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转喻的本质和分类

转喻的本质和分类

摘 要:转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但是转喻的研究远远少于隐喻的研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主要从理论和语用实际应用方面对转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转喻的本质和分类作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转喻;本质;分类

一、 引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初学者而言,转喻的定义、本质和分类,以及国内转喻研究现状应是首先要熟知的基础语言学知识。早在两千多年的古希腊时期,转喻和隐喻是被作为修辞方式来研究的,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学者不仅将隐喻研究作为人类的认知方式,而且还认为转喻也是一种常用的认知方式。但是关于转喻的研究都无法赶上隐喻研究,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转喻研究开始感兴趣。本文通过总结转喻研究的成果,简要阐述转喻的本质和分类。

二、 转喻的本质

转喻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词汇之间的转换方式。《修辞和解释》指出“转喻是一个词格,它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Lakoff和Johnson指出,转喻不仅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方式,而且更是人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认知方式,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础。转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同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主要功能是指称作用。(Lakoff&Johnson,1980)

Radden指出“转喻是在理想认知模式的认知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一个概念体(转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Panther&Radden,1999)如:“笔要比剑锋利”这句话,用“笔”来转喻“文章”,“笔”与“文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两个邻近概念,共存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中。

Lakoff和Johnson指出“轉喻是涉及人类推理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心智策略和认知过程。”(Lakoff&Johnson,1980)Lakoff和Turner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映射,是人们自发地、无意识地利用两事物相邻的常规关系的认知过程。”(Lakoff&Turner,1989)一个转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两者在同一个域中产生映射,与修辞学中的借代相似,也就是说,我们会用某个事物最突显的一方面来识别辨认这个事物,并且这两种事物邻近的,不是互不相干的关系。转喻模式最常见的是“部分与整体”、“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等模式。

转喻研究还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论述。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网络,以框架为主要支撑结构。Faucannier和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空间包括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Faucannier&Turner,2002)汉语中有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例如,“在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城镇,都有属于那里的诸葛亮。”这句话中的“诸葛亮”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善于谋略,是很有智慧的大人物,通常用来指有智慧、很聪明的人,因此,输入空间Ⅰ含有“诸葛亮”空白框架,输入空间Ⅱ含“诸葛亮—历史典故—有智慧的人”三个元素,经过转喻性连接,便很好地将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框架“诸葛亮代表有智慧的人”。

因此,转喻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并且是在同一个域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替代的双向映射关系。

三、 转喻的分类

转喻的分类研究有很多,但是没有完全统一的分类。李勇忠(2005)指出“很多学者将转喻分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Kovecses和Radden(1999)指出“在转喻映射过程中,存在着一组‘产生转喻的关系和一般原则,说明转喻需要在不同抽象层次上分别进行论述。他们在Panther和Thornburg分类的基础上,把转喻分为低层次转喻和高层次转喻。低层次转喻指在转喻激活时,该转喻使用了非类属的理想认知模式。非类属的理想认知模式是指基于经验的常规化的表征,这些表征详细标明了理想认知模式的成分、特征及其关系。低层次转喻又可分为命题转喻和情境转喻。命题转喻也称指称转喻,指称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领域内,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概念的关系。”

因此,转喻的分类一般标准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转喻,是根据同一理想认知模式中转体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二是根据转喻的语用作用来分类,主要有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三是从类属程度及认知域的本体特征来分类。

四、 总结

综上所述,转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认知方式,甚至是隐喻的映射基础。李勇忠指出“传统修辞学和现代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关系是一种邻近的替代关系,但是,修辞学认为转喻的这种替代是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是事物名称之间的替代,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这种邻近关系是存在于概念层面上的,是语用者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概念替代。”(李勇忠,2005)很多学者对转喻的本质研究不同,但对转喻的本质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即转喻是基于邻近关系,同一个域中本体与喻体的双向投射。对于转喻的分类,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比较多,而整体和部分的转喻研究是一直以来比较普遍和熟知的一种转喻。

本文创新点不足,论述材料也有局限性,仅在借鉴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转喻的本质和分类做了简要的总结。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The Mans Hidden Complexities and Conceptual Blending[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2]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颜莹莹,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科技大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799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