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教书育人

刷新学生的历史视域

刷新学生的历史视域

陆卫琴

[摘 要] 高中生学习历史,要摒弃传统的课本背诵模式,利用前见和经验重新进行历史解释,在不同问题和视角的引领下,多方位全面认识历史发生的必然性,结合史料、史政深入思考历史事件,最终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刷新历史视域。

[关键词] 高中生;历史解释;历史视域

高中历史解释需要考量的问题性实践是:解释什么、怎样解释以及为什么这样解释。通过历史解释,能刷新学生的历史视域。

一、基于前见、经验的历史解释

从根本上来说,有怎样的历史观就会有怎样的历史解释。面对同一史实,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会做出不同的诠释。所以,与文学文本一样,历史文本也处于动态的意义赋予之中。

(一)利用前见,逐步推演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形成前见,在前见的指引下,学生形成历史观,结合历史的发展性,逐步推演出历史的必然性,从而完善历史观。比如教学高一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中的《共产党宣言》这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前见。比如“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无产阶级要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等等。应该说,这样的历史前见很丰富,但却处于零散的状态,而且很不全面。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前见甚至会出现历史形而上的倾向。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前见,引领学生的前见。首先,笔者划出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关键段落,并且对照马克思的其他相关重要论著,通过相关段落的比对,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深刻地理解“共产主义”。通过比较,学生对“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等论点普遍认同。通过这样的历史解释,助推学生刷新历史观。

(二)借助经验,深化认知

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甚至还有可能受到某些不正确评论的影响。听故事学历史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经验,深度理解历史内涵,从而刷新历史视域。

在教学必修三中“毛泽东思想”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完全符合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非常具有故事性,但本身非常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依靠的是“死记硬背”。这事实上不利于学生历史视域的形成。比如,“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更加耳熟能详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文字好记,但往往理解不深。对此,笔者借助历史经验,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首先,笔者让学生回想了中国历史事件如“秦国统一六国”“秦国的灭亡”“杯酒释兵权”“元朝的灭亡”,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关键,一个是军事,一个是农民。再者,笔者让学生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的失败”“太平天国的短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学生会发现其中的关键和前者相同。通过借助历史经验教训,学生会更轻松但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二、基于范式、视角的历史解释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其与政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辩证史观来诠释历史事件,而不能走向形而上学的、片面的理解。通过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破解深邃的历史问题。

(一)层层设问,理解“必然”

问题是源头,通过问题,可以产生新的思考;通过思考,有了新的思路;通过思路,有了新的问题。所以,层层设问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式之一,帮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历史知识,在思考的冲突中,刷新自己的历史视域,获得更多的历史感悟和体会。

教学必修一中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课时,对“秦亡之因”的深入探讨,由于史料众多,历来众说纷纭。应该说,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众多的。如何从纷繁的历史事件原因中梳理出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史观来思考、探究。如“秦朝灭亡的矛盾有哪些方面?”“其中最为主要、最为根本的矛盾是什么?”“在主要的、根本的矛盾中,什么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考量历史事件背景,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成因,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秦亡的原因。

(二)多视角思考,掌握“辩证”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单向思考。如果能够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思考,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事件,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必然性及丰富多彩性,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知识素养,刷新历史知识视域。多视角思考历史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为进一步掌握历史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必修一“辛亥革命”内容时,学生都知道孙中山领导了革命起义,辛亥革命失败了,针对中国当时国情来说,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集合广泛的力量,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但从主要史实来讲,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不合理性,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世界性的目光。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孙中山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结合封建社会背景,他是时代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他领导的革命运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文化,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他是时代的先驱者;在清末依然盛行的各种社会风气下,他借助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系列措施,他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从全球经济和社会运动方面,辛亥革命不仅仅为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世界(尤其是亚洲)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提供了参考,成为一项影响国际形势的运动,他也是政治家和革命家。

所以,历史是丰富的。一件历史事件,不应该仅仅从运动持续的时间性判断成败。文明史、全球史、生态史已经开始进入高中历史课堂,从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文化性等方面全面思考,才能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基于史料、史证的历史解释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它不可能被复制、重复、再生。一般而言,原始史料更具有权威性。通过原始史料,可以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将自己放进历史事件的场域之中,从而还原历史的鲜活情境。基于史料、史证的历史解释,更能让学生深入历史。

教学必修一“全民族浴血奋战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对于抗日战争的主体,教师不是通过简单地说教,更不是通过识记,让学生去认识抗战。这样的历史教学不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更不能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形成学生的历史判断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场战争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因而抗战的主体应当是全体中华儿女。有了客观、翔实的史料,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就会走向全面、走向深刻。

历史解释是培育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历史解释中,学生的历史观、时空观以及相关的史料等都影响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永无止境,历史解释永远在前行。通过历史解释,不断刷新学生的历史视域。

参考文献:

[1]李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養[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2]杨赵伟.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观察,2019(30).

(责任编辑:姜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533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