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

摘要: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因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对于语文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应更坚定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言语为主要任务,聚焦学生、聚焦语用,引领学生在获得文本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提升阅读能力,熏陶情感,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以学习语言为主;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每一篇文本就是一个例子。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例子,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创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师应更坚定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言语为主要任务,引领学生在获得文本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提升阅读能力,熏陶情感,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一、 眼中有“的”,准确定位阅读文本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与“归宿”,它是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文本的解读来确定的。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高年段学生的言语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能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审视《少年王冕》一课,课文通过幼年丧父、辍学放牛、立志学画、自力更生四件事情,着力表现王冕的孝顺懂事、勤奋刻苦。这很重要,而学生通过自读,一讀就懂。文中,一阵大雨过后,天空拨云见日,这段环境描写其实就象征了王冕的人生即将发生转变,而这一点即使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失去了教学的必要。由于学生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对作者如何抓住四个有详有略的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塑造王冕的人物形象,尚不能完全理解和感受,因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将落脚于此。另外,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一段环境描写,虽然学生能感受其美,但往往会忽视它对王冕人生转折的推动作用,这一处恰恰是作者的别具匠心所在,因此它也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最终确立了本课时阅读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本,通过具体事例感悟王冕的人物形象。2. 品析文本,抓住关键词句体悟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穿越文本,紧扣精妙选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 心中有“法”,合理选择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法来合理、恰当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解言语之意,悟言语之形,得言语之法。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语言文字实践才能得到保障。

1. 自读自悟,解言语之意

言语之意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知识信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文本的意思,并不难读懂,往往通过自读自悟就可以自己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阅读的时间,自悟的空间,在分享交流中理解、消化文本的言语之意。以《少年王冕》一课为例,在阅读教学一开始,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概括交流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品读雨后迷人景色时,学生也在自读赏析中,分享了对美景的感悟。有的学生觉得颜色丰富,非常美;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写得有序,也很美;有的学生则认为点点雨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样子生动可爱,特别美。色彩美、有序美、形态美,每个孩子对于美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解读。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语文的魅力,更让课堂充满了灵动。

2. 循学而导,探言语之秘

如果说言语之意只是文本的表层,那么言语之形就是其深层含义,言语之法则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悟言语之形,得言语之法,单靠学生之力,往往不能得其真谛,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指导时,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引领,让学生走进文本,穿越文本,窥探其奥秘。

例如课文写了王冕少年时期四个年龄段的四件事情:七岁丧父,十岁辍学放牛,十三四岁立志学画,十七八岁自力更生。这是文章的主线之一,更是作者选材的精妙之处。“在王冕成长漫长的十多年里,肯定发生了许多事情,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四个年龄段的四件事情来写呢?”切中要害的点拨,引领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深度思维。通过辨析,学生明白,这四件事情对于王冕的影响非常之大,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进而明确:在写人物时,我们要善于选择典型事例。不仅如此,“在写这四件事时,作者所用的篇幅是一样的吗?”进一步的追问,让学生明白最能够突显人物形象的内容要详写,与此无关的则略写。

当然,解言语之意,探言语之秘,两者并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文本的意思之后,才能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同时,形式的感悟,方法的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意思的理解。

三、 胸中有“数”,在阅读中自然习得文本的言语表达

李海林教授曾说过:“语言和语言运用是不同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一个例子,一个媒介。在教学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文本,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自然习得文本的言语表达。

1. 深究文本,在品读中自然理解

作为本课时的重点,课文是如何通过四件事情来塑造王冕孝顺懂事、勤奋刻苦的人物形象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段落,从关键词句切入,深入其里,推敲琢磨,细细咀嚼。透析人物的所说、所做、所想,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辍学放牛”部分中,王冕和母亲有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对话。“闷得慌”,是真的“闷得慌”吗?通过思考,联系母亲的话,学生感悟到原来他是为了安慰母亲才这么说的,由此走进王冕的内心,感受用语言来表现人物。再如,腌鱼腊肉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根本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是对于出身贫寒的王冕来说却是美味佳肴。可是他却“总舍不得吃”,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勾勒出王冕的这份“孝心”。“立志学画”部分中,当王冕沉醉于“雨后荷花图”的同时,他想到的是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探究人物内心,学生学到了对心理活动描写来突显人物。深入文本,走近少年时代的王冕,学生体悟到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

2. 融情于景,在想象中自然表达

当学生读到“雨后美景”这段文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青山绿水,岩石掩映,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水墨山水画,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景色之美。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出来的呢?学生自然而然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表达上,原来,作者是按照顺序,从色彩、形态等方面来描写的。光是感受到景色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段景色描写对于表现主人公王冕有什么作用呢?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属于“学生踮起脚就能摘到的苹果”,如果此时老师适当地点播,学生便能豁然开朗:原来正是因为欣赏到了这幅美景,王冕才下定了决心,立志学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3. 拓展迁移,在实践中自然运用

在教学的结尾,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一项是阅读实践:《儒林外史》写了两百多个人物,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两三则读一读,感受作者是如何抓住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一项是写作实践:抓住人物所说、所做、所想,展开想象,通过典型事例,详略得当,把王冕三个月刻苦学画的过程写清楚。两项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通过作业引领学生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变学生在语言的泥淖中挣扎为学生在言语的海洋中自由游弋。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读懂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选择适合学生的学法,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以学习言语为主,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是创作能力,让学习言语更有谱,实现“语文教学的完美转身”,破茧成蝶。

作者简介:孙纯欢,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14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