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教书育人

“双一流”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黄荣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师资队伍成了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普遍存在学生培养过于趋同、高层次人才培育不够积极、课程教学不够重视、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人才培养应当从“成人”和“成才”两方面抓起,塑造品德并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教师科教融合,以此鼓励师生追求卓越。高校需做好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和质量评估工作,方可发挥人才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生培养;高层次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0-0012-04

“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继“985”和“211”工程过后的全新举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方案》) ,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知识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或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要点

《方案》要求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当中,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要求高校“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即是“人”与“才”的统一,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大批专门人才,更需要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完整人,所以大学教育应当推崇先“成人”,再“成才”。从以上两份文件,不难看出国家也是从“成人”和“成才”两方面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前者是指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具体表现在具有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后者是指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更体现在对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的培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其目的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培养一流师资队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体,其目的是使其能夠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能够以自身成长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大学教育的动力源。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传统“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教育指挥棒下,高等教育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状况,尽管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持续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大学的任何发展规划,都应当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工作的位置上,为了突破传统思维,解决瓶颈问题,应当着力解决三个短板问题:一是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三是校园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养成 。纵观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生培养模式过于趋同

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培养目标没有太大的差异,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几乎参考同一套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诉求和特点来寻求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而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情况 。《方案》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容易导致各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上的大相径庭、在制定培养方案上的千篇一律。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各高校重点追求全面综合型的发展,教学课程与内容趋同,培养出的人才容易失去自身特色,丧失个性化标签,无法满足各行各业日益变化的需求。

(二)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够积极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主力军,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各高校纷纷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收入待遇来吸引人才加盟。然而,目前高层次人才的总量较少,甚至出现了紧缺的情况;国内高层次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的情况;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 。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估不够科学,多停留在科研成果等可量化的指标之上,对于学科建设、团队培育和人才培养则较少提要求 。如果缺少对校内现有人才的培育,未能引导其提升创新意识、加深专业造诣和科研水平,则容易造成人才断层,无法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动力。

(三)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纵观各高校所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其发展重心多放在一流科研平台建设,重视论文、项目和奖项等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来获得的成果,而对于人才培养则只提出了较为简单的原则性要求。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不牢固,目前依然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尽管大学应当以人才培养为本,然而由于时间长而见效慢,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大学将可能逐渐失去其教育的功能;无法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社会对大学的正面评价和认可度将下降,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轻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一是只对课时提出要求,缺乏针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二是不注重改革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环境,不积极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和设备来服务教学;三是较少开设教改项目、举办教学大赛或交流论坛等活动,不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

(四)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教育质量的好坏需要通过评估来判别。我国目前的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设计,无法有效发挥系统效能;評价目标不够清晰,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够 。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估体系不够健全,受干预度高;大多评估专家并非来自政府与高校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估人才欠缺,容易导致评估过程的主观性和不透明,而监督、约束、反馈和促进机制的缺乏更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需要覆盖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然而在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毕业生质量的关注度稍高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度 。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高校内的学生培养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对象主要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以及包括博士后和研究员在内的青年骨干和后备人才等。下面将从“成人”与“成才”两个角度出发,对标《方案》中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育质量的途径,进而因材施教,通过科教融合,达到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

(一)成人——品格的塑造

1. 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所谓“饮水思源、缘木思本”,在人才培养中最基础的一环便是培养师生的历史使命感,陶冶爱国情怀,如此一来,便不易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忘记初心和使命。为全面培养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高校可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多开展爱国教育活动。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遗迹和现代科技展厅等;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包括历史纪录片、新兴科技推介片、名人故事会等;组织线上线下爱国情怀专题研讨,以沙龙或工作坊的形式自由交流;组织征文活动、知识竞赛、宣传创意比赛等,对于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第二,全面培养文史哲、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师资人才。可组织相关领域的教师或教辅人员参加校内外专题培训,提高知识储备;可组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鼓励学校师生听讲;可鼓励该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包括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等,以此为依托提升学科水平。

2. 培养社会责任心。社会并非是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发展和民族自强,离不开公民的社会责任心。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离不开每位师生的积极参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更需要个体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综合治理。高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培养标杆人物,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依托高校平台为师生提供各类资源,对于在国家重点研发领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给予奖励。并做好校内模范人物及事迹的宣传,包括推送新闻、制作海报视频、举办经验分享会等,带动基层师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第二,鼓励参与集体和社会工作,提升主人翁意识。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班集体和社团工作,从身边的小事提高责任心;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合适的学生参加下乡支教、开展志愿服务等;再者,鼓励学生报考国防强基专业、紧缺型人才对口专业,以便为日后投身祖国基础建设和关键领域做贡献。对教师而言,可依托各地政策,做好支援西部建设、参与地方扶贫、干部下基层锻炼等动员工作。

3.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够为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在科技攻关的卡脖子环节,亟待研究方式、辅助设备、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为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组织开展创新技能竞赛,对于符合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营造创新氛围,鼓励新观点、新产品、新模型等成果的产出。对于标志性成果,高校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奖学金评优、教师参评名师遴选的重要支撑。第二,打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可以开设创新课程并配备指导老师,增强知识的输出;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沙龙等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可以组织参观创新成果展览会,了解各行业的创新动态和需求。

(二)成才——能力的提升

1.提升实践能力。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在加强知识输入的同时,注重与现实结合,并能够做到所学有所用,提高实践能力。研究成果的转化数量和质量是科研项目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原因在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做好工作:第一,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实习甚至日后就业的机会、为教师的成果转化提供平台资源。第二,组织举办模拟招聘会、职场面对面等活动,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优劣并明确未来成长方向;组织参观校外单位,真正了解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第三,加强实践类师资力量,可鼓励校内教师参加实践类课程培训,或赴校外企事业学习交流;可积极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邀请知名企业家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解读现实职场的机遇与挑战。第四,鼓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科研成果转化,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出对应要求并纳入考核。对于能够带来实质收益的,高校应进一步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2. 提升创业能力。“双一流”建设要求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引导其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从而实现万众创新。创业者通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出新产品、发现新市场、运用新工艺、采用新技术等,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事实上,能在各行各业真正“建功立业”的人都可谓创业之人,不仅仅在于创办企业,更在于能在岗位上从事创造性工作。为了全面提升创业能力,高校可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开设创业通识类课程、举办创业技能讲座、组织创业技能大赛等,全面讲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第二,成立校内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或产业孵化基地,邀请知名创业家或天使投资人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咨询与指导,以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饱和度,并及时做出调整。对于较成熟的创业文案可考虑提供部分启动资金的支持,或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来推动,为学生创业做好前期铺垫工作。第三,可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教学大纲,对优质成果可认定课程学分。同时可纳入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综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做好学生创业方面的指导工作。

3. 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双一流”的建设要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那么开放式发展必然要求师生具备国际交流能力。这不仅体现在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在某些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拥有话语权,更体现在全面提升多语言学习和沟通能力,从多文化多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高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营造国际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加强校园外文网站的建设,普及外语宣传栏或标识语、允许外国留学生或教师举办小范围的特色文化活动、在各类会议或讲座中配备同声传译或准备外文纸质材料等。第二,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先进技术设备。可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高校交流,通过授课或开设讲座等形式加强与校内师生的互动。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设备,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便实现效果最大化。第三,鼓励师生通过正规途径前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科研及学习活动,参加知名国际会议,向国际著名期刊投稿,申请国际联合科研项目等。第四,主动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际学术论坛等,打造学科交流平台。

(三)因材施教,科教融合,追求卓越

针对学生的培养应当“因材施教”,以学生特色发展为教育中心,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工作出发点,引导学生遵循自己内心兴趣,发挥自身潜在特长,成长为专业性强和特色鲜明的人才 。高校可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适当开设不同类型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第二,为学生配备导师,给予学生升学或就业上的个性化指引;第三,鼓励学生争先创优,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参加项目、竞赛、各类实践活动等,争取在某一领域拔尖,追求卓越。

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应当“科教融合”,从校内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抓起,营造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制定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挖掘青年骨干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其与校内既有的高层次人才共创卓越 。为此,高校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鼓励个人或团队在擅长的研究领域做出优质成果,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推动协同创新;第二,设置高校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培育项目,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以培育拔尖人才或团体为目标;第三,重视科研与教学融合,以科研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过程来寻找科研新问题和新思路,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四、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保障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把握好“成人”与“成才”的要点工作外,还需要提升人才工作队伍的水平,并健全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一)提升工作队伍水平

1.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第一,针对部分老师缺乏教学经验的現象,可成立教师培育中心,通过系统培训、专题交流、考试上岗等形式提升教学技能。通过督导听课并反馈建议、举办教学大赛并进行评优等方式,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效果。第二,将教学作为聘期考核和名师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综合考虑课时和评教结果。第三,加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经费投入。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提升教学设备性能、创造优良教学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最重要还得依靠教师团队的教学,所以教师的学识水平处于核心的位置。

2. 提升行政教辅队伍水平。高校行政教辅队伍是高校日常运转的服务保障。为全面提高行政教辅团队水平,高校可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招聘要求,从源头控制队伍质量。联合采用考试、结构化面试、心理测评等形式,能够实现择优录取的目的。第二,组织岗位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涵盖思想政治建设、爱国爱校主题教育、岗位专题培训等内容。第三,将人才培养纳入工作评价体系,围绕“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理念,考核相关人员在学生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的工作成效。

3. 有效依托家庭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社会教育也将伴随人类一生,它们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可从如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第一,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家庭访问等形式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向家长介绍学识的在校情况,并与家长就学生的个人发展交换意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家庭和高校的密切配合将有助于快速应对危机。第二,积极利用社会有益的教育资源,适当推广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举办的各类公益性讲座、文物展览、文艺体育活动等,推动人才培育的内外循环。不仅可以适当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师生参与,也可鼓励通过合作产出更加优质的成果。

(二) 健全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评估即是参照科学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判断,真实而可靠的评估结果有助于人才了解自身,有利于培养单位提升培养方法和用人决策,如此便能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我国一方面需主动融入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同时也要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国际化评估——国家评估——学校评估”三者相结合 。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是考核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需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评价指标要清晰;二是评价方式要恰当;三是评价流程要透明;四是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

1. 健全学生培养评估体系。在倡导学业优先,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从“成人”与“成才”两个维度综合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品质,以及学习与实践的水平。第二,采用综合测评、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学生自身、班集体、教师、家庭、社会等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自己,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第三,依托第三方或专业机构开展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公示评价方案、监督评价流程、听取各方建议以做调整。第四,需就评估结果或政策调整及时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效,解决突出问题,调整培养方案。

2.健全高层次人才培育评估体系。在倡导科教融合的体制下,高校在评估高层次人才培育质量时,可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从“成人”的角度考察思想品质与师风师德,从“成才”的角度考察科研及教学工作。高校应将教学工作、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与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同步评价,后者主要包括教师所发表的文章、申请的专利、获批的项目、创建的科研基地等。第二,采用教学评价、教务督导听课等形式考察教学质量,通过开展阶段性考核来评估科研成果,并从教师自身、学生、社会等多角度开展调研。第三,依托第三方机构或专业人士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育质量评估,尽量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并接受各方监督。第四,就评估结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并做出相对应的人才培育调整。

五、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当中,高校应当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开展学生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工作。针对目前学生培养过于趋同、高层次人才培育不够积极、课程教学不够重视、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情况,各高校应当坚持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的人才培养要求,从“成人”的角度来培养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心和创新精神;从“成才”的角度来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进而因材施教,实现科教融合,并鼓励师生追求卓越。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当提升教师队伍、行政教辅队伍和家庭社会的教育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育的评价体系。如此一来,优质的人才培养工作将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助力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李晓红.回归人才培养本位 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4-8.

[4]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4-6.

[5]付海南,毛丽娅.“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0):11-14.

[6]邹艳辉.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 助力“双一流”建设[J].高校科技,2016(4):52-53.

[7]沈艺,王瑞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3):48-50.

[8]夏欢欢,Hamish Coates.“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研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3):12-17.

[9]王骏飞,周广林,宋作忠.如何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价值工程,2017,36(35):188-190.

[10]陈本友,金莉,赵伶俐.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现状与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38-42.

[11]洪大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4):9-16.

[12]刘大川,王影,程秀,王皓天.关于高校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9,17(19):158,160.

[13]李艳,张进平.“双一流”建设中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20-23.

[14]张建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绩效评估的内涵与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18,39(03):55-61.

[15]姜晓萍.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41-42.

(责任编辑:张宏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528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