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创设有效物理情景的策略

创设有效物理情景的策略

摘要:物理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问题,创设行之有效的物理问题情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否则不恰当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本文从创设质疑式、悬念式、矛盾式、递进式和开放式问题几方面例谈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物理问题情景;策略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问题,创设有效的物理问题情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问题情境指的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怎样达到该目的的心理困境。它的基本功能是:首先是通过特定的物理问题情境,使物理问题与学生已有的对日常生活现象认知中的经验发生联系,刺激大脑中存在的知识去认知和理解新的物理規律,赋予新的物理规律以个体意义,对物理规律产生深层次认知;其次是通过特定的物理情境,刺激大脑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获得基于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活动。如何提高物理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应该是物理教师认真思考的策略问题。

一、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物理现象产生疑问是发现物理问题的信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成为创新思维的起点。对物理问题产生疑问,学生就会脱离大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受既有的方法和答案的束缚,通过对物理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独立思考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发现新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上《动量和动量定理》之前,提个问题:鸡蛋掉在石头上容易碎,掉在棉花上不容易碎,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着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这样可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及求知欲望。

二、 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在物理教学中,它是由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既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保持这种注意力,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放不下,在提出问题与解答物理问题之间,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思路,活跃思维。

例如:在学习库仑定律公式F=kq1q2r2时,教师及时地给出具有悬念的习题:现在有两个带电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带电量分别为q1和q2,讨论两个带电体的距离接近零时,研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这时会有不少学生用库仑定律来确定:因为两个带电体的距离接近零,根据定律库仑力应该无限大。在学生得出这个错误结论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强调库仑定律的制约条件:①q1和q2都应该是点电荷,即它们的线度和两带电体距离相比可忽略;②电荷必须静止而不是运动。

悬念式问题很多,它们创设题材普遍取材于教材中学生对相关物理规律适用的条件不够明确,产生易疑、易漏、易错的现象。

三、 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学生会对同一物理问题从不同物理规律层面有不同的分析、体会和理解,并产生不同结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矛盾和联系,通过分析推理等过程获得对物理规律正确的认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磁通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小题:过水平圆环中心竖直放置一条形磁铁,当圆环的面积增大时,问磁通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呢?有的学生由Φ=B·S分析面积增大,磁通量增大;有的学生由磁感线的条数增多认为磁通量增大;还有的则由磁铁内外磁感线相互抵消一部分使实际的磁感线条数减少,磁通量减小。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的学习态度,诱发其学习动机,其思维积极性也就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以恰当的启发点拨,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敏捷。

四、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有较大难度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领会掌握,教师可以把较难的物理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由简入深易于直接回答的问题,把问题的难度降低,在学生逐一分析之后,通过总结归纳,达到对较大难度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时,教师做了小球沿弧形槽作平抛运动演示后,直接提出“平抛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会五花八门,完全脱离本节教学实际。如果教师提出具有层次的三个小问题:①小球在离开槽的瞬间有无速度?方向怎样?②小球离开槽后的运动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方向怎样?加速度是否恒定?③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这样三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学生对平抛运动就有深刻认识,问题在循序渐进中解决。

教学过程让学生对物理规律认知能够沿着教师对物理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拾级而上,使“起点低,落点高”的教学愿望得以实现。在设计一组递进式问题时,要能够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探究性。由需要思考的问题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使学生深入思考,不偏离需要弄清的物理问题;又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向过于单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物理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释疑明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一些不能轻易地用简单词或数字就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到某个具体方面。学生一般不能依靠所掌握的知识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通过思考结合问题自由发挥进行分析。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具有开放性。

例如:在上《曲线运动》的章复习时,提出“平抛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有哪些不同点?”的问题,学生就会从受力情况、加速度特征、速率变化、速度变化、研究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的开放性思考,可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本身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上《波的图像》一节时,提出“波的图像与振动图像有何区别?”学生就会从两个图像所在坐标系的横轴、纵轴的意义,两个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两图像上相邻两个最大值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两个图像的图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涉及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能从不同角度对问题作答,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学生的开放性思考,可加深对这两种图像的理解。

教师设计开放型问题,学生对开放型问题的回答,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僵化和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问题设计与解决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增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惟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育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雷洪.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文军.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罗乾恩,江苏省苏州市,震川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50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