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从《论语》看君子培养

从《论语》看君子培养

摘 要: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关键词:君子;文化;论语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这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即“君子”的教育,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评价的准则,教育的直接目的虽然是取仕,但是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对君子的培养。

“仁”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第一位,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中曾记述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笔者认为孔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在评述“仁”之一字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君子培养过程中“仁”性的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孔子认为如果人民的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做到对父母孝顺,兄长顺从,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必须要先成为一名“仁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则更直接地阐述在教育中对“仁者”思想的渗透。在学习中,如果做到博学、笃志且切问、近思,那么对于“仁”的修炼便水到渠成。因此,君子的养成不仅在于修身养性,也在于文化的积淀。

孔子曾对“君子之道”进行过总述,在评述过程中,孔子也曾对照过自身进行评价。这段对话的原文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说“君子之道从三个方面体现,但是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会忧愁,聪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从孔子这段自评性的话中,我们可以洞悉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勇敢无畏。孔子虽然谦称君子之道自己都没有做到,但是孔子的君子地位却毋庸置疑,就像子贡对孔子这段话的回答“夫子自道也”——这段话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仁者”对于君子的培养过程中究竟占有多重的地位,我们可以从《论语·仁篇》中得到答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舍弃仁义的个人品德,君子又怎么能被称为君子呢?不过空有其名罢了。君子即使是锦衣玉食也并不违背仁义,因为当他们确定服务的对象,就必然会为之奔走。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被用来形容一些道貌岸然的人。笔者认为,这类人之所以被称为“伪君子”,就是因为,他们虽然也具备其他成为君子的条件,但是在个人品行方面,他们没有“仁者”思想。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也同样可以作为佐证。因此,对于一名君子而言,“仁者思想”视为根本。

在君子培养中,“义”“礼”“信”其实都属于个人品行的修养范畴。《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都是对君子个人品行的具体要求。

虽然君子的培养重视个人品行的修炼,但是文化修养也不容忽视。举例来说,古代君子有四雅生活,即:斗香、品茗、插花、掛画。这些雅致而有情趣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焚香考验嗅觉,培养嗅觉之美,品茶重在品,旨在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种感官的训练旨在培养文人雅士风雅的生活情趣,培养一种饱含韵味的生活美学。就拿挂画来说,“挂画”最早挂于茶会座位旁,内容是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当时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这种鉴赏或雅集活动,需要个人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当代教育,我们一直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重视学生在思想道德、能力水平、身体和心理健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虽然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时代性,但是,我们把君子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比较,其实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性。“仁义礼智信”这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被提炼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这些内容无不渗透在我们的教材以及课堂教育中。就拿语文教学来说,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气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句话放在现在也同样不过时。大量的文字阅读,能够引发人对自身、对外界、对人生的新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则是在不断改变、不断提高自我修养。鲁迅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文学的阅读,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种族,可以让不同的思想在脑海中交流、碰撞,丰富一个人的学识、眼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在语文气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虽然是一个时代意志与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是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依然需要保留,就比如君子文化。我们在各种学科中虽然渗透了君子行为的培养,但是学生对于将来自己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没有真正的意识,我们应该让君子的形象与名词出现在孩子个人的意识形态里。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满足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但是君子的培养应该同样受到重视。然而,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君子教育,还是现代的素质教育,两者的成果最终都将内化为个人自身的修养。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杨晓,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59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