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工作当中,并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导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简要就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

一、 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讲解式教学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教师产生较大的依赖性,这对于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且不利的。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途径,转变了教师的课堂地位,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开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重新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探索式学习与创新式学习。

二、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 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更加复杂抽象,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由于课程教学的枯燥而丧失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效果较低。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的创建,将原本较为枯燥的课程知识转化成与生活相关、贴近小学生年龄的内容。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跟随教师所创建的情境逐步地进行知识理论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个人的知识应用能力。

2. 合理快速地进行课程重难点划分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长期处于具象思维状态当中,难以就课程中的抽象知识与理论进行理解,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以及表象基础之上的。所以,学生在就数学课程进行学习时,难免面对较多的课程“重难点”知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实现学习成绩的显著提升。而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借助多媒体技术,高效整合教学资源,按照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就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划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切实实现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例如,针对相遇、相向以及同向几个相似的数学理论而言,教师就可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3. 切实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并不仅仅是将信息技术用作实现教学工作开展的工具,以其所具备的功能辅助教学工作开展。其之所以能为教学效率的提升作出巨大的贡献,还在于信息技术本身和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特征等都进行了深度融合,从而创建出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当中,学生既能成为教学开展的主体,同时又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知识,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比传统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将在极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结构的调整,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督促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与吸收,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三、 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

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信息量的扩充

针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而言,其需要大量的信息内容实现教学支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应用。但是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数学课堂时间较短,教师若仅依靠板书来呈现知识信息,则可能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现教学信息扩充与多类型呈现,使其作为重要的显示工具。以此就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以及教学信息量需求进行合理地处理与呈现,节约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性知识探究。

例如,教师在就小学数学的“比例尺”内容进行教学时,应用作业完成是保证学生理解該部分知识的关键。教师可首先向小组学生发放不同的地区地图,要求其根据地图回答以下问题。即:地区地图比例尺为多少?确定地图中的两个不同城市,并根据地图的比例尺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间隔距离大约为多少。假设需驾车从所选择的两个城市中的其中一个城市送货到另一个城市,且汽车的平均运行速度为80千米每小时,自主计算该汽车完成送货大约所需要的时间。教师将课堂中1/4的时间交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与计算上述问题,让学生自主性地进行知识探索与分析,得出答案,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但是在这之后教师对相关例题的评讲就成了问题,尤其是无法在黑板上进行地图的绘制,造成讲题效率的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即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分别就各小组的练习作业进行展示,就小组作业完成情况与准确性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小组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并进行改正。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演示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课程重难点是限制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就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演示,突破课程重难点的限制,这也是决定数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大都会在课程重难点教学方案制定方面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但即便如此,学生依旧难以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甚至出现厌学的状态。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变成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分析知识、理解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攻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相遇”是小学数学中理解较为困难的抽象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就该问题中的时间、路程以及速度等关键知识进行理解与辩证分析。教师在就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来实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制作动态课件,并以人物行走方向来阐述相遇的概念,让学生在动画观看的过程中观察人物的运动变化,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重点呈现以下情景。“现有A、B两人分别处于甲、乙两点,两人同时由甲、乙两点出发相向而行,两者相遇的点记为丙点,并在动画中运用红色与蓝色分别表示A、B两人所走的路线。”在这一段动画演示之后,教师再总结出两人这一共同运动到丙点的过程就是“相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抽象观念。endprint

另外,在引导学生了解“相遇”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点就该问题中所涉及的时间、路程以及速度等进行分析,同样可建立在多媒体动画课件之上。即教师再次放映“相遇”动画,但是在这过程中放慢动画过程,将关注点放在A、B两人在相遇之前分别所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上。让学生在动画观看过程中思考,当时间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时,两个人之间所间隔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着重要求学生理解“同时”这一概念。之后再以此为基础,提出“路程等于速度与相遇所花时间的乘积”这一概念,实现相遇问题结构特点的揭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

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交流功能。这不仅仅是指人机对话的实现,同时还是指处于不同空间、时间的人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交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知识面扩宽的平台。当前校园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就是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表现,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内通过教师教学获得知识,同时也可在学习网站、学习论坛中查询资料,实现课程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把网络作为基础交流平台,利用交流软件、学习反馈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

例如,数学教师在就课程“图形的旋转”一课进行教学时,便可在正式课程开展之前,制定相应的课程导学题目或者问题,并将其发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问题进行课程预习。同时将导学题目的答案通过网络提交,或在谈论页面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可针对这部分学习内容设定以下问题。即“给出动态的三角形旋转动画,要求学生根据该旋转动画思考:①该图形的旋转所围绕的中心为?②旋转方向为?③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存在什么差异或共同点?④画出该三角形在旋转90度的情况下将成为的图形。”

教师在发布导学题之后,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论坛上就以上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答案进行交流。并在这过程中学会发表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勇敢地就个人观点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就他人自学成果与观点进行倾听,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导学题完成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在解决导学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在正式授课时就学生的导课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

4.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内容探究

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探究工具,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即,针对课程中涉及的较为复杂的数学数据、数学图形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知识的处理,从而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学生在利用该技术进行图形、数学分析时能将原本教学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直观化知识,进而从枯燥的理论着手,深入到相关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形成的过程当中,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就课程“圆的面积计算”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课本中对于圆的面积计算思考过程的表述为:将某一圆形分为若干个等分,当所划分的扇形越小,则这些扇形拼接的图形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形。这样的探究过程仅仅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构建是难以实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入认识的。而教师若仅仅用自制的教学用具来模拟这一拼接实验,则所分成的扇形是有限的且较大的,学生将无法直观地体会到拼接图形与长方形无限接近的这一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中所提供的“几何画板”这一重要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将圆形进行无限地等分与拼接,从而直观地从图形变化现象中了解这一概念。之后,教师再利用之前学过的长方形计算公式来推导圆形计算公式。利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5.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庞大的数学信息资源库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能应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不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造成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放大的数学信息资源库,而其所具備的主要特征在于内部所储存的信息资源相对开放,所构建的传播媒介具有多向性,且数据信息的传输不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在互联网中进行相关知识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方便实际教学中的信息调出,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查询与学习。

例如,学生在就数学课程“轴对称图形”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创建教学信息资源库,并在互联网中广泛收集与轴对称图形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而这除了理论知识与探究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之外,教师还可将常见的轴对称建筑、花纹、车辆等图片进行导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将相关资源导入到电子黑板当中进行播放,同时还可带领学生在计算机机房中自主地进入到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当中,根据兴趣自主进行多类型教学资源的查询。学生在观看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对称动画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在这里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学生还能自主地进行动画操作,即利用动画的形式将原本平面的实物模型与图像进行转化。学生可通过按动“对折键”、“打开键”自由地进行动态操作,进而感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达到加深知识印象的目的。

四、 结束语

为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课程重难点,提升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信息显示工具、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以及探索式交流工具,积极开展数学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明,吴方敏.例谈未来教室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125+34.

[2]欧小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研),2016,(01):64.

[3]李晓平,张斌.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8):141-142.

[4]张海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学,2012.

[5]代振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139-140.

作者简介:兰卓贤,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实验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12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