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逆向阅读

逆向阅读

摘要:逆向阅读改变了先学习理论后实践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先展开广泛阅读,而后进行总结,能令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之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逆向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先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产生认知;再让学生尝试结合生活体验自主分析文本,引发其共鸣;最后再用问题引导学生有弹性地理解文本。

关键词:逆向阅读;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传统阅读教学总是和大量问题思考结合在一起,学生往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使得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造成文本被肢解,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无法体会到阅读之美。针对这个问题,学者徐志宏提出可以让学生尝试采用逆向阅读的方法,先进行广泛阅读,并结合生活经验和作者形成共鸣,最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地采用这种阅读方法,这样更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 广泛涉猎,形成认知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完成课后的习题。因此在逆向阅读中,教师不必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让其先进行广泛思考,尝试在阅读中对文本产生整体性的认知。此时学生可能会自主发现问题,若能解决这些自主发现的问题,学习效率自然会更高。

在学习《雨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诵读大量现代诗,并尝试总结现代诗的特点,对现代诗形成一定的整体认知。学生在诵读中首先发现的是诗歌的格律问题,现代诗的格律更加自由,但是并非不讲韵律,同样追求诗歌的音韵美。其次,学生还发现不少诗歌都给人朦胧感,诗歌并不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用委婉的方式加以表达。在诗歌中运用了不少的意象,诗歌朦胧的意境便是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来的。学生在形成了此认知后,便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诗歌的意象上,很快发现有些意象是不少诗人都常用的,而且通过诗歌的意象能让人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如《雨巷》中“雨”这个意象就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而且常常都与淡淡的哀伤情感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在广泛阅读时产生的整体感受,而并非将一首诗歌拆分开来得到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学生阅读其他诗歌。

不少学生在阅读时愁眉苦脸,因为阅读负担过重,不能回答课后习题,若采用逆向阅读的方法,就能让学生摆脱这些困扰,更纯粹地投入到阅读审美之中。若在此基础上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会更轻松。

二、 激发体验,引发共鸣

不少教师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但是很多问题都是低效的问题,对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并无帮助。要提高阅读效率,最重要的不是回答了多少与文本有关的问题,而是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逆向阅读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产生疑问,只是进门而已,为何作者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呢?此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自己在拜访别人家时,若遇到了第一次见面的人,自己会通过什么方法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并决定是否要和其繼续交往下去呢?联系生活经验后让学生意识到,林黛玉初到贾府,人生地不熟,她需要察言观色,并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在贾府生存下去。同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能看到贾府中很多人的形象,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让人明白其性格怎样。这样,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者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的行事风格了。学生展开了广泛阅读,读了《林黛玉进贾府》后的部分篇章。学生发现,作者描写《林黛玉进贾府》这段内容并非多此一举,而是能让人对贾府的人际关系有初步了解,能对接下来的阅读带来很多帮助。由此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意图。

激发体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促使学生回忆起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内容;又如可以在课堂上共同营造出相关氛围,让学生尝试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体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与之有关的文本,从文字资料中获得体验。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体验,促使其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 问题牵引,弹性理解

逆向阅读的最后一步就是用问题进行牵引,促使学生对文本弹性理解。要注意这里的提问和普通的提问不一样,不是针对文本中某一部分的割裂性问题,而是更照顾文本整体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更注重人文性和开放性,同时也考虑到了不同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严格地说,这其实不能说是问题,而是一种对学生的提示和牵引。

在学生阅读《祝福》时,对其产生了整体认知后,教师尝试用问题牵引,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就是:“尝试给文章改名字,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叫《祝福》?”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必须要整体思考文章内容。如有学生提出:“文章发生的时间是进行祝福仪式的日子,所以要叫《祝福》。”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文章很多内容都是插叙,和祝福仪式无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为何不将名字取名叫《祥林嫂》呢?”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叫别的名字都可以,但是不能叫《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被人们抛弃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就连文章的题目都没有提到她的名字,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人们的思考啊!”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可以予以总结,促使学生对《祝福》一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学者马赫穆托夫认为不能只进行注重知识教授的教学,而应该引入科学的实践方式。事实上,在逆向阅读中的问题牵引便好比是一种实践,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尝试实践探索问题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逆向阅读是一种顺乎教学改革的阅读方式。由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都到达了一定的层次,所以进行逆向阅读的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逆向阅读,先阅读,再感知,最后再思考问题,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志宏.高中语文逆向阅读教学法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2] 祝贺.高中语文逆向阅读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作者简介:

王敏,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中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45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