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的依赖于教材,从而使教师成为教材的附庸,这种教学模式无论给教师,还是给学生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真正地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教材;传统教学;新的教材观;个性;用教材;开放式教学

教材作为课改的一部分,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那么新世纪的教师到底该树立什么样的教材观?教师教学到底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传统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教师应服从教材的权威,不能随便作出更改,更不应该有所质疑。当然,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即教师如何确切地将教材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诚然,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依托。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这种教材观太过偏激,是一种封闭的教材观。在这种教材观的支配下,教师教学就变成了千篇一律,即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顺序和进度教学,教师也用不着深研教材,因为有国家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于是就出现了教师上课靠《参考》,布置作业靠《同步练习》,考试靠《标准化试题集》。本应该是充满活力,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教学就如同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沉闷、枯燥、索然无味。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得单调、乏味。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传统的教材观必须摒弃,因为它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其一,势必走向教师权威,教材权威,从而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其二,扼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养成教师教学的“惰性”。既然一切教学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规定的进行,教师也就没有必要、没有空间去创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惰性就慢慢滋长,以致发展到离开了教材就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了。其三,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留白化”。所谓“留白化”就是指专家在编制教材时留下一定的空间供教师和学生去自主的创新。教材的使用最终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才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教师才具有对教材使用的最大的发言权。根据这一实际,新课改中加强了教材的留白化,赋予了教师对教材更多的选择权和支配权,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适当的“筛选”“添加”“重组”甚至于“改编”。这些都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一个开发者和研究者。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新的教材观。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即教学内容,它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分,教材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它揭开了教材神秘主义的面纱,否定了教材的权威性,是一种适应创新教育的教材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材观。教材只不过是一种可用的工具,是一种教学的材料。既然是工具、材料,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加工、选择、取舍、创新。正是在这种加工、选择、取舍、创新的过程中,教和学才得以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交互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者才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才会时时迸发。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这一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只要教好了教材,学生只要学好了教材,就算完成了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则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因此,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教师要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开发者”。而這一转变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以下的权利:第一,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尽管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了单元的课程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全部采用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有些地区来说,依然存在不适宜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方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教材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新课改在教材上给了教师很大的自主权,但权利的发挥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师抱着教材不放,是什么阻碍了教师教材观的转变呢?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她的博大精深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甚至对全世界的文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我们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阻抗作用渐渐显露出来,。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直接或间接地阻碍教育的推进。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上了“奴化”的烙印,盲目服从,迷信权威。在这种文化的包围下,人们不敢有任何创新。创新的意识就慢慢钝化,转而求共性,求同一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当多的人将这八个字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之一。人们安于现状,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于是,教师不敢对权威教材质疑和创新。教材里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从不敢说“不”,也不想说“不”。其二,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科举,其遗风遗韵对中国古代学子的毒害不可谓不深。而当今作为封建科举的变种——应试教育,其遗毒犹存。应试教育从意识形态上看,强调的是一种不可变通的标准,而标准,正是创新的对立面;从学习内容上看,强调对知识死记硬背,这和传统科学中只能复述经典做法如出一辙;从操作手段上看,强调机械的、反复的训练而无视有灵性的、生动的创造;从目的上看,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其教育内容也以升学为导向,凡是升学需要的,就认真学,不需要的或不考的就不学。

总之,教师只有克服传统文化得负面影响,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才能树立起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作者简介:

纪春梅,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银川市灵武市第一中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49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