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中学教学参考

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探究

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探究

郑丹烨

[摘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前提,它对学生记忆力、思辨力的培养和增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还是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减少负面干扰。这能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6-0049-03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上有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高效且可行的方法。部分中学生受时代的影响,性格中存在一些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由于父母的宠溺,部分学生所持的价值观可能有所偏颇,如仅从自身出发考虑各种问题,视野狭隘,易产生自大或者自卑情绪,进而导致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低下。部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易伴有人际交往障碍和角色认同混乱,产生封闭孤立的心理状态。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学科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與恶、美与丑的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课程标准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强调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是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是必须进行的,但也是相对复杂的。教师唯有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方可达到预期目标。

历史这门学科作为研究人类发展过程的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历史教学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可以“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以健康的身心拥抱明天的太阳。这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具备的优势。

(二)理论支撑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的天性,是人无须外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趋向和需求。人具有自发性、创造性做出选择的权利,对于人来说,情感体验是极其重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崇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自我实现”。研究认为,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核心将教学活动铺展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或许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课程所教学的内容归根结底属于由人来记述自身与社会发展情况的人文活动总结。历史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就是鉴往知来,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分析,汲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促使后人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形成正确的意识,从而发挥自我价值。

建构主义是目前普遍推行的学习理论,高度浓缩概括起来是,承认学习是学习者不需外部因素影响即可自发建构外部知识在自身心理中的独特存在方式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结构性知识,而且包含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不成系统的非结构性经历。简而言之,就是强调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中心论点是自主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地习得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落实“自律、自立、自为”。因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健康心理的自主建构,才是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空洞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前提条件

尽管现在强调生本主义,新一轮的教改也要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课堂引导者”角色仍然不可替代。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教师至关重要。如此一来,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就十分关键。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历史学科涉及领域广泛。世界瞬息万变,教师要及时开阔视野、更新思维和知识储备,切忌自我陶醉,捧着多年不变的教学设计施教,这样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讲授法的巧妙使用。如何避免枯燥,做到常讲常新,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智慧?历史教师只有潜心钻研业务,才能寻得答案。

要想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优良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或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学生有“向师性”,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以身作则,“育人先育己”,以积极阳光的态度、昂扬向上的斗志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健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当然,高要求的道德准则,若不能结合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依然是无用的。

(二)课堂实践

1.观念的转变

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便要认真贯彻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主观要求,除了关注学科知识内容,还兼顾学生的心理。课堂教学进程必须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趋势,这样才有可能取得预设的效果。学科教学的专业性是历史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可通过讲授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识记知识点,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接受教材中传递的历史观。这样做虽能高效传授系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会使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学生的主观要求和心理发展特点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若施行不当,也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使其过分追求考试分数,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人”。

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认可的方式重新整合历史知识结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将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丰富内心世界,增强积极向上的生命感。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角度,考虑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的设定。

2.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开展历史教学是让师生的心灵和情感碰撞的一种方式,应注重交互性沟通。师生之间若缺乏了解,没有共同语言,教师就无法准确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如果盲目尝试,可能会适得其反。倘若师生之间心照不宣,教师就可以在健全学生人格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时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或生生关系的建立依托于彼此之间的真诚、互信。听起来有些虚幻,实则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来实现。在与学生接触时,共情和倾听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中心论和绝对的权威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只有基于高度的使命感与学生沟通,才能打动学生,进而营造和谐、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借助高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乐学?首先教师需要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部分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信,具体表现为自卑。学生个体差异大等现实问题对部分中学教师造成困扰,形成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当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如让学生尝试编演历史剧、进行辩论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团队协作中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教师还需配上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正面评价,教师一句发自肺腑的褒奖或许真的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转变和能力提升情况,既重视最终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3.课程资源的开发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可形式化,沦为课堂上的“笑剧”。史海无涯,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师可将他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用作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必须尽己所能地挖掘史料,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授历史知识,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变化,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采用与之相符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所开发的资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已有的阅历,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讲授理论固然有其不容置疑的意义,但若严重脱离实际,就显得苍白无力,这导致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难以实现。当然这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接地气”,适当的情感抒发、高屋建瓴也能有醍醐灌顶之妙处。要达到这些微妙的动态平衡,教师便要不断突破自我,整合与利用教学素材,将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组合,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例如,在执教“抗战胜利”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转变思路,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模式,根据情感线索开启教学,组织演短剧、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当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全体爱国同胞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识记分析型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罗列答题要点,要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蕴藏的感情线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愈挫愈勇、前赴后继、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的来源。这对学生保持长期的历史记忆较为有益。教师最后再做总结: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回避的重要内容,这本身就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自主搜集分析材料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一分为二原则的坚持,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是非观的形成、耐挫力与坚韧性的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意识的发展、负面情绪(如贪婪、自私、嫉妒)的克制等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

在基于唯物史观搭建的平台上,历史教师通过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引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样的操作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其中的玄机不可小觑。历史教师应明确主次矛盾,在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不可矫揉造作,为了形式而行事,否则得不偿失。

人们常说,要培养敢于冒险、善于竞争、长于合作、精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这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孔子弟子三千,仅有七十二贤,何况吾辈。普通中学历史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高效完成基本教學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给予学生启迪。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以更好、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不就是一种贡献吗?

(责任编辑   杨偲培)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7814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