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南风窗

“青年毛泽东”,侯京健的觉醒年代

南风窗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青年毛泽东”,侯京健的觉醒年代

姚远

一队军马呼啸而来,将农民和商贩冲乱。

街道一旁,是坐在马车里吃饼的少爷,衣冠体面,神情冷漠。

少爷的对面,是伏在地上要饭的乞丐和被贩卖的孩子,衣衫褴褛,哭啼不止。

青年毛泽东迎着大雨,踏过泥泞,将一切尽收眼底。

他穿过旧中国动荡岁月里的众生相,怀揣着几本油纸包裹着的《新青年》,向前奔去。

…………

侯京健在《觉醒年代》里一出场,就是一组蒙太奇镜头。尽管只有短短两分钟,却是“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视觉具象。

这部建党百年献礼剧,一举登上“豆瓣高分华语剧集榜”第10名,成为主旋律剧目的一次惊喜,也让更多观众知悉了这位年轻的毛泽东饰演者—侯京健。

而加上《觉醒年代》中的扮演,侯京健在荧幕上已经演过14次毛泽东了。所以有人说,他是演员唐国强的接班人,是最年轻的“毛主席专业户”。

侯京健有一副宽厚的双眼皮。平日里,它们在侯京健深邃的脸上,显得寡淡。神奇地,造型扮上后,侯京健的双眼皮成了点睛之笔—眉头稍一蹙,就让天安门城墙画像里的那张脸,活灵活现在观众眼前。

以前,没人说侯京健和毛泽东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什么相像之处。直到2009年的一天,一位长辈推荐彼时24岁的侯京健去试戏,那是部以李大钊为主角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辈让他去试一试其中一个配角:青年毛泽东。

侯京健最初有犹豫,一是地方离家太远,二来觉得角色太遥远,太有厚度。

但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好意,他还是去了。导演要他换上长衫、戴上头套、简单地打理造型。等一切完毕,站在镜子前,侯京健有些恍惚:镜中的人,竟真有几分青年毛泽东的影子。

这就成了一切的起点。

采访比预期中晚了一天。侯京健正在江西瑞金拍戏,遇上了雨,原计划半天的戏量,一直拍到了晚上。等他回到驻地,已将近晚上11点。

第二天又是雨,拍摄被迫暂停,侯京健趁机放了个假,和南风窗记者聊了聊。这是他进组10天来第一次休息。

或许是常年累月地沉浸在角色里,侯京健讲起话来板正,有点儿“老干部”,习惯性地提炼要点,分成一二三,首先其次最后,思路明晰。有时甚至忽然蹦出一两个太过书面、只存在于革命历史语境里的字词,让人看见戏在他身上留下的影子,影影绰绰。

板正、严肃之下,侯京健有一颗活泼的心,偶尔从言语间冒出头。角色要求增肥,侯京健说起来高兴:“胖其实挺好胖的,我就躺在床上吃羊腿。”

他的坦率,让人有些犹疑应不应该抛出问题,但侯京健竟主动聊起,聊那些围绕自己、听起来有些尖锐的声音。

其中嚷得最响亮的,是侯京健反复出演同一个角色,在限制自己作为演员的发展性。他告诉南风窗记者,其实自己有过顾虑。

“我以前的顾虑是什么?”他自我分析:“就是演一个角色会被固定住。后来想明白了,如果真的被一个角色限制住了,说明我其实不会演戏。”

二十几岁,刚开始饰演毛泽东,侯京健不知道该怎么演,只能使劲看影像资料,看前辈的表演,盲目模仿。“动不动就叉腰,动不动就摆手”,不断重复标志性动作,让自己建立信念感。

“那是在‘假装’,不是在演戏。”他反省。真正的表演,是去理解人物的处境,揣摩人物的心理,让自己的动作、语气、表情自然地流淌起来。而不是一板一眼,程式化地模仿,像尊雕像。

一些人视侯京健是“特型演员”,其实不是。

人们所熟悉的特型演员,集中活跃在80、90年代的荧幕上。他们隶属于八一厂等影视制作机构,不允许私自接戏,不能出演反派。很多人,一辈子只演这么一个角色。

过去,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适合的演员扮演“领袖人物”时,说是挑演员,其实是挑长得像的人。

侯京健不一样。他是一名纯粹的市场化演员,不属于任何体制单位,他像所有普通演员一样去面试、洽谈,独立决定出不出演。他在出演毛泽东的同时,还演过不同角色,参与过不同剧集,古装武侠、悬疑探案、爱情励志、都市职场,涉猎广泛。

只是,毛泽东是他所塑造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

年轻的侯京健给领袖的荧幕形象,带来了一阵新风。

长得像、讲一口湖南话,甚至写一手漂亮的毛体字,是过去对特型演员的首要追求。

时代在变化,现在,青年演员侯京健希望把历史伟人演得更“落地”,让人们在影视剧里看毛主席生动得像亲人一样。

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可想而知。

演好了,就不怕被一个角色束缚住—想通了的侯京健,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毛泽东。每演一次,对人物魅力、对他的戏剧复杂性,就又多一层新的認知,“总有挖不完的东西”。

琢磨久了,再去演现代戏,侯京健觉得更轻松,更得心应手,甚至能“耍起来”,像是长年累月没日没夜研究高等数学的博士生,突然拿到一张高考卷。

有时,制片人和导演们会反馈给他来自业界的评价:侯京健对毛主席形象的每一次塑造,都和上一次有不同,总在进步;连这样的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的,别的角色,让他来演更没问题。

就这样,顾虑彻底消失了。侯京健说,他想把毛主席演好,并且演得越来越好。在这基础上,作为演员,他还有着无穷的欲望,想去挑战,想去塑造。

作为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扮演者,侯京健时常被巨大的光环笼罩着。

他“说实话”,相对而言,现在在工作上有戏拍、在生活上有进步、在社会上获得认可,“都是沾了这个角色的光”。

2021年春天,他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乡拍电影《三湾改编》,每天都有当地群众来围观。一条拍完,人们就“呼啦”一下围拢过来,请求和他合影留念。

在贵州拍摄时,侯京健换上红军装,在下巴上点上痣,去到当地村子里,“有些老人真的哭”。一位大娘特意送了亲手做的西红柿鸡蛋面来,说是想给演员们吃。

“那些老人都变成了孩子的状态。身子永远是往前曲的,够着你说话。”侯京健形容得细致、动人:“他们有时想碰你,想拉你的手,又有点儿敬畏和害怕,不知道礼不礼貌。我每次都会主动地去拉着他们。”

“他们和你说些什么?”记者好奇。

“反而没那么多话,说得最多的就是觉得你像,让你多吃点。他们很朴实,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语言。”

从这些朴实的、操着天南地北浓厚口音的话语里,侯京健触碰到人们对自己所扮演的历史人物真切、真挚的情感,心里催生出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不过,伴随光环一同而来的还有压力。这压力从荧幕上延续到生活里,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要求侯京健自我约束,保持清醒。

2012年,侯京健出演电视剧《毛泽东》,和演员唐国强共饰一角,扮演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毛泽东。

那年,他27岁,《毛泽东》是他第一个担纲主演的机会。侯京健面试了七八轮,最后一轮面试,他和这部电视剧的总顾问、毛泽东唯一的嫡孙毛新宇将军见了面。毛新宇觉得,侯京健的形象、神态很合适这部剧,当场确定由他来出演。

后来,有机会,侯京健时时去毛新宇家中拜访。毛新宇会肯定侯京健在表演上的进步,也次次叮嘱并希望他踏踏实实演戏,切记保持低调,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样的话侯京健也总从父亲那里听到。

侯京健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山东男人,不怎么会表达感情,侯京健从小就很难从父亲嘴里听到表扬的话,父亲最喜欢说他“啥也不是”。

山东父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心意相通,父亲不直接表达,但侯京健知道,他其实挺为自己骄傲的。

侯京健的每部戏播出了,父亲都会认真看,并打电话过来提一些建议。最常说的,是要他踏实、谦卑,“不能给毛爷爷抹黑”。

侯京健把这些叮嘱放在心底。有时,他在饭局上认识一些人,吃得高兴了,对方起哄让他“来一段主席的表演”。无论和桌上人是什么关系,他都不答应。

讲到这儿,侯京健又严肃起来:“我只是个演员,卸了妆,在生活里,我只是我自己。”

“拍得比偶像剧还好看。”在《觉醒年代》的评论区,有观众写道。

这则短评获得近万点赞,“特别是润之出场时的一段蒙太奇,让人惊觉,主旋律也有这样的表现手段了”。

侯京健出场时,这段戏调动了几百位群众演员,铺设了七八百米的街道置景,光是洒水车就有七台,还有动物演员,牛、金鱼、鸭子、马。

为了让每一个元素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侯京健和全剧组拍了将近10个小时。

没有台词的戏是最难演的。可当侯京健置身其中,逆着人流跑去,看见那样的景色,“心里确确实实被刺激到了”。抛开所有的表演技巧,跑过那条街道的几十秒中,侯京健理解了人物所怀抱的使命。

客观上,是演员塑造了角色。侯京健觉得,角色也在无形中塑造着自己。

前不久,北京突发疫情,侯京健的航班被临时取消。侯京健上午忙完工作,下午出发,一个人开了21个小时的车,跑了1800多公里,从北京赶到江西。放下行李,他立刻赶到剧本围读会现场,一刻未歇。他说得风轻云淡:“可能是经常演革命题材,我会觉得不要把困难想得那么困难,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侯京健说,年轻时的自己其实是个挺盲目的人,碰到困难,便觉得克服不了,想要放弃。但演了那么多革命历史戏,前人的艰苦经历和不屈精神,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世界上没有完全无法逾越的困难”。

去年和前年,侯京健拢共背了200万字台词。同行夸他记性好,喊他“词王”。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第38集的会理会议片段中,侯京健有一段独白,1.6万字,台词密密麻麻写满了六页半纸。早上六点半拿到定稿,下午三点半正式开机,他对着镜头演了36分钟,一次通过。

在场所有人为之震惊,那时合作的演员直到现在还打趣地说:你演完,我们屁股都快坐抽筋了。

侯京健不是天生记性好。上学那会儿,他其实特别不喜欢背课文,说自己一打开课本就头疼,觉得还不如出去玩。

“但现在,沉下心去看这些东西,里面是很有逻辑的。”侯京健分享自己的背诵秘诀,首先要端正态度,去理解其中的意思,拆解成一个故事,记下来,再自然地复述出来。

研究透了,就会发现那些长篇大论的讲话,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高高在上,其实很有趣,很有现实意义。即使过了百年,那时的精神,对现在的世界仍有启发。

侯京健自己是这些“大道理”的受益者,他想把这发现告诉其他年轻人。

一聊起《觉醒年代》在市场上,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里得到的反响,侯京健总是很兴奋。

但说着说着,他的语调又沉下来。

“说实话,我不能确定每一部都能有这么广泛的影响力。”他有些担忧。参与过的主旋律剧集投资都很宏大,播出平台和时段也是好的,可播出效果如何,剧组成员的努力能不能砸出水花,是个未知数。

二十几岁那会儿,侯京健的心愿很朴素,希望当个“一直有戏拍”的演员。那时他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没有经验,没有人脉,去剧组面试总四处碰壁,能不能继续当演员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好不容易走到今天,不再为“没有工作”发愁,新的瓶颈又来了。

侯京健说,“过去有一段时间,观众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对这类题材里历史人物的演绎方法是不接受的。“有时他还没看你的戏,一听是这种题材,就把‘死板’‘雕像化’之类的标签贴上了。”

他认同刘江导演说过的一段话,不管拍什么,影视剧总归是要走进大众的,拍得再过瘾,观众不看,就是失败的,用毛主席的话讲:“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大众的。”

在演艺生涯里,侯京健感到最快樂的,是在视频网站上看见厚厚的弹幕的那一刻。《觉醒年代》有不少大学生热烈研讨,《伟大的转折》甚至有小学生在评论里写下感想。

“现在年轻人一欢呼,说主旋律出圈了,好像主旋律天然属于中老年产品似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这么评论过《觉醒年代》引发的现象,她觉得,青春才应该是主旋律的本源气质。

6月中旬,侯京健有部新戏《数风流人物》开播。他说,那是部颇富浪漫色彩的电视剧,把革命历史题材拍得“挺像偶像剧”。

在里面,演员们尝试了更加半现代化、更加自然的表演风格,他希望,这些影像会让那段现在看来恍如隔世的革命历史,在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心里,落下石子、激起涟漪。

回到13年前,侯京健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儿,他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从没想过自己有机会饰演这么一位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伟大人物,从没想过自己会在此后的人生里可能会一直被他影响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7804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