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巧设练习及创设活动提高习作能力

巧设练习及创设活动提高习作能力

摘 要:对习作教学中让孩子们爱上习作的方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巧设练笔,消除恐惧,夯实基础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创设活动,亲身经历,自我表达的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习作教学;练习;活动

习作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素养的高低。作为一个扎根农村教育19年的老师,对于农村孩子的语文整体水平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他们不缺少生活体验和经历,却缺少将这些生活体验和经历付诸文字的自信和方法。因此,我深知习作教学的重要,一直将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是如何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的呢?

一、 巧设练习,消除恐惧,夯实基础

所谓“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义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很多孩子对于这个方式、这个过程,是充满恐惧的。恐惧,意为惊慌害怕,惶惶不安。在习作课上,有这样普遍的现象:很多孩子一听到老师提“习作”两字脑袋就大了,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一声惊呼“啊”!而后便是像泄了气的皮球般无精打采地瘫在座位上。孩子对习作有这样的恐惧,内心这样的排斥,可想而知,老师再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导,他们也听不进去;再浅显的书面表达他们也不愿意去做,习作效果怎么会好?所以,教师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便是高效完成习作的首要任务。

我在教学中,实行每课一练,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训练任务中涉及的课文,其他课文也自备作文本,必有练笔。这套自备本和课堂作业无任何区别。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要求,无不感到意外和失望,听到我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不怕习作,甚至爱上习作时,更是一脸的不屑啊!只能算是苦于教师的威严,硬着头皮接下任务吧!好吧!我要让你们以最差的心情迎接最好的结果。就这样,每课一练、每课一得,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从起初的心不甘情不愿,到后来把每课的一个练笔当成是应该的事,能主动去做、自觉去写,慢慢地,他们便习惯去表达,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半学期后的一次提出写作要求之后,我说:“你们变了,知道吗?”他们摇摇头。“现在我提到写作,你们已经不会有不情愿的表情了,也不会有很失望的‘啊了。”孩子们都欣喜地用力点点头。我大呼:“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进步了的自己!”那次的掌声很持久、很响亮,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睛里,我知道,他们已经习惯去表达,已经不再对写作充满恐惧。

二、 创设活动,亲身经历,自我表达

《义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学中要以阅读教学为主,综合学习与口语交际为辅,奠定作文基础,有意识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时时、处处、事事中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习作教学要注重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基础性训练;注重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获取丰富的作文题材;注重与地域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充实作文内容;注重与现代科幻影视、信息相结合,发展习作想象力。让学生堆積情感与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且富于创新。

在习作教学“有趣的一次实验”时,上课伊始,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要表演一个魔术。首先请一位男同学到讲台前站稳,接着在其头顶放置一个空的一次性水杯,然后往水杯里倒水,我便跟着音乐模仿魔术师的架势表演了一番,最后快速将水杯拿起往台上的男同学头上倒。大家一齐惊呼,但是杯子里滴水未出,孩子们又是一阵喧哗,自然是无法理解:水到底哪儿去了?至此,魔术表演结束。但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结束,问题出来了“水哪儿去了?”“那么多水怎么会凭空消失了?”我便利用大屏幕,让他们了解凝固剂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接下来每组分发一份凝固剂,让他们自己做实验。在这节习作课上,我提供一个活动,让学生观察、实践、体验,习作的内容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写老师变魔术、也可写小组做实验,抑或者一起写,充分给予孩子们表达的自由,让他们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惑、手中所做。这样的创新活动,这样的亲身经历,何愁孩子们不愿意表达呢?

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综上所述,练习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活动是孩子们书面表达的活水,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孩子们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不要给学生过多地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真正爱上表达、爱上习作。

参考文献:

[1]陈云宇.基于儿童幸福发展的语文教学观[J].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3).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杨建华,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涟水县唐集学校小学部。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88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