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教育与职业

高职院校“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探究

[摘要]“三体型”教师团队即教师本体、学术研究体和技术技能体“三体合一”的教师或教师团队。“三体型”教师团队的提出既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双师型”教师的初衷,更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且契合教师专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可通过项目拉动、团队推动、机制牵动、文化融合带动来实现,弥补“双师型”教师新技术和企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体型”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申(1964-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硕士。(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20年一般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智能工场产学研创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JGZZ2019013)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B318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62-05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弥补了“双师型”教师新技术和企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国内外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体型”教师的概念,并在学校层面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三体型”教师团队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一)“三体型”教师团队的内涵

所谓“三体”,是指教师本体、学术研究体和技术技能体。“三体型”教师团队,广义上是“三体合一型”教师或教师团队,同时同步承担教师本体的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技能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多项职责,教学内容相互交融,教师角色随时切换,从而有效解决“双师型”教师存在的“两师”不融、“双师”浮于表面的现实问题。

“三体型”教师团队坚持业内认可、社会认可、学校认可的原则,以自愿方式组建团队,主持人可由学校委派亦可自荐,融教学、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创新创业等职能于一体,带领多名教师(师傅、技术人员)同台开展教学活动。团队主持人身兼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师生教学相长的合作者、“三体”育人的协同者等多种角色,须具备教学领导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通过“三体合一”开展新形态教学,引领“三教”改革,打造产教融合特色精品。

(二)“三体型”教师团队的特点

1.“三体”共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三体”共同体,“三体型”教师整合教师本体、学术研究体和技术技能体的优势资源,实现“低起点、深融合、高提升”的动态直线发展趋势。其共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三体”项目主体地位,任何一体都是主体,“三体”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彼此自由自主又相互依存,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二是倡导互惠互利,坚持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的组团原则,在“三体”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点,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制衡机制;三是引导“三体”创新,使团队对外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对内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利益和责任具有连带性,这是共生的终极。

2.“三体”协同。“三体”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實行合作教学。教师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合作教学、项目带动以及阶梯式的练习和回馈等方式,探索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协同教学,可以是一课多师的互补型,可以是一师多能的融合型,也可以是多师同堂的发展型,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三体型”教师团队的价值

“三体型”教师团队的提出,既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双师型”教师的初衷,更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发挥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依托项目培育稳定的“三体合一”的教师及教师团队,其综合素养随着教龄增加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实现了“知识、技能与新技术聚合发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体型”教师团队本质上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形成的动态且相对稳定的教师及教师团队。这个稳定的结构,拥有科研力量、行企力量和教师本体力量,是基于“双师型”教师标配基础上的高职教师高配形式。

具体操作中,职业院校可按照层次教育要求,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研究试点本科专业,引入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组成“三体型”教师团队,校内骨干教师带设备下企业,高等院校团队带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组团开展项目攻关,组建“精英班”分层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形成“三体型”教师团队育人新路的同时,使得“三体型”教师团队后续铺开有据可循。

二、“三体型”教师团队提出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理论贯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始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专业实操技术,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提出能够适应这一需求,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严重不匹配,学校纷纷采取引导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引进企业师傅到学校任教等方式解决燃眉之急,效果并不理想。为突破“双师结构”的负面影响,让教师的教学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加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专业、院系之间的交叉综合,“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符合长远需求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引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缘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办学格局下,达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的的重要保障。“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可通过更新教师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人才培养环境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时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管理理念。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高职院校产教跨界融合办学格局中,学习型组织理论使团队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合作方式成为可能,通过团队共同愿景和运行机制触发“知识螺旋”,为团队发展寻找新的契机,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即企业生产、技术研发与高职教育目标、育人过程、学校治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充分结合,引导高职育人工作从单主体、双主体向多主体转型的过程,从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三、“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项目拉动

依托“委托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行“创投+孵化”项目运行模式,与行业内的典型规模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共建实体,三方各自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团队,在完成项目或建设任务(如企业培训、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的同时,也承担学院相应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紧密的“三体型”教师团队,并随着项目的深入或实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优势,聘请优秀校友进入“三体型”教师团队或者参与组建“三体型”教师团队。一是搭平台,如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对口企业大师、技术研究人员请进学校,基于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并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建讲坛,如引导企业技术骨干开展讲座,让新技术进课堂,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引导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进入课堂,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三是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如与相关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二)团队推动

基于项目构建不同类型的“三体型”教师团队,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团队主攻方向的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型。

1.教学“三体型”教师团队。基于教学改革和专业(群)建设任务,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课程和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团队主持人由校内教授担任,学术研究体由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人员担任,技术技能体由行业及企业的大师担任,形成教学“三体型”教师团队。“三体”之间既可技能互补、协作研发,又可共同完成相应的授课内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合力攻坚。

2.创新创业“三体型”教师团队。满足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的转型需求,根植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与输出实现专产共生,实现从产业跟跑到产业领跑,组建创新创业“三体型”教师团队。创新创业“三体型”教师团队是由创新创业项目发起人担任主持人,主持人可以是教师本体,可以是学术研究体,也可以是技术技能体。“三体”因项目聚集,在项目研发中互通有无,提出新思想,实验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协同完成技术攻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能力准备。

3.实训“三体型”教师团队。瞄准产业需求,由技术技能体牵头建立实训“三体型”教师团队,培养实训专家。在教师本体和学术研究体配合下,开展实习实训与管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发实习课程,加强智能化实训基地建设,主动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研发社会急需的紧缺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高质量完成上述任务,实训“三体型”教师团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目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和实训室管理能力。

(三)机制牵动

基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建立“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标准、认证标准等标准体系,完善“三体型”教师团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激活“三体型”教师团队整体活力的关键。

1.确定认定标准。在“双高计划”项目建设背景下,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建立“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标准。通过创新符合团队培养的管理模式,研究制订“三体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施方案、遴选标准、建设标准、认证标准。重点从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确定指标,丰富“三体型”教师创新团队的内涵,建立标准体系。一是明确教学能力指标。“三体型”教师团队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的课程研发能力、专业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的教学实施能力、专业的教学评价能力、专业的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技术的运用和转化、操作方法技巧、职业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二是落实专业实践指标。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建构多层次的“三体型”教师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和项目的开发、设计、生产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教师企业实践技能经验提出刚性要求。三是做实科研成果轉化指标。通过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完善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研究。为教师研发的成果提供实践和转化的平台,鼓励教师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形式做好成果转化,实现成果的边研究、边实践、边转化。

2.实行动态管理。实施“三体型”教师团队管理的配套政策,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过程管理,将“三体型”团队遴选认证与职称申报、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相衔接,与“双高计划”项目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工作真正实现对接。一是制定“三体型”教师团队管理办法。从团队遴选组建、管理以及绩效等方面细化团队建设指标体系,打破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壁垒,使人才的“一校独有”变成“多方共享”,吸引企业大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组合,建立主题例会制、工作亮点总结、经验分享、合理化建议等工作制度;完善三方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融通利益分配壁垒;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实行“三体型”教师团队动态绩效考评,建立稳定精干成员与适时调整不符合要求人员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制定“三体型”教师团队绩效考核办法。主要从基础性指标、特色创新和效能评价三个方面确定考核内容,采取动态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评定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同时,坚持考用结合、全面反馈、严格奖惩、综合运用原则,将考评结果纳入个人及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3.健全激励机制。聘任高层次人才,开展师资培训,给予教学团队必要的政策和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团队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加入团队,在工资待遇和绩效考核方面把个人表现与团队整体表现相结合,实行个人奖励与团队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参与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对高水平成果给予认定并发放绩效津贴和成果奖励。

(四)文化融合带动

“三体”代表职业教育、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不同文化,组建“三体型”教师团队是校园文化、产业文化、学术文化彼此交流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文化赋能的过程。文化融合带动不仅是“三体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策略,更是产教融合在学校文化层面的运行机理,是带动校企合作持久深化的动力源泉。

1.谋划融合路径。服务学校发展、实现育人目标是“三体型”教师团队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工作宗旨,将“产业+”、优秀企业文化、学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修正与整合,进而达成共识,赋予校园文化更多的产业和学术研究要素,形成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三体型”教师团队参与研究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指标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改革,主动将工匠精神、新时代劳模精神等融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实现以文化人;二是主动将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凸显地方特色,做好文化传承;三是增强校企之间的对接与互动,形成与优秀企业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四是引导学生关注发展前沿,激发创新活力。

2.打造育人品牌。一是精心凝练育人品牌。从课程、文化、科研、实践、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出发,通过特色文体与实践活动打造文化品牌,如“核心价值观+职业技能”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工程、校园中西方文化秀、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二是挖掘资源,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特色校园文化。实施个性鲜明、品位超凡的单项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专家走进校园等文化品牌活动;与科研院所紧密联系、深入合作,以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为文化育人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做好宣传推广。利用校内校外多渠道,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文化育人品牌的宣传、展示与推广。

3.提升产出效果。一是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文化融合带动的落脚点,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之中,让“匠人+匠心”的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培养同向同行;在教学与实训中,尊重差异、鼓励创新,逐步增加交流、培训、锻炼、竞争等内容,让学生学到大量靠课堂讲解、社会培训、创新创业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二是坚持探索新时代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三体”协同效应,力求通过“教、学、研”文化融合回归教育本质,进一步彰显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郝永贞.“双师型”教师政策执行困境与突破——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22,38(2):83-89.

[2]曹晨宇,李平.关于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探讨[J].2021(11):81-85.

[3]马俊,陆文灏,杨晓峰.“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21,5(5):57-59.

[4]陈元勇.优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1(33):19-22.

[5]王欣.高职院校教授组团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50-52.

[6]黄静,张恒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9):147-150.

猜你喜欢 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MS—EEPO(有效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广西教育·A版(2016年11期)2017-01-03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8期)2016-11-09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0期)2016-08-1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7824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