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基于经验促进问题解决

基于经验促进问题解决

摘要:文章阐述如何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活动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实现解决数学问题,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关键词:经验;思维训练;问题解决

教师要关注学生积累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利用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衔接点,采取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活动策略,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探究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数学表象,分析数量关系,提炼数学问题,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过程中,解决遇到的數学问题,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 激活已有经验,树立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低年段至中年段的学习过程,开拓数学思维时空,训练思维独特性与深刻性,强化数学学习素养,完善数学知识的建构,有效地不断积累生活和知识经验,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研究学生的学情特点,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学策略,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发地深入参与到数学学习探究活动中,观察与分析数学现象,从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并能根据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寻找相应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掌握了数学新知,进一步发展学习数学的各项能力。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例1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白板屏幕出示例1,学生审题后,初步了解“因数”的含义,理解了“18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这句话的实质,懂得了这两个数就是18的因数。教师引导学生带着“18里到底有多少个因数?”“哪两个整数相乘后所得的积是18?”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部分学生从乘法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列举出:1×18=18;2×9=18;3×6=18;2×3×3=18;3×2×3=18等,并运用集合图筛选出18的因数:1、18、2、9、3、6。另一部分学生从除法方面进行思考探究:18÷1=18;18÷18=1;18÷9=2;18÷2=9;18÷6=3;18÷3=6等,同样也是采用集合图找出18的因数:18、9、6、3、2、1。教师把运用乘法和除法探究18因数的算式列举在屏幕上,同时也把18的因数标记下来。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算式和18的因数,有学生质疑:“这是18的全部因数吗?还有没有?”“怎样才能把18的因数全部找全?”“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的认知困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发现,只要有序地写出两个数的乘法,它的积是18的所有算式,就不会漏掉18里的因数,就可以把因数找全;同时,运用集合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掌握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并非是无限的。

二、 丰富经验积累,促进问题解决

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是在丰富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要立足于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观察、探究、操作与总结概括的过程,最终提炼数学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也能借助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已掌握的数学学习技能,面对新发现的数学问题,通过分析与合作交流,寻找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并能个性化地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反之,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也将促进学生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例3时,这是一道需要学生掌握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知识点。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运用多媒体白板屏幕出示例1内容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情境图,提出各种认知困惑:“图上标注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从哪条到学校的路途最近?”“为什么从中间这条路到学校最近?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认知困惑认真思考,反复探究与交流,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各种观点,教师巡视点拨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创设实践操作情境,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提供三组不同长度的纸条:①6厘米、7厘米、9厘米;②4厘米、5厘米、9厘米;③3厘米、6厘米、10厘米。要求学习小组的学生动手摆一摆三角形,看看哪组纸条可以摆成三角形?哪组纸条摆不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第②③组纸条摆不成三角形,而第①组纸条顺利地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进行互动探究、交流,发现“任何两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这样才能摆成三角形。”最后,通过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了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道理。

三、 应用活动经验,拓展思维训练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涵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学习技能,以及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参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品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成功情绪。教师要根据教材内涵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延伸教材内容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和已学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活动策略,有效而完满地解决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时空,丰富和锤炼学生的活动经验,也验证了学生新的数学思路,巩固学生掌握的数学新知。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例1时,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运用多媒体白板屏幕出示,屏幕动态逐一呈现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和它们的单价,学生观察这四种风筝和价格,掌握了基本的数学信息,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回顾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有的学生列出:4元×3=12元,5角×3=15角=1.5元,12元-1.5元=10.5元;有的学生列出:3.5+3.5+3.5=10.5(元);还有的学生列出: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1.5元,9元+1.5元=10.5元。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个性化地解决问题,教师把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列举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分析和说理,再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3.5元=35角,35角×3=105角=10.5元。

作者简介:曾小莲,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33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