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搭建支架,助推深度学习

搭建支架,助推深度学习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推动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创新。在持续变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合理搭建情境、问题、导图、合作、想象等支架,构成思维场阈,助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以此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支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1-0013-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关于发展思维的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等。语文学习中知识的记忆、积累,阅读理解及感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和思维有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更新了理念,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在发展学生思维,如何推动深度学习这一方面还缺乏深入地思考,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在教学中合理搭建多种支架,构成思维的场域,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思维品质的同时也培养高阶思维的能力。

一、 搭建情境支架,发展抽象性思维

情境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对人有直接刺激的作用。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维、情感都在不断发展中,为此,教师更需要搭建情境支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发展抽象性思维。

有人认为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很多老师也尝试运用图片欣赏、观看视频、动作表演等方式搭建多种情境支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进行了另一番尝试,把所有的拼音字母变成了有生命的角色,根据韵母和声母的特点,赋予每一个韵母王国和声母王国成员以独特的个性、爱好和特长,而且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学生学习拼音字母的过程就是深入了解每一位拼音宝宝,并和它们交朋友的过程。下面是笔者教学前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的片段: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前鼻韵母家族去做客,和他们交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兴奋作答)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到了他们的家,要和他们热情打招呼的,老师把他们的照片带来了,你们可要认清他们哟!(出示写有5个前鼻韵母的图片)你们仔细看看他们的样子,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看得非常认真,不一会儿就有很多小朋友举起手来)

生:老师,我发现了他们后面都站着“n”。

生:老师,我发现了是单韵母“ɑ o e i u ü”六姐妹和“n”在一起组成的。

生:不对,不对,没有“o”。老师为什么没有“o”?(这时,好多学生都齐生发问:为什么没有“o”呢?)

师:小朋友们真是火眼金睛,这个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想知道原因吗?(生期待地看着我,齐声说想)之前我们知道小“o”很淘气是不是?她最爱玩滚圈圈了。可是那天她们六姐妹约好和小“n”交朋友时,她们五姐妹却怎么也找不到她了。你们猜猜她干嘛去了?(生答:滚圈圈)是的,就因为贪玩,她呀错过了和小“n”交朋友的机会,多可惜啊!你想对小“o”说什么呀?

生:小o,你以后不要贪玩了。

生:小o,要乖了,约了朋友一定要准时去,找不到你大家会生气的。

师:所以,现在的前鼻韵母是谁和小“n”在一起组成的?

生:ɑ e i u ü

师:少了谁?(生大声答:o——)那你们知道她们和“n”在一起,叫什么名字吗?我知道你们特别聪明,我只要悄悄告诉你一个,你们就能猜出其他的了。“ɑn”,喊她的名字时先摆好喊“ɑ”的口型,然后慢慢向“n”滑动,听老师读——ɑn,你们也试一试吧!现在你能猜到“en in un ün”的名字怎么读了吗?谁来喊一喊?

学生纷纷举手……

这节课笔者为了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前鼻韵母的构成和发音方法,创设了去前鼻韵母家族做客,要先记住他们的样子然后有礼貌地打招呼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笔者没有单调重复地让学生看、记,而是通过仔细观察前鼻韵母样子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然后,搭建了“o”没和“n”在一起组合的小故事情境,不仅渗透了思想教育还强化了对前鼻韵母形象的记忆。此时,学生的脑海中不再是枯燥的字母形状,而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助力了抽象性思维的发展。后来,老师在呼喊“ɑn”的名字时,也是教给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让课堂学习有深度。

二、 搭建问题支架,催生探究性思维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的这一“产婆术”,就是借助问题支架,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引发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不断否认自己,然后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問题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产婆”,基于学科特点,基于单元要素,基于学生学情,基于文本,提出有思辨性的问题,催生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主动思索,积极探究,最终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一种深度学习。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如何让学生感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刘伯承是不是个军人?你从哪里看出刘伯承是军人?后来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这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支架的搭建,学生由开始对刘伯承军人身份的认同,到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探究,不仅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和话语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还从刘伯承受伤进医院后的语言,看出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出现断断续续的话语以及他的表情等找到了他是军人的依据。然后立刻跳转到第三个问题,引发思维的争辩。此时学生不仅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化对文本的理解,揣摩人物的心理,最终军神钢铁般伟大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建构起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一遍遍地触摸文本,一次次地体验角色,使学习不浮于文字表面,而是由浅入深,在探究中达到知识的建构,将思维过程由低阶迈向了高阶。

三、 搭建导图支架,形成逻辑性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搭建导图支架,主要指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思维过程的具象,是外化,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引发系统性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常用的思维导图主要有圆圈图、气泡图、鱼骨图、树状图、括号图等几种基本形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这个问题,笔者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表寻找相关信息进行填写,也可以自己创意设计思维导图给出答案。结果,很多学生有了创新,让笔者惊喜万分。(见表1、图1)

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还通过导图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题目可否改成《一粒豌豆和小女孩》?为什么最后一粒豌豆的故事写得具体,其他几粒写得简略呢?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不再把提问的角度只对准文本内容,还扩展到了课题和写法上。所以,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了阅读研究,思考归纳,由“文”到“意”得“法”的过程。

那么搭建导图支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发深度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越早越好,比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几篇课文都可以采用搭建导图支架的方法训练思维。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各样、精美有趣、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若不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又怎能达成?笔者把导图支架还运用到课外,下面就是学生们在低年级暑假共读活动中创作的思维导图。(见图2~图4)

四、 搭建合作支架,引发多元性思维

多元性思维也称“立体性思维”“全方位思维”,是指跳出限制,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常性地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使其思维发生碰撞,才能孕育多元性思维。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教学,在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父亲对树林和鸟的情感后,抛出“父亲曾经是不是个猎人?”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种问题如果只让学生单独思考,可能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比较肤浅,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我搭建了一个合作支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列举“是”或“不是”的理由,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在解说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吸纳着别人的看法,当两种观点发生碰撞时,学生们就会去分析、比较,学会求同存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再集中交流,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依据也越来越充分。

还有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为了让学生体会小人鱼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也可搭建合作的支架,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人鱼,会不会把尖刀刺入王子的胸膛?你觉得小人鱼这样做值得吗?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经历了别人的思维,学生就有了更開阔的思维空间。经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智慧的碰撞,融合了老师、学生多元化个性阅读的体验,学生对“爱”和“生命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学习也才有深度。

五、 搭建想象支架,激发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活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找准训练点,适时搭建想象支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学本单元第一课《宇宙的另一边》,笔者搭建了这样一个想象的支架:(见表2)

由表格第一行的范例,学生很快就能填写出下面的内容,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内容一一对应,有的是一模一样的,有的是相反的;宇宙两边的事物是一模一样的,而所做的事是相反的。搭建了这一支架,然后让学生想象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还有什么是一模一样的或是相反的。学生立刻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仿照课文中的语言,说出了很多“宇宙另一边”的秘密。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抓住契机,通过搭建一个个合理的支架,构建积极的思维场域,将学生一次次引向深度学习,让思维之花、智慧之花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绽放。

参考文献:

[1]杨丽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19(16):160.

作者简介:汤丽(1978~),女,汉族,安徽明光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02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