时代是错误的!其出生日期更不可能是公元394年。而在普通群众中,把“南汉”误作为“南朝”也是可以理解的。

甘王籍贯为今金秀县大樟乡古车村(原属象州)却是无疑。清代乾隆年间《象州志》载:“甘王祖莹,在州城东南甘公岭,距城八十里,地方围四尺许,履之铿然有声。”“甘将军正庙,在阳寿县北七十里”。

被后世尊称为“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的郑小谷对此也做过考证,他在《弩滩北岸甘王庙碑记》中写道:“吾乡甘将军庙,宋时已有,见王象之《舆地纪胜》;称为甘王庙,则明时始于吴从拭《甘王庙碑歌》。据旧志载,神为象州古车村人,叔讳陆,征南汉有功,拜护国将军,不言何封;侄讳佃,于乡里有德,殁后屡封侯王,又不言何官。而《舆地纪胜》于甘将军庙下注甘将军成神事,则皆其侄好施之德,非其叔出征之功也。得毋善决吉凶,能为祸福,叔侄皆然,故叔侄不分,而庙额不妨偏举欤?抑生前未为将军,殁后并予将军,而封号不妨统加欤?其详在前人已莫考矣。”

在甘王由人而神化的过程中,他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以象州为中心,各地纷纷建起甘王庙,供人们纪念朝拜。最远并且也很有影响力的是位于大藤峡的甘王庙。郑小谷在《弩滩北岸甘王庙碑记》中写道:“浔江有甘王庙,在大藤峡口,距弩滩之北岸崇姜里,上水二十八乡所共建祀也……藉神之灵以镇滩之险。舟楫以时拜祷,乡里按岁巡游,其为赫赫久矣。”

出于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需要,历代朝廷都把甘王敕封为国家祀典的神明。据笔者目前所查到的最后对甘王的最后一次敕封在是清咸丰年间,民国《清史稿》志五十九载:“文宗朝,临清、东昌、河南正阳关并祀金龙四大王……桂平祀孚应惠济王宋甘佃……杭州、嘉兴、汤阴、武昌并祀宋岳飞。”《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在咸丰敕封甘王庙时记:“神名佃,宋时象州人,殁封惠济感应侯,元加封孚应惠济圣公,前明进封王。”

也正是甘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的“正统神明”,也就引发了当年太平天国初期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取道象州,捣毁大樟乡甘王祖庙,并以此作为“拜上帝会”对现行秩序挑战、树立自己信仰的一个标志性行动。

关于甘王的民间传说非常多,但有志书记载的并不多,塘头田螺却是一个特例。俗话说“一个螺蛳一个盖”,但在象州县妙皇乡塘头村北面的一片山田里,却生长着一种无盖田螺,堪称一绝!据志书记载,此亦与甘王有关。

乾隆《柳州府志》卷之四十《杂志》:“甘将军有仙术,率兵至象州塘头村之南,炊饭熟螺以食。适敌兵至,陆即置釜于地,倾螺于田,率兵往御。后他处所产螺俱有盖,惟此田中独无。至今置釜处宛然釜形,印于石上。”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掌控和应用甘王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摒弃那些迷信和糟粕的东西,而将其正能量方面的因素加以弘扬。

弘扬甘王“护国爱乡”的精神。传说中,甘王在国家需要时应诏出征,尽心竭力带兵打仗,为国立功。功成之后却不贪慕功赏,努力争取为家乡人民免除赋税。这种“护国爱乡”精神与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敬业、爱国是相通和统一的,值得加以弘扬。

弘扬甘王“乐善好施”的慈悲情怀。志书中所记“贫而告者,未尝少吝。”“有窘乏告者,皆满其欲而去。”“公家富饶,务赈济。”“家素富,四方告匮者,遂探囊中金,乞之满所欲而去。”“好施之德”等等词句,无不是描述甘王(甘佃)有如同佛教观世音菩萨“乐善好施”的慈悲情怀。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观中“友善”的至高境界,也与文明、和谐相融通。

弘扬甘王“修身守节”的道德境界。甘王在临终之前召集邻里之人,目的是“教众以修身事亲大节”,当即明示了要有成就必须要“修身亲大节”,此与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致的。而真正做到严于“修身守节”的道德境界,才能真正具有所谓的“神通”,从而成就人生和大业。

金秀大樟甘王祖庙经历了千年岁月,门槛上的古石刻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其上栩栩如生的图案一直在讲述着甘王的故事。但传播甘王文化的内涵还在于弘扬其精神中的正能量,真正达到文化“化民”的作用,而不至于演變成为愚昧的神话崇拜。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8029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