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
旅游,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旅游起源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是从旅游概念的相关界定与分析出发,对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的时间、中国古代旅游的形式与发展以及笔者自身对中国旅游起源的认知和了解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律和特征,促进旅游行业的前进和发展。
旅游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整体呈现,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中国古代旅游起源的深入探究不仅能对旅游发展史及旅游相关基础理论予以补充与完善,更能加深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科学认知。
一、旅游概念的相关界定与分析
旅游一般被认为是非定居者的暂时居留或旅行,旅游者以短期居住为主,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涉及赚钱的活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42年瑞士学者Krapf与Hunziker共同提出的,并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这一定义并未说明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的目的或需求,从而导致国内的学者在界定旅游概念的时候出现分歧。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旅游实际可达到多种目的,满足多种需求,即旅游动机是多样化的。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对旅游动机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心情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以及经济动机;美国学者麦金托认为旅游动机包括身体健康、交际、文化以及地位与声望四个方面。从不同的动机出发,对旅游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与认识。以李天元为代表的一类观点认为,任何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动机的异地短暂停留活动,都属于旅游,这类观点基本 将“旅游”等同于“旅行”;而谢彦君认为,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愉悦,是一种休闲体验活动,旅游只能是一种“游览”活动。
对旅游概念的界定在此不再赘述,众多的观点有大同,也有小异。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异地性,即旅游是非居住者在目的地与常住地之间的流动,这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移动;二是短暂性,流动是短期的。以此为标准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发现这种短暂的异地旅行在古代已经出现,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夏商时期的贸易经商旅行,到周代的“穆王西游”、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旅行、秦汉时期的帝王巡游、官宦公务旅行,再到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寄情山水、士人漫游等等,古代的旅游现象可以说异彩纷呈。但是由于学者对旅游的动机和旅游的最初形式认识不同,使得在旅游活动的起源问题上,目前仍然无法达成一致。
二、中国古代旅游起源的基础研究
对中国古代旅游起源的研究,学者以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迁徙说
中国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迁徙活动,人类历史开始的开端就是中国旅游史的开端。此观点认为,在早期人类社会,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为挣脱周边环境对自身的束缚,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拓展其生存空间及活动范围,这种原始人类的反复迁移就是中国旅游的开端。
(二)贸易旅行说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旅游起源于旅行,而古代最早的旅行起源于商品贸易。原始社会发展到末期,社会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分工,行业分工与脑体分工的实现使劳动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商品交换在种类、数量以及交易范围方面逐渐扩大,商业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商人为了盈利,到处奔走,开创了旅游先河在持此观点的专家看来,旅行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度假及休闲活动,更多的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三)游览说
有学者在综合史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旅游活动在以商务旅行为主的同时,非经济的旅游活动也随之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及旅行活动影响下,带有游览成分的旅行逐渐萌芽出现。随着游览活动的出现,中国文字也产生了表达旅游意义的词汇,《周易·观卦》中“观国之光”的词语,也是观光一词的由来,所表达的就是旅游的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一诗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这一概念,发展到唐代,社会旅游活动日益昌盛,旅游一词也被文人墨客大量的应用。旅游成为以消遣、游览为主要目的的外出观光和度假活动的代名词。
三、中国旅游起源与发展之我见
在考察旅游活动的起源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采取动态的、综合的方法。即把握旅游活动的起源不是某一个静止的时间点,它涵盖了旅行的萌芽诞生,游览的出现成熟的全过程。同时在分析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兼顾旅游目的分析、旅游词源出现,多方面综合分析旅游发展的历史。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旅游活动并非自古有之
有人说,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自古便已有之。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类早期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以及更早的上古时代,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经常性的人口流动现象——迁徙。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存每时每刻都受到自然灾难和饥饿的威胁。当异族侵扰、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不足时,人们不得不四处辗转奔波,重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他们新的定居点暂住下来,不再返回从前的居住点。如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的迁移以及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这种迁徙活动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造成的,是原始人类出于本能对自身生存做出的选择。这种被动的迁移活动在时间上不具有短暂性,也不具备相对复杂的社会属性,因此,这种关于人类旅游活动源起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二)准旅游活动出现较早并贯穿古代社会
在探究旅游活动起源的时候应该把准旅游活动和纯旅游活动加以区分。准旅游活动就是旅行,它侧重于“旅”,也就是短暂的空间转移。这种活动的目的可以很宽泛,只要是出于移民或就业以外的任何原因的旅行,都是准旅游活动。人类最早的旅行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广泛出现,他们需要了解各地商品的生产和需求状况,并要在不同区域之间交换自己的商品,由此便有了贸易经商旅行的需要。随着商务旅行的发展,旅行向多样化趋势发展。根据记载,进入阶级社会后,各种不同目的的旅行纷纷出现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得到发展。这其中包括帝王巡游:秦始皇五次出游,足迹遍布全国,隋炀帝为方便出游,开通京杭大运河,乾隆帝及康熙帝下江南出巡,体察民情;公务旅游,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质检在文化上的交流以及经济上的互补,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化的商品运往世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学者漫游,代表人物是孔子、司马迁、李白等;学术探究旅游,代表人物有李时珍、徐霞客等;宗教旅游,鉴真东渡,传播唐朝经学等等。这些准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虽然并非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但却是可以引发旅游的是由,并一定附带有一定程度的游乐成分,因此是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
(三)纯旅游活动源于休闲
纯旅游活动是纯粹以消遣娱乐、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它的出现滞后于准旅游活动,是在休闲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而言,只有当社会上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有闲阶层,这个阶层有足够丰富的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追求享乐时,真正的、纯粹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才能出现。据考证,纯旅游活动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表现为奴隶主阶层的享乐旅行。当时,在私有制的普及下,大量劳动剩余物被奴隶主所占有。这些劳动剩余物一部分用于奴隶主的祭祀活动,还有一部分则供奴隶主及其家庭生活享用,其中就包括外出游历时的消费。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直至宋元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山水的审美开始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观点,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也逐步得到了提高,这种趋于完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对旅游活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逐渐成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之余的一个重要休闲娱乐方式。
(作者单位:山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