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陈华��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要求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深度阅读的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相对于简单轻松或者以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而言,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面,让高中生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索实践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的流行,学生的阅读也日趋肤浅化、快速化,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

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深度阅读的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内涵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相对于简单轻松或者以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而言,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面,让高中生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加强语文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高中生的思维全面发展,给高中生建构学生的立体化和平面化的阅读思维空间。

二、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浅阅读所提供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可能不是营养而是反式脂肪酸。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求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 高中语文深度閱读的实施策略

(一) 专题研究文本内容,分体系指导阅读

专题研究文本内容,能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例如在上必修一的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我让学生课前先读读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的《回答》,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然后以《相信未来》和《致橡树》为例重点分析了“蜘蛛网”“紫葡萄”“木棉”“橡树”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两首诗歌的主旨,让学生对朦胧诗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定的时代背景、自我意识的唤醒、丰富的意象的运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这样学过之后,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读过背过这首诗歌。更重要的是也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滋养:相信苦难终将过去,绝不向黑暗低头,相信未来的美好;女孩子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去获得真正的长久的爱情。类似这样的专题、体系阅读开展得多了,学生自然会对同一作家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由作品而作家,而社会历史人文,而创作风格的深度阅读的过程。

(二) 深入文本,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1. 咬文嚼字。对文本的理解有时候需要我们对作品去慢读、去细读。通过慢读细读、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方能领悟到作品的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例如《老王》一文当中结尾处的“愧怍”一词,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弄清楚了愧怍的原因,也就深入理解了杨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再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作者叙述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遇害经过时,作者的遣词颇值得玩味。“从背部入”说明学生不是在正面冲突中被杀害的,而是被蓄意杀害的;“其一是手枪”又说明了是有军官指挥着进行杀害青年学生;“攒射”是排枪射击的佐证。研读这些词语,学生会更准确地理解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这些词语暗示“三·一八”惨案是段执政府设下的“罗网”,这就深入揭露段政府的下劣与凶残,让事实真相更加地明晰。

2. 让学生质疑。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可见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被动获得的知识来得有用、牢靠。让学生通过熟读、深思,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发现阅读过程当中的疑点和难点,然后再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自己去解决前面的疑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研读,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3. 比较阅读。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不同作家同题材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作家作品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杜甫的《客至》、《登高》,反映了作者在不同的生活时期的生活状态。前首是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后首则状登高所见之景,抒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但是三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迥然不同的。《念奴娇》借古抒怀,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卜算子》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定风波》则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三) 课外延伸衔接

1. 拓展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青少年除了教科书外什么也不读,那么,他最终会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词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我组织学生看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还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完善的过程。再比如说教完《我与地坛》,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该本书,还有《病隙碎笔》等。

2. 角色扮演。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还可以进行精彩地表演,如《烛之武退秦师》《雷雨》《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角色,走进文本。

3. 续写故事。如《边城》的结尾,作者采用留白艺术,耐人寻味,令人遐想。学生可以通过续写,进行再创作。

4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如《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辛德勒名单》。

5. 写读后感品评作品。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和文本深入对话,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浦培根.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江苏教育,2015,(22).

作者简介:

陈华,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89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