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寓教于乐改进应用题教学

寓教于乐改进应用题教学

摘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特别明显的是,题目略微复杂或变型,学生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归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在以往教学中,不重视能力培养,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只重视考试的结果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尤其三年级小学生解应用题出现问题;二是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没有合理地利用教材。1. 利用直观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全面正确的理解题意;2. 归纳数量关系,使知识系统化,使思想结构完善化;3. 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形成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思路;问题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体操,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数学教学的精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应用题教学中特别明显的是,题目略微复杂或变型,学生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归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在以往教学中,不重视能力培养,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只重视考試的结果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尤其三年级小学生解应用题出现问题;二是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没有合理地利用教材。现就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及在应用题教学中探索出的一些教法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教具教学,使学生理解题目更加深刻

其实,学生对应用题理解越深刻、越全面,接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学生拿到一道应用题,首先要反复阅读,最好用手指着字,不能让一个字一个词从自己的眼皮底越过,并且,一边读着,一边在草稿纸上画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读题贵在读思结合,必要时,可以画图来进行分析研究。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我们老师要采用看得见的有型事物来教学,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一般都有插图,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也可以用实物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领悟应用题所描述的情节,动即在学生运动中使他们观察数量关系变化的过程,静即观察图片各事物的排列位置、方向等。从而了解题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要求较前者高。第二种是实际操作或模拟,其目的是提高感官效果,让学生在描述或操作中对题目有深刻理解。如“淮安的黄河大桥长2000米,一辆公交车长5米的火车以每秒10米的速度要通过这座桥,需要多长时间? ”这种题目,看起来很抽象,学生似乎很棘手,但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考虑车子究竟从哪里上桥,到哪里下桥,怎样才算通过。当学生在直观基础上理解了题意之后,再回到这抽象的问题上,通过形象的思维来理解抽象思维。

二、 归纳数量关系,使知识系统化,使思想结构完善化

要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得好,必须揭示知识中最基本的认识和发展规律。由于学生模仿能力强,举一反三能力强的特点。学生模仿的方法多了,举一反三能力强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不失时机的整理归纳。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特点,布置一些综合题目让学生解答。当然先让学生掌握好单纯的知识点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应用题、综合应用题有一种不畏惧感,从而,产生对应用题结构的完善性。

三、 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寻找应用题的解法

解题有法,同样贵在得法,那种只教学生解题,不对学生方法引导是要不得的。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点拨,能让学生对此类题豁然开朗、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四。当然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能用心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及数学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1. 让旧题“变脸”,让学生自主摸索方法,解决问题

2. 精心设计问题,以旧换新,使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方法。

例:(1)江南鞋帽厂原来打算生产40000双鞋子,已经生产4000双,余下每天生产200双,还要多少天能按照计划完成?(2)江南鞋帽厂原来打算生产40000双鞋子,前8天每天生产100双,余下每天生产200双,还要多少天能按照计划完成?

借此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方法又是什么?

3. 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演示,不失为解题好方法。

例:淮安市人民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军和包可可分别同时由学校操场东西两边相向走来,张军走得速度是每小时行 5千米,而包可可同学每小时大概行了4千米,他们两人走了3小时时在操场上相遇,请问:淮安市人民小学操场的东西两边相距能有多少千米?

遇到这样的行程相遇问题怎么办呢?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然后向学生讲解:什么叫相遇?什么叫相向而行?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钢笔或铅笔,个人在自己座位上做演示,同位同学互相做,做完后,学生再画图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对题目理解透了,还愁题目做不出来吗?

然后教师再用活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行巩固提高,进而总结规律,发现解题技巧。最后发现每经过1小时,甲行5千米,乙行4千米,甲乙行9千米。演示后学生得出两种解法:(1)5×3=154×3=12,说一说15,12各代表什么?15+12=27(千米)为什么要把它们加起来?5+4=9,说说9代表什么?9×3=27(千米)为什么这就是两村距离?由此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从而掌握相遇问题的规律。

四、 不择方法,拓展解题思路

其实解一道数学应用题,方法不止一种。除了上面提到的解应用题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题目中文字内部联系,逻辑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推理;可以从问题入手,到应用题给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以从条件入手,探讨解题过程,直至结果。还有一些特殊的解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索,更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文明.《浅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见《教师教育》,2008,7.

[2] 张菊香.《关注每个学生增强参与意识》,见《教师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张燕,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42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