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综合思维是地理课程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是支撑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必备品质。培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需要抓住综合、思维两个要点;培养的途径上关注横跨学科、纵贯今昔、人文渗透、思品教育;培养的策略可重点关注主题探讨、实践活动、项目学习、思维导图。

关键词: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111-04

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综合思维素养是其中一个要项,是地理教学必须要落实的一个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各种地理核心素养,各有各的难点并各有各的规律,综合思维的培养难点主要在于其综合性,对学生的知识、经验有较高的需求,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较高的需求——而这两点,也恰恰是初中学生的弱点,因为年龄小,其积累的经验、知识并不宽广,特别是缺少社会性的经验,而其思维能力水平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期(比小学生思维能力强,但远没有达到成人水平)。

文章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就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 综合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支撑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在结构上与其他一些课程有异,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呈中心辐射状。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心,其他三个核心素养服务于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观念或目标。就综合思维角度来看,因为人地协调观本身具有综合性,涉及人与地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地理与社会、地理与发展等多个内容,因而人地协调观是在综合考量了地理要素的各种关系后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将各种人文、地理、社会等知识、信息统合起来思考的能力,也就难以建立人地协调观。而人地协调观又是国家政策所需要和要求的基本素养,必须得到有效培养——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体系中一个明确的要项就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思维品质并不是地理学科专属的、特有的核心素养目标,其他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中几乎都有“思维”这一项。因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发展,不仅有益于地理的学习发展,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综合思维还是一种必要的学习素养。即,综合思维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其学习效率、质量以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都要强于其他同学。所以,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对学生是具有跨学科发展意义的。

二、 综合思维培养的要点

(一)确保综合

地理学科之所以强调综合思维,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地理这门课程不仅是研究地理的物理现象,如地貌、动物、植物等,而同时涉及社会、人类发展,如人口、经济、农工业等),二是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外空、地表、大气、地形地貌以及复杂的生物群落等)。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目标(表现)可归纳为三个“能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影响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化;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必须确保综合性,而这个“综合”又包括三个方向的综合:横向综合(空间和知识体系)、纵向综合(时间)、内外综合(思想与现象)。

(二)训练思维

综合思维素养的另一个要素是“思维”,仅有综合性还不行,学生还需要有足够支撑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基于地理综合思维的特征和需求,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结归纳思维、关联迁移思维、逻辑推理思维以及质疑、创新、发散等思维能力。

三、 综合思维培养的途径

(一)横跨学科

地理的综合思维必须跳出地理课程的空间,教材中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进行综合思维训练需求。比如,学习和分析天气、气候、洋流、地形等地理现象,就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因为风向、气压、降水以及洋流的形成,与密度这个物理知识相关,而气温知识则与物理的热辐射、热传导等知识有关,地形地貌的形成又与力学相关,还同时涉及化学知识(如一些地貌的形成原因以及矿物的形成、分布等)。再如,地理学习需要统计信息、绘制图表(如统计不同季节或不同地域的降水量、温度等),这就与数学的统计、图表等知识有了关联。还有,学习“居民与聚落”这一章,明显“人口与人种”“语言和宗教”等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而地理教材中虽然涉及跨学科的解释,但重心是在地理现象和理论上,因而简单的解释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比如,教材中在讲到“人口问题”时说“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影响是什么,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呢?教材并没有进行展开阐释。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如“影响我们生活中物价的因素有哪些?——人口增长意味着生产力和消费需求提升,产品生产得更多、人们的购买量更大,这使物价出现回落现象,而同时,物价的回落又會造成收入的降低,使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又意味着购买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下降。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有了这个知识理论的支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巨大影响”的内涵。

(二)纵贯今昔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通常与时间有关系。从大的时间视角上说,宇宙的发育、地貌的形成、生物的演化等,都需要经历以亿年为单位的时间跨度,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不从时间上去理解,就很难把握这些知识和信息,也无法对地理的发展进行有效、合理的推演;从小的时间视角说,人口迁移与聚集,今天会不会下雨,明天是否需要加衣等都与时间相关。比如,“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如“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这时,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几个较明显的人口迁移现象。比如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流动,又如东北地区人口的下降速度较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迁移的人口,当初不选择在农村、东北地域居住不就可以了吗?直接选择最佳的聚居区多好?”学生要想有效、科学地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对至少几十年来的地区地理元素变化进行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几个信息: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粮食是我国的经济命脉,也是主体。而现在,我国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且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富余现象,而城市则出现了生产人口不足的问题。第二,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宝地”,土地肥沃再加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粮食生产基地,矿产和重工业生产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就有“闯关东”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开发北大荒、建设大油田等)下,东北人口迅速增长。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东北大片平整的良田适宜大型机械化规模生产,而现在农业科技发达,东北的一些大农场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种植;二是矿产资源随着几十年的开采,已经出现枯竭现象,而且,我国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变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反对过度开采。再加上,与农业现代化一样,生产科技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通过这种有时间跨度的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现象的理解才具有科学性。

(三)人文渗透

前面分析过,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一个目标是服务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建立和发展。而“人地协调”自然涉及了社会元素,比如人文以及下面要探讨的思想价值观。因而,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比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的时候,教师说,“大家知道,日本的很多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如建筑风格、文字以及其他一些节庆习俗等。但大家发现没有,日本的传统建筑有一点却没有效仿中国——民居多是纯木质结构,而且没有床,而是直接睡在木地板上——榻榻米。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样的建筑文化、家居文化现象?”这时候,教师再带领学生去学习日本的地理环境特征:多火山、地震、森林面积大……然后结合上面提出的人文现象进行解读,“地震以及火山引起的地震,会使房屋倒塌。而木材质量轻,比起砖石结构来说,显然逃生率更高。此外,木材结构房屋易于快速重建,且日本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然,现在日本也多采用了现代材料建筑,因为建筑科技发展,可以使砖、水泥、钢结构达到较高抗震水平。但习惯于在榻榻米上休息的习俗,依然普遍保留。”通过文化渗透,引导学生把握地理与文化习俗的因果关系,知道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如,在讲到民族知识时,“我国云南、广西地区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这种崇拜水、感恩水的情结,其实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地区都存在,那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没有发展出泼水节这种类似的民俗?”带领学生从水资源、气温、环境等角度去解析民俗文化,同样可以使学生更综合且有深度地把握地理。

(四)思品教育

培养综合思维素养还有一个重心,这也是教师不应该忽略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因为对地理现象,特别是涉及人类社会、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时,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分析和实践结果。比如,最明显的,也是当下最热门的一个世界性话题——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核心发展国策,如果想使学生能够在这个视角上对地理现象和实践进行综合解读,那就必须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否则,有的学生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有的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首要任务,就会产生不同的综合思维结论,也会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将来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又如,“我们家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政府是不是应该竭尽全力去组织开采?这样,我们不就都富裕起来,过上更美好、更现代化的生活了吗?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如果你是政府的决策者,你想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理性的、绿色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很多地理问题的分析都能够得到符合人类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结果。否则,学生將来就有可能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破坏者。

四、 综合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主题探讨

主题探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地理主题(也可以是与地理相关的其他类主题,如人文主题或思想主题等,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解析),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也可根据实际不分组),在小组内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探讨。主题探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引导其养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的习惯。一般来说,为了使学生在探讨中注意思维的综合性,教师可在主题之下向学生提出一组问题或给出提示,对其思维进行目标导向。比如,在学习“东南亚的河流”时,教师以邻国地理环境的共同维护为主题,让学生探讨,“有几条大河是经由或发源我国,注入几个东南亚邻国的,如伊洛瓦底江(我国称独龙江或丽水)、萨尔温江(我国称怒江)、湄公河(我国境内称澜沧江),红河(中越两国名称一致)。请同学们探讨并回答问题:如果我国对这些河流进行控制(如修建水坝拦水,或有意破坏水环境),是否就会使这些国家依附于我、听命于我?这种策略是否可行?对我国会造成负面影响吗?大家可以从几个角度探讨:第一,邻国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会影响我国?第二,邻国经济下滑是否会影响我国经济?第三,从人口地理理论上分析,是否会出现人口迁移现象,对我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这个主题探讨的同时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素养。

(二)项目学习

项目式学习与探讨式学习在功能上、形式上既类似又有区别。项目式学习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不仅是分析现象和问题,而且要自己去独立(或合作)获取、搜集完成学习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还可以训练学生综合思维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素养。比如,同是上面所提到的邻国河流问题,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请利用网络或查阅相关书籍的方法,研究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共享哪几条河流,这几条河流的发源地和流经地是哪里。这几条河流分别对我国和邻国的环境共享、经济往来、文化融合、地缘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探究式学习项目,学生不仅要回答问题,而且要为回答问题搜集和研究资料。其教育价值和思维引领,都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三)思维导图

训练学生思维以及保证学生对综合思维的有效掌控,通常除了纯抽象的思维学习活动外,教师还需要重视思维工具的使用——思维导图。这不仅是因为初中学生思维掌控能力弱的原因,即便是在地理的实践生产工作中,思维导图以及类似的工程流程图也是经常使用或必须使用的。因为综合性思维通常涉及的元素较多,信息多元且复杂,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对思维结果或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使思维条理化、系统化,而且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图形化,因而还有思维视觉化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综合思维更直观地把握。

比如,在学习“印度”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展示呈现印度地理及相关综合特质的思维导图(如图1)。有了这个思维导图,学生就可以系统地从人口、文化、物产、气候、地形、农业、科技等综合角度把握印度,而且一目了然。而如果教师变换思维导图的运用方式,由原来的教师设计和提供思维导图变为学生自己绘制,则又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更佳、更多元的教育效果。除了可以使学生综合掌握地理知识外,还可以对其思维能力(提炼、归纳等)进行有效的训练,而这种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其实还是一种地理实践力。

图1 印度地理特征系统图

除以上三个策略,组织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也以可对其综合思维素养进行有效培养。而且,地理实践活动还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因实践活动多在乡土区域进行)、人地协调观(因对家乡的情感及与自身生活利益相关)。地理实践活动对核心素养培养来说,其意义是多元和全面的,教师根据自身所处地理环境、条件等进行独立设计和组织即可。总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要重视且有质实施的工作。要想保证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有效,教师需要把握综合和思维两个要点,从培养途径和策略两个角度着手组织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琳.初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水平划分与落实路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9):16-18.

[2]赵雪峰.例谈初中地理课堂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3):187.

[3]肖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44):152.

[4]武万友,徐冬梅.指向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2):26-28.

[5]陈沈逸.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J].教育界,2020(28):51-52.

作者简介:陈清贵(1974~),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省顺昌县际会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1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