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以讲述数学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的素养与能力。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问题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该模式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习惯,要求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的问题导学策略进行探究,旨在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066-04

一、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处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中,该教学模式存在教师全程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限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逐渐被淘汰。数学是一项基本技能,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度。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将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结合,设计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该模式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使学生运用、掌握课堂知识、数学解题思维、相关技能等,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目前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中仍存在诸多应用问题,文章依据教学经验,对问题导学教学展开分析,探讨教学策略。

二、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介绍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适用性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介绍

问题导学指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思考、探索、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导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课前需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问题化,设置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实际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课中将问题进行导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把握课堂节奏,适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及时检测,给予反馈,达成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价值观的自我确立及能力的自我培养等目标。教师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并与课后任务相联系,可提升课堂效率。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适用性

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处于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通常听教师讲解,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低,课后通过练习习题达到掌握、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学生机械化地记忆、运用数学知识,缺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无法有效运用课本知识灵活进行解决。为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学习中,突显其自主性,应将问题导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课前设计的开放性、多样性、趣味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纠正传统模式的弊端。

小学数学课程在以下方面应用问题导学模式均有积极作用。首先,问题导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能够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问题导学通过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其次,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模式具有多样化的实现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融入丰富的问题,能够改变数学课堂的枯燥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最后,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师生、学生互动。在问题导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产生互动,同时需关注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通过多方交流、协作去解决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三、 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导学的阻碍因素

问题导学理论上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数学教师对问题导学模式的不当使用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阻碍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认真分析问题导学在实施上的不足,依据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

问题导学以问题设计作为出发点,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師需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接受情况,不应采用难度过大的问题,避免学生无法理解问题而影响学习效果。在设计问题时还需契合教学内容,使问题不偏离课本相关知识重点、难点。此外,课堂上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注意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数学问题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还包括问题难度缺乏梯度及素材内容单一,难以达到由浅入深的效果,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数学教师需认识到上述问题,予以优化改进。

(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问题导学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增强对问题导学的理解,该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若教师认为通过增加课堂提问的次数即是对问题导学的实施,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那么教学活动的本质仍未脱离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无法有效发挥问题导学的正确作用。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其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以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问题导学方法单一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是问题导学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时方法单一,难以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问题导学策略,保持课堂的动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多种方法可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教师需要多样化构建导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与数学问题渠道的建设。

四、 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导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目前问题导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依据不足进行优化,确保问题导学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合理设计多样化问题导学

为保持课堂的新颖有趣,除设计常规问题吸引学生外,还需构建多样化的实现形式。第一,问题的导入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具有直观性,可对视频、图片等不同类型的素材进行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问题进行导入,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丰富、趣味的视频、图片驱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第二,问题的导入可借助构建的情境表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将问题融入情境,指导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使学生沉浸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比如,在《圆》一课中,为提升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该课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其展示车轮胎、钟表、太阳等与圆有关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图片的趣味性,调动学习兴趣,教师从旁提问学生浏览图片后的感受,使学生说出图片中图形的名称。教师提问关于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思索、翻阅教材找出答案。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给予肯定。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圆形物体,通过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若学生存在错误的认知,教师需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通过相关图片素材引导下的问题导学,使教师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可激发其学习圆形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探索深层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再如,在《混合运算》一课中,设计小华、小明、小红在便利店买零食的情境,小明选购3盒糖果(每盒3元)、3袋薯片(每袋4元)及2袋苏打饼干(每袋5元),于收银台出示50元人民币,收银员找钱29元。此时随行的小华开口指出收银员找错钱数,同在排队的小红表示收银员没有找错钱数。教师从旁提问学生支持小华还是小红,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上述情境涉及乘法及加法的混合运算,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小红、小华、小明的角色,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运算数字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混合运算问题,有助于探讨乘法与加法间的运算联系,提升教学效果。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为寓教于乐,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考虑设问的趣味性,可通过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启发学生。

比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将学生爱玩的积木与教材所要求辨认的物体进行结合,在课堂展示,摆成各种各样造型的积木的组合体,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物体由哪些积木组成,或者布置小组任务,教师给出某个角度的视图,让小组成员合作,依据观察结果和组间讨论摆出物体。应用积木作为问题导学的工具,可利用其娱乐性的特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木也可立体化呈现教材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平面化的插图,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

再比如,还是《观察物体》一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三个视图。这三个视图是一个物体的三个角度的投影,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积木还原物体形状。小学生喜欢玩积木,教师围绕积木提出的问题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之积木具有益智游戏性质,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升其课堂融入度。小学生具有行动力强、好奇心重、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其主动去探索重实践性、偏难性的问题,通过兴趣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将小学数学课堂与问题导学进行结合时,为使问题的引入贴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日常生活,教师需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或者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再融入课外资源,满足学生的快乐需求和课程学习要求,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在问题提出时就已产生。问题的提出至解决之间的过程,意味着学生的认知从未知走向已知。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教师需利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意识,通过不断地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保持课堂的积极、活跃的氛围。

以《三角形》课程内容为例,为提升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系统化认识,教师可将教材知识进行细化,在课堂上持续提出问题。教师可提问学生生活化的设问,如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物体?依据学生的反应,教师进而提出实质性的设问,如三角形有几个角和几条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应,提出类型化的设问,如特殊的三角形有哪些?三角形有怎样的分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不理想、学习效率低,多与其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意识未形成有关。学生缺乏系统化的归纳能力,其面对复杂的数学概念、公式、知识时往往难以吸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将课堂知识的相关要点进行联系,及时为学生整理知识,让其带着问题去摸索线索,使学生逐步进入数学知识的圈层,由点及面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一些教师将问题导学理解成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往往忽略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不应仅仅由教师、课本提出,还应纳入学生的接受度,这样才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初始问题的提出应浅显易懂,步步深入,针对课本的章、节内容进行不断地设问,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还可鼓励学生在善于发问的环境下提出自己的问题,使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

(四)依据教学实际设计合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应避免教学一直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情况,根据小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探究数学原理、概念。教师可通过将新颖有趣的生活化的素材与问题进行结合,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问题。

比如,在《折线统计图》一课中,折线图的认识、发展走向是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選择统计对象,统计对象可为水果、班级同学等。教师让学生整理统计数据,将整理的数据描绘成折线统计图。教师提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适用条件、局限性等,让学生根据问题对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其认知,了解折线图展现的事物发展规律。

再比如,在《图形的运动》一课中,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图形是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教师可结合具有动态性的游戏画面及富有对称性的游戏角色设计问题。教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电子游戏后,选取符合条件的素材,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素材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移动及轴对称图形的要素。教师还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生活中趣味现象等进行问题设计,以保持数学问题的新颖性、趣味性。

(五)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问题导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与反馈,避免因要完成教学任务生硬地照搬教学流程。教师的展示、演算、总结、归纳等步骤若无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难以完成知识传达与理念传输的。因此,教师需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由理论到实践、由易到难的问题。另外,需注意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问题设计的前提。

比如,在《倍数和因数》一课中,教师可提问倍数的概念,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否有关系或区别,数字18所含的因数,数字20与2间所含的倍数,数字28、24、18、15、12、6、3所含的倍数关系与因数关系等。通过由简及难、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提出一系列设问前,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问题及相关概念,使学生对问题要求有基本的了解。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容与问题结合开展学习。为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本知识与解决问题,教师还需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个体差异,对理解存在困难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指导,从旁点拨、启发,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升其学习效率。

(六)注重问题导学模式实施下的课堂互动

为使学生充分投入于问题导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交流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有助于良好课堂学习场景的营造,提高学生探讨、思考知识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该模式下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间合作探究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及合作能力。教师的从旁引导保证问题教学的顺利进行,结合学生的反馈,有助于后期教学的调整,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质量。

比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随机分组,使每位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作用。教师将准备好的物体分发给学生,要求小组内合作观察物体不同的面,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面。在任务布置完成后,教师让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鼓励组内成员讨论。待任务完成,让小组内派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再给予积极的反馈。

再比如,《圆》一课的图案是小学生十分熟悉的图形,而圆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差别较大,难以通过图形间的相似性联系进行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体探索圆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小组间利用圆规画圆。由于学生的圆规掌握度各有差异,教师嘱咐学生在画好圆后经小组检查,相互检查圆形是否标准,若存在错误,则要指出,并找出错误出现的原因。学生间的示范、解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通过学生自主画圆及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交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了解,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帮互助,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 结语

问题导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辅助方法,能够帮助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该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现阶段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明确应用的不足,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阅览、收集相关教学理念,针对不足优化策略,结合小学生的情况与特点设计科学、实际的问题,保证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建设,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雒红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导学的有效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1(25):119-120.

[2]苏振飞.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56):84-85.

[3]馬建军.试论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1(24):151.

[4]胡灵兰.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0(17):88-89.

作者简介:窦宏谟(1967~),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细巷学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93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