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探究日本校园暴力及其原因

探究日本校园暴力及其原因

杨璐洁+王婷

摘 要:近年来,日本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听到一些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新闻,就连日本皇室公主爱子、悠仁亲王也遭受过欺凌。本文从校园暴力的现象入手,分析其主要表现类型,探究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日本采取的措施来督促我国校园暴力的防范工作。

关键词:日本校园暴力;原因;措施

日本文部省对校园暴力(いじめ)有这样的定义:儿童、学生在学校受到与自己有一定关系(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心理上、物理上的攻击,造成心理、身体上痛苦的行为。其中包括:学生间的暴力行为、师生间的暴力行为,以及校外势力对在校师生的暴力行为,对学校措施、设备的损坏等行为。

(学校内で行われる暴力行為のことである。校内暴力には、学校における児童·生徒間の暴力事件や、教員に対する児童·生徒による暴力行為、学校内の器物損壊、その他の問題も含まれる。)

一、 日本校园暴力的现状

日本校园暴力的问题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1983年,日本初中、高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高达4315件。在此之后,校园暴力事件开始减少,到1987年,全国每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基本稳定在3000件。可是,1988年开始校园暴力又呈现出死灰复燃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4年初中校园暴力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2000年,全国国立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高达34595件,达到历史之最。2006年,日本校园暴力事件首次突破4万件,其中初中校园暴力事件最多,高达27540件。2011年,达到7万多件。此后,校园暴力事件还在以可怕的形势不断增长。

二、 日本校园暴力的类型及特点

(一) 日本校园暴力的主要类型

在这些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1、学生之间的暴力;2、师生之间的暴力;3、在校内发生的与自己有人际关系的人(无论是本校还是外校)之间的暴力;4、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暴力。在这四种暴力行为中,发生最多的还是学生之间的暴力。

校园暴力的主要方式或者最多发的情形便是躯体暴力,施暴人运用肢体或者借助外部力量在某一局限的地方对受害人进行一定时长和身体伤害程度的暴行便是躯体暴力,主要包括拳打脚踢、棍棒相加等暴力形式。由于學生身体发育尚不健全,躯体暴力容易造成学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

语言暴力与躯体暴力的实际形式有所区别,主要是通过施暴者轻蔑、谩骂口吻的语言对受暴力者进行人身攻击,间接对受暴力者造成心理伤害,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缺陷,如自卑、恐惧、精神紧张、恍惚等。

心理暴力指的是不断重复地采用语言或者其他诡计,致使对方生活品质降低,使对方精神或心理状况发生不良改变,这其中包括不间断地使用手机短信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对方造成困扰,同时言语中包含侮辱或者讥讽性语言,给对方的心理造成一定的紧张情绪和难以排遣的压力。

(二) 日本校园暴力的主要特点

校园暴力多以组织形式发生,校园暴力“集团化”。校园中的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更易于显示他们的存在感。在日本,校园暴力更多地发生在“不熟悉的群体内部”,或者更多地发生在两个或数个不熟悉的群体之间——尤其是存在障碍或整合障碍的群体之间。因此,“我群”与“他群”之间的冲突、或者群体与离群索居的人之间的暴力,显得尤为典型。在日本,学校里是不会设置像中国班级一样的“班委”,“三好学生”,当班级里一个学生尤为突出的时候,他就会受到班级其他同学群体的欺凌,语言上的侮辱甚至是肢体冲突。

校园暴力形式多样化。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校园暴力从刚开始简单的语言暴力、肢体暴力转变成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以及隐蔽性强的“网络暴力”。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在学校网站发表一些不实的消息来诋毁被欺凌的学生,或者用手机匿名发消息来恐吓威胁被害学生,导致这些被害学生的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一些学生甚至得了抑郁症,被迫退学,更有甚者因不堪这些欺凌选择用自杀来解脱自己。

三、 日本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个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自己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所以,频频发生的日本校园暴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家庭原因——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爱的天平”失衡

近年来,日本“少子化”问题愈加严重。孩子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竭尽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父母忙于工作,特别是日本家庭里的父亲,早出晚归,单身赴任,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孩子在家就闷在自己的房间,玩游戏、看电视、用手机跟网友聊天,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孤独、郁闷的情绪无法向自己的家人发泄的时候,学生只能转向校园里与自己性格不同、弱小的同学,通过暴力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随着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家庭问题越发严重。家庭暴力增多、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离婚率不断上升等问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家庭该有的温暖,反而看到来自家庭的暴力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也变得暴戾。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培养、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错误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二) 学校原因——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压力、僵化的师生关系

同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学历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来源由学历高低,毕业学校好差决定。这导致孩子从初等教育开始,每天就承受巨大的考试压力。学校为了录取率,片面注重学生的考试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严格的学生教育制度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刻板。在日本,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上各种补习班,每天上完学校的课之后,又急匆匆地赶往私塾补习,很晚才能回家。这样高压无趣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少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暴力行为发泄内心的不满,抗议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如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所说:“一些学生为了发泄或者规避考试所带来的烦恼而可能对弱者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在日本的教育制度中,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有些老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冷漠,缺乏感情,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对老师有了反抗心理,从而引发师生间的校园暴力。endprint

(三) 社会原因——经济高速发展,追求物质生活导致学生内心自我膨胀

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任务,以经济优先的价值取向,使得日本国民片面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70年代以后的孩子一开始就过着富裕的生活,形成了享乐主义,缺少了奋斗的意志,逐渐变得消沉,内心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容易暴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常常就是暴力相向,事后再问起他们暴力的原因,他们也无法明确回答出原因。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并没有给新一代的青少年们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反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空虚,失去前进的目标,情感干涸。特别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90年代以后的校园暴力事件激增。

另外,电子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孩子们拥有手机、电脑、电视,没有严加管控的互联网,导致暴力文化像暴力游戏、暴力漫画等通过电子产品广泛传播到孩子群体中。青少年自我辨别的能力还不高,对于不良的暴力文化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开始崇拜暴力,模仿暴力行为,自认为这是一种很酷的行为。于是,校园暴力常常会有网络产品中暴力文化的“影子”,孩子就是推广暴力文化的“牺牲品”。

(四) 心理原因——现代社会人格的扭曲与分裂

校园暴力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一大威胁,并且处于发展的态势之中,究其原因,虽然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都可能诱发校园暴力,但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当事人的心理因素。诱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心理原因包括“反社会心理”、“自尊型人格”、“心理不成熟”等,具体分析如下:

1. 反社会心理

严格意义上来讲,反社会心理是一种敌视或者仇视的心理,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学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极端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暴躁易怒、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记仇并且报复心理较重。具有此种心理的人对其他人没有足够的信任,对一般人或者某个人表现出极端的不信任或者愤恨。同时,反社会心理也具有一定的被迫害心理掺杂期中,常常怀疑别人在暗中对自己进行诽谤或者迫害,将一些善意之举曲解为对个人的威胁,由于害怕被他人利用或者伤害,往往与身边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被冒犯时容易发怒并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或者打击报复行为,此类型心理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因素较多,因而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发展成为反社会变态型人格或者心理病态等。由于反社会心理的特殊性,在中学生校园暴力心理因素之中占据主要地位。

反社会心理在中学生校园暴力中并不少见,拥有此类型心理状态的人多半存在某种心理机能的缺失,表现为嫉妒比自己学习好、家庭条件好、身体条件或者人际交往能力较好的多种心理缺失状态,或者仇视对自己进行管教或者与自己行为方式相悖的人和事,类似的愤怒情绪堆积会造成此类学生情绪以及性格的转变。嫉妒是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素,在反社會心理中,“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也同样占据了校园暴力事件极大的比例,比如因为小矛盾或者不当言辞而遭致自视甚高的同学暴力欺凌之类的校园暴力逐渐上升到主流,这都反映了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做事缺乏考虑与对后果的估量,一味地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或者保持所谓的地位,校园内的“孩子王”便是这类心理在现实中的真实写照。

2. 心里幼稚症

心理幼稚表现为无知或玩耍的心态,有这种心理状态所引发的校园暴力行为缺乏一定的动机与计划性,常常以当事人一时兴起或者出于玩耍的心态对被害人进行欺凌,并通过欺凌他人得到一定程度的征服感与满足感,类似的中学生具有外表正常、智商正常、无精神病理特征。但是在实际认知和心理发育方面多不成熟,想法幼稚单纯,不认为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暴力行为,反而认为是一种玩耍或者玩笑的形式,他们的性格相对开放且顽劣,对外界事物敢于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因而在调皮的外表下忽略了行为的界限,这类校园暴力主要针对中学校园的弱势群体,男女生都有涉及,其中男生以肢体暴力或者胁迫为主要手段进行暴力行为,而女生主要以谩骂或者侮辱性语言为主,对被欺凌人展开心理暴力,但是随着对两种同属于幼稚心理的研究发现,女生在使用肢体暴力的比例上呈现上升趋势。

四、 结语

如何减少校园暴力?日本文部省已经下达政策,竭力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但部分学者认为减轻学业负担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真正需要的是家庭、学校与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家庭要做到言传身教,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也要跟学校老师沟通,对孩子在校园的表现多加了解。学校老师不能将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目前,我国校园暴力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对“重养轻教”的家庭环境,“重智轻德”的学校氛围以及宣扬暴力的社会风气要积极改正。校园暴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师艳荣.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2](日)文部科学省.加害児童生徒に対する警察等の措置状况[M].

[3](日)内阁府.青少年白書——青少年の現状と施策[M].

[4]许明玲.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7.

作者简介:

杨璐洁,王婷,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42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