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闰然
一线城市的界定标准,大概有“一内一外”。内是城市自身拥有强大的产业动能,是区域甚至全国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外则是拥有强大的全国性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不断辐射和带动周边的经济区域。
京沪广深,都是这样的城市。没有京沪作为直辖市的特殊势能,也没有深圳作为单列市在财政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广州却一直是不断变革和升级的一线城市。
变革,正在不断支撑起广州的强大城市引力。
在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专家们在进行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研究,科研所需的设备,无需复杂的程序和繁文缛节就能获批;在天河智慧城,科技型企业超1800家,创业青年们在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还有配套的金融服务给予他们支持……这些都是广州科创生态的生动缩影。
区域经济实力发展,营商环境提升,人才流动聚集,创造力不断释放,每个部分对于一座理想城市而言,都是环环相扣的。
在广州,城市引力带来的创新要素积聚,正在催生着方方面面的创新,广州的创造力不断迸发。
广州作为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金融与贸易素来相伴而生。
伴随着广州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转变,金融发展的焦点也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才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广州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在历次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这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在《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的资本引力指数中,广州也位居前列,相关指标包括了创业难易度、工业发展质量、金融活力、创新融资可得性等。
据广州金融蓝皮书编制的广州业金融发展指数测算,以2006年作为基期,2019年广州金融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12399.68点,是2006年的12.4倍,14年间平均增速达23.17%,是同期广州GDP平均增速的2.22倍;而且各年之间指数变动基本均衡,表明广州金融业在此期间实现了稳健的跨越。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67.9亿元,同比增长5.3%,占GDP比重8.7%,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3家,累计224家。此外,广州全市的金融业税收为520亿元,同比增长6.3%。
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一大热点,它也成为了分析政府发展金融业思路的一大窗口。广州是最早发展引导基金的城市之一,根据《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广州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广州政府引导基金2021年的成绩单来看,财政资金放大效应显著。以广州工信局的两只基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例,自设立以来,合计实际使用财政资金约19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86亿元,财政杠杆比例达1∶4.5。
这两只政府引导基金,已成功培育出15家上市企业,一方面,政府引导基金可以深耕本土,在本土育苗造林,另一方面还可以筑巢引凤,带动优质产业项目由外地迁入广州,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小鹏汽车为例,早在2019年,发展基金已经介入投资了小鹏汽车,它也成为第一个向小鹏汽车投资的本地国有投资机构。
政府引导基金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效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深化投融资改革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来说,广州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更加贴近产业升级以及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资金投入多集中于高新产业,能够将金融真正“嵌入”创新经济的发展。
广州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表现优异、发展韧性十足,这背后离不开广州在信贷方面的诸多支持。2021年,广州“获得信贷”指标在国家和省评价中继續名列前茅,各项贷款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末,广州各项贷款余额6.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位居中国主要城市前列。
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此,广州深入实施普惠贷款风险补偿和市场化转贷服务机制。2021年一年,广州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明显—贷款余额5500亿元,同比增长34.7%,为小微企业带来了保持生机的“源头活水”。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国家战略。这方面,广州已经开始全面提速,这一点从广州的经济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来。2021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82万亿元,同比增长8.1%,5年年均增长6.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8500亿元,增长11.7%,年均增长10%。
更为重要的是,广州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2021年,广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3.15%,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比2016年增长1.6倍。
今年广州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广州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以贯之。从新能源车企的发展就可以看出,面对电动智能网联这条全新赛道,广州正在加速抢跑。
政府引导基金参与投资的小鹏汽车一度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十。小鹏去年的销量数据也格外抢眼,2021年累计交付98155台新车,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超过蔚来跃升第一。而在2020年,小鹏累计交付还只有27041台,位列第三,一年后销量翻了3.6倍。
在传统车企圈里,广州也杀出了广汽埃安这匹“黑马”。去年一年,广汽埃安全年销量123660台,同比增长119%,超额完成10万辆年度目标。短短几年的时间,它就迅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可与“新势力”一较高下。据了解,广汽埃安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80%。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宣布开始探索无人出租车服务,并将率先在广州开启试运营。广州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造车、自动驾驶等领域拿到全国第一,除了政府本身的支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车的全产业链覆盖。
根据广州市发改委发布的《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强芯突破工程致力于突破现在汽车行业面临的窘境。其中包括,加强车规级芯片设计,加强车规级芯片制造。
除了推进国外机构与广州本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广州还鼓励本地车企向上游汽车芯片业务延伸,比如粤芯半导体、芯粤能等本地芯片制造企业承接汽车芯片制造业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汽车产能突破500万辆,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
2022年1月25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首提“制造业立市”,对当下广州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十分迫切。这不仅是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制造业,更意味着制造业要在广州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广州制造业立市的路径也很清晰。一是制造业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各地市之间关联度高,各有分工和优势,广州在发挥长处的同时,还要加强引入创新活跃、价值链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引领带动更多本土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迈进。
为了创造新的科技生态,为了培育更多科创企业来打造新的产业链条和创新赛道,各个城市对人才的渴求都十分强烈。
根据《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的相关分析,人才吸引力方面,北上广深表现突出,与这些城市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相关。比如北京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第一;上海的消费活力全国第一;深圳的人口向心力排名第一。而广州的高校在校生数量全国第一,超过南京、武汉、郑州等传统科教大市。
广州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支撑,城市对人才的友好程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走向。2021年,广州在校大学生人数高达155.83万,体现了一个城市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与此同时,广州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占比最大。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广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0.9%、1%,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是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内人才互为外流的首选目标城市,体现出一种良性的双城互动。
强大的人才库,需要配套更多优质的服务。为了顺应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2021年8月,广州成立了人才集团,是由21家企业重组整合而成,致力于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的全产业链、专业高效的人才工作力量。
营商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环境。在《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中,广州的人才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二,超过北京和上海,这背后既有广州作为最“平易近人”一线城市的特质因素,更有广州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落地生根的主动作为。比如,广州每個区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不同的人才激励政策。
自2021年起,天河区每年安排不少于1.6亿元的支持资金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人才发展所需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它还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等生活配套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近期,黄埔区更是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出台了“算力算法10条”,它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致力于攻克“卡脖子”技术。在人才引进层面,最高补贴分别达1000万元、3000万元、1亿元不等。荔湾区也在近日出台了人才认定和保障新政,对人才分层分类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提高了人才薪酬补贴,最高补贴累计不超148万元。
广州这座城市的可贵,一方面在于在发展中恪守了传统品质,务实、诚信、包容,以及普通人对生活趣味的热烈追求,让人在这里能快速扎根,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广州是可塑性很强的一座城市,它能大胆地进行自我革新,不断升级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本不断汇聚,爆发产业的新动能。
这些,无不构成广州强大的城市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