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与“问题”共生

与“问题”共生

摘要:本文从一位聋校一线教师的视角,讲述了不敢面对问题,到不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问题,再到以专业态度与问题共生的科研成长经历。

关键词:聋校;科研成长;教育故事;问题共生

聋校十余年一线教学,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事经过也就忘记了。唯独一次给学生改作文的小事令我终生难忘,是它带我走上了科研成长之路。

老师屡次震惊

那年我刚刚硕士毕业主动到聋校工作。本以为这里会是世外桃源一般安逸美好,万万没有想到一篇篇不知所云的作文打碎了我的幻想——

*我嗓子疼,她给我温度的杯,也休息吧!

*我是笑三只白痴的狗表扬盲狗,盲狗值得我们怎么。

*现实出现了四个字“熟视无睹。”地铁或公共汽车也有了。

……

几乎句句有错不说,甚至有的句子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就算是想改都无从下手!一问前辈才知道对他们来说改作文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于是,我狠狠心,视而不见。

直到一天,找一个问题学生谈心,她情绪激烈地反问:“耳朵听不见,学习好有用吗?没有哪个单位愿意要一个聋人,只能当‘啃老族!”她的学业成绩很好,却如此悲观,又一次震惊了我。

我劝她。她冷笑一下,问我,知道各类残疾人中就业情况最糟的是哪类吗?我说肯定不会是聋人,聋人有手有脚有眼睛啊。她说错了,就是聋人!听不见说不好沟通不方便,没人愿意要你!看着我惊异的神情她继续说:“老师,您猜猜,如果可以选择,著名的美国盲聋人学者海伦·凯勒愿意做盲人还是聋人?” 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聋人啊,聋人什么都看得见。她说,正好相反,海伦·凯勒说她会选择成为盲人而不是聋人,因为“盲隔断了人与物,聋隔断了人与人”。

我再次被震惊了,我才明白语言对聋生的意义有多大——语言就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双耳”,没有语言他们只能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没有语言的世界,在“世外”但绝不“桃源”,这里有的不是祥和美好,而是痛苦无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作为语文教师,无力改变他们语言学习的现状,无法给他们一双“语言的耳朵”,这不是我的失职吗?

学生不喜反怒

我再一次把学生的作文拿过来,一字一字读,猜测,询问,修改。速度很慢很慢,改完一两句必须起身吃点什么、走动两下,才能有动力坚持下去。没有给聋生改过作文的人绝对体会不到其中有多么艰辛!就这样,改改停停,停停改改,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一篇作文终于修改完了!看着密密麻麻的红字,心里美滋滋的,兴奋地带上作文去找学生面谈。

第一个找到的是班里语言最差的学生,他拿着密密麻麻批改的作文,表情木木的没有太大的反应,我不由得有些失望。老师多么辛苦才改完的,他竟然没有一丝丝感动!没关系,小泽肯定会很开心,她是一个特别有热情的女孩子,我迫不及待地去找她。

看我兴奋期待的表情,小泽笑盈盈地凑过来,接过我递给她的作文,先是皱眉,然后咬着嘴唇一言不发,严肃地看着改过的文本。渐渐地嘴角下裂,突然一下就把卷子撕成两半。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已经转身跑掉了。

对此情此景的学生,我曾设想过无数:开心地笑着、兴奋地搂住我、喜极而泣、羞涩地感谢……万万没想到竟然完全相反。

后来找到小泽,她道歉说:“对不起老师,我不是生气你,我是生气我自己。我第一次知道我错得这么多!我语言太烂!聋人没有希望!”

问题也是资源

这事在我心里久久过不去,我觉得很委屈,我费力费神,学生非但不领情,甚至反而表现出沮丧和敌意。我更觉得无助与歉疚,我知道学生不是针对我,他们是无力改变自己的语言状况,我又何尝不是。

校长知道后反而兴奋地说:“你看多大的机遇摆在你面前!如果说普通教育是田地,等待教师的耕耘,那么,特殊教育就是一篇荒地,需要我们合力去拓荒。你想想,单说聋生的语言问题,这片荒地得有多大,其中有多少前人从没发现过的资源等待我们开发!”

原来我看到的只是“问题”,问题背后竟然也有“资源”!这种想法深深触动了我。我开始在校长的引领下和老师们一起做起了聋生语言教学的科研课题,开始了以课题促成长艰辛而快乐的修煉。我们主动“跨界”,向第二语言研究学习,对聋生的“语病”进行语法偏误标注与分析,我们不再只想着把病句改过来,而是分析其类型,探究其病因。

一位缺乏专业能力的教师,眼里只有学生的错误,而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眼里,错误就是资源。之前无视学生问题中丰富的信息,只是一相情愿地认为教师费力地改过来,学生抄一遍就足够了。却没想到学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错误太多,并没有了解错误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这对学生是多大的伤害。以前看到学生的作文我们头疼烦躁,现在我们则觉得很正常,有时甚至会兴奋地说:“看,他们竟然这么表达,真有意思!他们原来是这么犯错的!”

面对问题,不再烦躁,不再逃避,不再痛苦。自然而然,与问题共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并享受成长的乐趣。就是科研的魅力吧。

作者简介:

王玉玲,北京市,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53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