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学与管理

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形成机制及运行过程研究

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形成机制及运行过程研究

高锡荣 李诗媛

摘要:网络型研发创新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管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均值得对其加以关注。通过梳理组织形态的变化发现,在智能网络技术的驱动下,组织边界逐渐模糊,但是也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比如组织边界依然存在、员工岗位固定、分工明确等。本文从技术嵌入的角度出发,针对现有创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智慧物联网技术,搭建一种柔性开放且自然有序的液态化创新组织,促进各成员节点自由的互动。目前我国网络创新组织的管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其中能够补齐管理的缺陷,有效保护网络创新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各方成员的权益。

关键词:液态化创新组织;区块链;智慧物联网;形成机制;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4.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A790012)

0引言

随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提出,产业、组织、顾客对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为了创新,往往会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研究所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由于传统的创新组织是一个正式组织,层级多、壁垒厚,从而对市场的创新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响应速度慢。然而,创新的本质是“破坏”,即破除桎梏、约束和秩序,让人们可以高度自由地参与创新活动,但是,创新活动又必须依靠组织提供的信息、资源、人才等。

因此,为了促进创新,我们需要破除传统创新组织的边界,打破人员角色标签限制,让每一个人能为了共同的创新目标主动参与创新活动。这就需要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一个既高度柔性又自然有序的组织,即像水一樣的、无边界的“液态化创新组织”,从而促使各节点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创新。

随着智慧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为我们建立液态化创新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液态化创新组织的本质是网络型研发创新组织,因此本文利用智慧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个高度柔性开放的创新组织,解决传统组织存在的问题。柔性开放也可能带来混乱有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建立秩序,监督和管理每一个参与者,记录每个人在线工作动态,促使每个人认真工作,保障参与者的成果权益。

1文献回顾

随着智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动态的环境对创新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形态不断变化以适应市场坏境,不少研究者也正在探索智能技术对于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在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通用集团的韦尔奇首次提出无边界组织的概念,旨在完全打破组织边界和组织结构[1]。随后,不少学者将这种无边界的组织和企业定义为虚拟组织和虚拟企业。Markus[2]、VOSS等[3]认为虚拟组织是通过互联网把用户和供应商联结起来的有明确目标的组织形式。辛馨[4]、马丁等[5]认为虚拟企业是各企业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整合,进而形成的企业网络组织联盟。通过对虚拟组织和虚拟企业的研究发现,虚拟组织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逐渐转化为网络组织、虚拟社区等[6]。刘蕤[7]发现基于交互式Web 2.0技术的虚拟社区更加注重用户交互,用户发布和分享自己的知识,同时期待与其他用户互动和协作。Gabriela[8]指出虚拟社区是社区成员遵守相同法则、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网络社交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和区块链的出现,市场环境变得更加灵活多变,陈春花和刘祯[9]从组织变革的视角出发,提出“水样组织”的概念,即像水一样可以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组织;何日生[10]认为“液态组织”的员工可以自行创造新的服务与组织各种工作,如水一样,不被僵化的制度所限制。

虽然智能网络技术促进了组织边界的模糊化,也诞生了许多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但这些新型组织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Cramton[11]的多项研究均验证了在虚拟的组织环境下,会产生缺少共同语言、信息反馈迟缓、文本理解差异等问题。盛云鹏[12]认为虚拟组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各成员间信任度就越低。马振萍[13]认为企业虚拟组织强调灵活性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丁大尉[14]发现虚拟科研组织会产生知识产权界定困难以及成果收益分配困难等问题。对于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解决方法。曾婷等[15]认为运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传递信息,有助于促进合作者之间信任的建立和发展。陈凯泉[16]对于虚拟研究组织中开展科研协作面临的数据分享障碍提出了设计奖励制度和建设促进分享的组织文化的策略。还有学者认为建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保护策略的基础是记录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区分出参与者的贡献。

综上,关于组织去边界的方面,现有研究的重点仅停留在智能技术驱动着组织形态从刚性组织转变为无边界组织、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等组织形态的理论探讨层面;关于组织去边界、人员去标签的问题,现有研究只在理论层面提出了网络技术能使组织边界模糊化,未能具体到实际的技术设计和操作层面。

2液态化创新组织的提出

2.1液态化创新组织的概念

本文从组织形态的角度出发,研究创新组织变革和持续创新问题,综合现有文献对灵活多样的组织形态的概括,初步提出液态化创新组织的概念。液态化创新组织是一种网络型研发创新组织,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创新主体以个人身份自愿参与进来,以创新为纽带,以智慧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把各个创新主体节点连接起来,实现全面物联,开展协同研发活动的组织形态。

2.2液态化创新组织的特点

与传统创新组织相比,液态化创新组织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2.2.1高度柔性

依赖于智慧物联网技术,将人与物之间连接进入网络平台,实现全面物联。大众可自主加入液态化创新组织并参与创新活动,同时也可以自由退出并加入其它液态化创新组织。

2.2.2自然有序

依赖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液态化创新组织中的运转规则、参与者的职责权利以及奖惩机制等均公开透明,通过一系列高效自治原则,给那些付出劳动、做出贡献、承担责任的个体匹配相应的权利和收益,使得组织运转更加协调、有序。

2.2.3去中心化

液态化创新组织中网络节点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各节点之间自由地进行信息或物质的相互交流,通过参与组织知识或经验的创造而共享组织的知识或经验,形成组织的自我调节以维持组织的运行,从而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3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形成机制

3.1液态化创新组织形成的技术前提

3.1.1组织形成技术——智慧物联网技术

“物聯网”的概念由美国自动识别实验室于1999年初次提出,于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7],它可以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互联互通,把不同地方的信息孤岛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18]。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愈发智慧,强调将人和物联结起来,实现人与物的全面互联。

因此,针对传统创新组织的刚性缺陷,本文运用智慧物联网技术建立高度柔性的液态化创新组织,打破传统创新组织的个人身份界线、单位界线、地区界线、行业界线和国家界线,将人与物之间连接进入网络平台,使其具有“物人对话”“物物对话”的功能,实现全面物联。以创新活动发起者为基础,吸纳全球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群体智慧,发现更多的创新想法,提供灵活的协同工作方式,集合全社会力量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创新活动和项目的协同研发。

3.1.2成员工作技术——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源于中本聪在2008年提出比特币,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且公开透明的分布式交易数据库[19],包括私有链、联盟链和公有链。私有链是区块链的典型代表之一,但却由企业独立创建,这会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联盟链虽然可以将企业之间联系起来,共享对方的信息,但这不利于个体用户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销售等活动,将顾客隔离在外。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出网络,不受控制,节点之间基于共识机制进行工作和联系[20]。

因此,本文在运用智慧物联网络技术建立高度柔性的液态化创新组织后,针对个人岗位角色限制,利用区块链技术让大众参与创新活动,维持液态化创新组织秩序。液态化创新组织的区块链系统设计,其目的是利用时间戳记录每个人的创新活动过程和工作成果贡献;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成员之间的交易行为自动完成和实现创新成果权益的智能分配;利用共识机制对节点之间的交易、沟通和协作行为达成共识;利用P2P网络促进节点之间的交流,减少节点之间的层级,缩减节点之间的沟通协作成本。

3.2液态化创新组织的协同研发技术框架

创新活动发起者通过建立一个能够共用的公共云平台为各参与者提供空间,并通过公共云平台为参与者提供完善的协同创新研发支持服务。本文提出的液态化创新组织云平台中,要将智慧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具有公有网络的协同创新区块链,通过区块链的基本技术框架再结合云计算的三层架构(IaaS,PaaS,SaaS),结合协同创新平台的业务需求就可以形成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云平台,整体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2.1基础资源层(IaaS)

基础资源层主要对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知识库资源进行虚拟化管理,提供给创新活动参与者使用。同时为组织提供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信息数据的计算分析资源和存储系统,以及P2P网络的搭建。

3.2.2组织服务层(PaaS)

组织服务层包括协同研发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组织管理模块。协同研发模块主要是利用P2P网络,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成员的工作动态数据,并在数据管理模块封装用以分析数据的各种脚本算法。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成员管理、组织管理和系统安全管理。

3.2.3应用交互层(SaaS)

在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云平台中,应用层为手机APP、Web网页等提供API数据接口,参与者通过安装相应的APP或PC端进行注册登录即可参与研发创新活动。

3.3液态化创新组织的形成过程

液态化创新组织是一种无确定边界的动态性网络研发创新组织,它没有个人身份、单位、行业、地区和国家的边界,大众以智慧物联网技术的方式形成一个网络。根据液态化创新组织组建各阶段出现的时间顺序,我们将液态化创新组织的构建过程概括为需求识别、构建组织、成员加入、进行研发、组织评价、组织解散六个阶段,如图2所示。

4基于区块链的液态化创新组织运行过程

在建立区块链底层数据及智慧物联网的基础上,从组建在线柔性团队、开展在线协同研发、记录在线工作动态、分配创新成果权益等四方面(图3)提出支撑液态化创新组织的运行过程。

4.1组建在线柔性团队

参与者要想加入液态化创新组织参与创新活动时,必须进行注册,身份注册通过后,有了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后,则可进入组织。参与者进入组织后,可以选择相应的创新活动项目,组建远程柔性团队后则可开展研发活动,具体流程分为参与者注册入链、参与者验证登录、组件远程柔性团队。

4.1.1参与者注册入链

参与者注册进入液态化创新组织云平台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工作动态数据记录是指对参与者从开始研发、进行改进到研发完成的研发创新过程的完整存储和记录,实现研发创新过程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存储,以便组织对成员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线工作动态区块链账本的区块由区块体和区块头组成,其中,区块头包含了五组数据,分别为前区块哈希值、时间戳、Merkle根、随机数、目标哈希。区块通过各区块头的哈希值相连,确保了信息的不可更改性,一旦发生更改,账本的区块就会断裂,使得更改无效。时间戳赋予交易信息账本时间标记,确保账本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连接。Merkle根是指对区块体内的记录生成Merkle树,并将其Merkle根存储于区块头。

4.3.2出具成果权益证明

液态化创新组织中创新主体在协同研发创新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创新参与者的创新成果权益确认,而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和可溯源等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创新参与者进行研发创新产生的创新成果出具权益证明,区块链成果权益确权过程如图10所示。

出具成果权益证明是指按时间顺序将液态化创新组织里实时产生的成果权益电子数据进行分布式记账,并以密码学方式确保电子文件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

在参与者进行研发创新活动时,会产生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了确定成果权益的所有权,参与者将成果数据上传至区块链系统中时,分布式网络利用广播机制将成果登记信息广播到各节点进行验证。当验证通过后,系统便成功将成果区块链入区块链中。如果验证无法通过,区块链系统将丢弃该区块并等待验证新区块。根据共识机制,这些记录信息将永久保存到区块链的区块中,除非篡改权益者能达到全网节点51%的总算力才可能被修改,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上述流程设计能够保证参与者创新成果内容的完整性和权益登记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4.4分配创新成果权益

为确保协同研发创新成果的合理归属及分配比例,激励参与者不断参与创新活动并提供高质量创新服务,需要对最终创新成果的权益进行分配。本文根据参与者在协同研发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产权等过程成果权益,以及对参与者在线工作动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参与者贡献度等分配标准设计出创新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图11),以保证创新成果权益的分配公平公正。

创新成果权益份额分配是指液态化创新组织平台系统对远程柔性团队中的原始研发创新过程信息进行预处理后,通过创新成果权益占比智能算法实现创新成果权益比例归属的分配。该算法的核心在于如何量化各个参与者对最终创新成果的贡献程度。在液态化创新组织中,参与者主要通过贡献内容参与创新项目研发活动,因此,本文认为衡量参与者贡献度的因素主要有3個:参与贡献度、创新贡献度、有效贡献度。

式中取值由组织按其需要自行设定,表示组织对成员参与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的重视程度。

因此,分配给参与者i的创新成果权益比例为Ci,参与者i获得的创新成果收益为BIAi= Ci*BIA,其中BIA为创新成果收益总值。

创新成果贡献率介于0到1之间,创新成果贡献率越高,表示该参与者在此次成果研发中对产生创新的贡献程度越大,理应分配到更多的创新成果权益份额。通过在在线工作动态区块链的合约层中封装创新成果权益分配机制编译后的各类脚本代码和算法,可以实现创新成果权益的合理分配和创新成果收益的合理分配,切实地保护了液态化创新组织参与者的成果权益,使得参与者能够毫无顾虑地参与创新。

5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组织形态的变化发现,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组织的形态逐渐趋于网络化、虚拟化,但依然存在组织边界明显,员工岗位标签固定等问题。同时创新的前提是灵活多变,但传统的研发组织或研究机构已经不适用现在的创新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满足创新需求的新型网络型创新组织,即液态化创新组织,并分析了液态化创新组织的特点和结构模式;其次提出了基于智慧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液态化创新组织形成框架和形成过程;最后分析了液态化创新组织的运行过程,旨在为创新组织或研发机构探索新的组织模式,以适应现在灵活多变的创新环境。

但本文依然存在着不足,例如未能设计工作动态记录和创新成果权益分配等相关的具体程序算法,在后期将以此为重点研究方向,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阿什克纳斯L,乌里奇D,吉克T,等.无边界组织[M].姜文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MARKUS L,MANVILLE C E.What makes a virtual organization work [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2 (1) .

[3]VOSS G B, VOSS Z G. Strategic Ambidexterit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ImplementingExplorationand Exploitation in Product and Market Domain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 24 (5): 459-1 477.

[4]辛馨.基于制度經济理论下的虚拟企业交易成本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 2017 (增刊1) : 130-131.

[5]马丁,李朝.大数据时代虚拟组织的稳定性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产经评论, 2017, 8(5): 33-41.

[6]张一阁.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激励体系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 2019.

[7]刘蕤.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8): 39-43.

[8]GABRIELA P L. Influence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purchasing decisions: the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 67(5): 882-890.

[9]陈春花,刘祯.水样组织:一个新的组织概念[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 39(7): 3-14.

[10]何日生.上善若水"圆形"的液态组织是这样形成的[J].中外管理, 2019(9): 84-86.

[11] CRAMTON C D.The mutual knowledge problem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dispersed collabor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3): 346-371

[12]盛云鹏.浅析虚拟组织的发展状况及改善措施[J].新西部(下半月), 2009(1): 58,31.

[13]马振萍.企业虚拟组织中协同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0(10): 108-110.

[14]丁大尉,胡志强.网络环境下的当代虚拟科研组织:内涵、特征与问题[J].科学学研究, 2017, 35(9): 1301-1307.

[15]曾婷,王涛.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相互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J].决策咨询, 2016(4): 46-51.

[16]陈凯泉.虚拟研究组织的构建及运行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 2015.

[17] KESKIN A F, ARABUL A Y, KUMRU C F, et al. Providing energy management of a fuel cell-battery-wind turbine-solar panel hybrid off grid smart, home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7, 42(43): 26906-26913.

[18]赵彦.浅析物联网网关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 2019(10): 125-126.

[19] MELANIE S M. Blockchain: 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 [M]. USA: OReilly, 2015.

[20]巫岱玥,李强,余祥,等.基于Client Puzzle的公有链接入控制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19, 46(4): 129-136.

[21] YANG Y M, PEDERSON O J.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eature selection in text categoriz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July 8-12, 1997, Tennessee .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7: 412-420.

[22]邱清盈,薛驰,冯培恩,等.专利设计知识的创新性评估方法及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11): 39-45.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Liqui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ased on Blockchain

GAO Xirong,LI Shiyuan(Research Center of Network Society Develop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network R&D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deserves atten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y combing the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it was found that, driven by intelligent network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have gradually blurred, but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found,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fixed staff positions,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embedding,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xisting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uses smar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o build a flexible, open, natural and orderly liqui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free interaction of member nodes. At presen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s network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is not perfect. By embedd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m, they can make up for management defects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embers of all parties.

Keywords: liqui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blockchain;smart IoT;formation mechanism;operation manageme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9955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