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

老舍小说与五四文学精神

李毅苗

摘   要: 老舍是五四运动的“旁观者”,对五四运动既有批判性反思,又从中汲取精神资源和营养。本文探讨五四对老舍本人及创作等方面的影响,看老舍对五四文学精神的传承发展。这两个方面的阐释,有助于了解老舍与五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老舍   五四运动   文学精神

一、引言

要了解何为五四文学精神,先要了解何为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具体来讲是热爱祖国、积极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总体来说,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代表着进步的、自由的、积极的、创造的、平等的、和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首青春的赞歌。五四精神,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积极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同的。在五四时期,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救国图强。新中国成立后,表现为忠心报国。

五四文学精神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五四精神在文学方面的体现。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胡适等引领人物先后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宣扬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破除封建传统文学观,以及发展“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主张。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个人奋斗、个性解放等内涵。

二、老舍本人与“五四”的联系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伟大作家,五四运动发生时,老舍还未满20岁,当时他刚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在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担任校长。这一时期的老舍整天忙于管理学校事务,专心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五四运动发生后,老舍并没有参加。老舍在《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说:“我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我已作了事。……可是到底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

一般来说,生活在特定时代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他所生活时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作为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青年,虽然老舍没有参与五四运动,但身处当时的大环境当中,老舍还是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浸染,从老舍日后的创作就可以看出。他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那时候所出的书,我可都买来看。”正是因为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老舍甚至违背母亲为他安排的亲事,与女方“退婚”。老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详细地陈述了五四运动给他的生活及日后事业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他说:“倘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没有五四,我不可能变成个作家。五四给我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所有这些都说明五四对老舍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五四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四不仅影响了老舍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影响了老舍的文学创作,具体来说,五四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五四影响了老舍日后创作的思想情感基调。五四为老舍树立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标杆,为老舍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情感基调。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后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老舍的父亲为保卫北京城而死,加之从小经常听母亲讲外国侵略者在北京烧杀抢掠的事情,老舍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与“洋鬼子”不共戴天的仇恨。1908年老舍受人资助进入私塾读书,在那里,他开始知道了什么是“国耻”,也是从那时开始,老舍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颗爱国救亡的种子。只是这些种子真正生根发芽是从“五四”开始的。老舍说:“直到‘五四,我才知道一些国耻是怎么来的,而且知道了应该反抗谁和反抗什么。”[1]

老舍在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意识由懵懂到自觉的心路历程。他在《我们在世界上抬起了头》一文中说,小学读书的时候,“我已经会说‘爱国两个字”。但那时的他对“爱国”二字还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因为小时候他看见国旗上画的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又经常听人们说爱国就是要忠于皇帝,他无法理解龙和皇帝为什么能代表中国。到了民国,龙旗被五色旗所替代,人们谈论爱国的时候,也不再加忠君二字,老舍说这个时期他从心里感到轻松了很多,因此自己的“爱国心也就更大了”,但是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动乱环境之中,他不知道自己要爱的国到底在哪里。1924年老舍赴英国,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国外的生活让老舍理解了爱国的真正含义,他说:“一出国,我才明白中国为什么可爱。”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很低,因此,“他在国外明白了‘中国与中国人的伟大‘我却抬不起头来,无论在纽约、伦敦,还是罗马,‘我都得低头走路,因为人家看不起中国人”[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尽情地抒发对新中国的热爱,他自豪地高喊:“爱我们的国家吧,这国家值得爱!”可以看到,从小时候私塾先生在老舍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的种子开始,到五四时期这些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枝繁叶茂,真实地反映了老舍反帝反封建的心路历程,真正激发他爱国主义情怀这一情感主线的,则是“五四”运动的启迪。可以说,从五四运动开始,老舍的文学创作就一直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愛国主义思想和情感。

第二,五四影响了老舍日后创作的内容与深层次的主题。前文已述,五四激发了老舍的爱国情怀,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情感基调。但作为未能参加五四运动的新青年,老舍对五四的情感和态度又是复杂的,既有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又有更多的感激与感恩,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反映在老舍的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了一定的疏离和割裂。从老舍的文学作品来看,既有对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肯定,同时对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政治性的一面,又持有保留的态度。这也是老舍在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感谢五四给予他精神情感方面的启迪,另一方面批评学生运动的原因所在。下文笔者举老舍的两部作品,重点从以上两方面谈谈五四对于老舍创作的影响。

第一部作品是老舍早期创作的小说《赵子曰》。在这部作品里,老舍强烈地表达了对于学生运动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小说写于1926年,作者描写了一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老舍说在那个时候,他“极同情于学生们的热烈与活动,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当作个学生,于是我在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3]。老舍在这篇小说中真实地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天台公寓里的大学生“赵子曰们”。他们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却打着解放与自由的“新人物”旗号,整天吃喝玩乐。小说着重描写了名正大学的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近乎疯狂的行为:“他们罢课、罢考,贴大字报,谩骂攻击校长,捣毁校长室,砸碎仪器室,烧公文,抢图书,捆校长,打教员,学校的这种风潮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小说的主要人物赵子曰在学潮中充当‘英雄,还洋洋自得地觉得自己‘并不是为自己,是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或者为全世界”[2]。老舍在小说《赵子曰》中描写的天台公寓的大学生“赵子曰们”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名正大学学生近乎疯狂的情景,就是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真实反映,这一时期大学生近乎疯狂的行为,对五四之后大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谢昭新在《老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文中说:五四之后,有的学生“以功臣自居,甚至印发名片炫耀自己;有些学生无视学校法规,动辄掀起学生运动,对哪位教师不满,便以罢课相威胁,……他们热衷于开会,每年大小会不下千次,而关系学术的恐怕不能占百分之一”[2]。从《赵子曰》这部小说可以看出,五四直接影响了老舍小说的内容,同时体现出了老舍对于五四的反思。

第二部作品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写完《骆驼祥子》,老舍成为一个专门的“写家”,所以这本书对老舍本人的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力作,也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因此以《骆驼祥子》为样本分析五四对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具有合理性的。

《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北平的车夫。当时的车夫这一行很复杂,分为很多种,平常分头拉车赚钱各自为阵:“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4],还有“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为原因而形成的“跑长躺的”和“专拉洋买卖的”等特殊种类的车夫。也许正是由于车夫内部的复杂性及很多人目光的短浅、心胸的狭隘,导致车夫们没能结成一个团结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反而相互排挤。处在社会最低层辛苦劳作的车夫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以群体为单位谋求社会地位的重要性。目光短浅与自私保守的小农意识使他们一个个奋斗在个人单打独斗的道路上,最终没有找到一条有利于自身、有于车夫群体的自救道路。这条理论同样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所要求的生活,不过是更加高等一点的奴隶生活罢了——仍然是奴隶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变。祥子的悲惨结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普遍性,无数同祥子一样的奋斗者们前赴后继地栽倒在这条没有出口的死路上,却仍然不愿意转变思维。老舍对于祥子个性中的缺陷的揭露,其实就是对于车夫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自私、保守、昏聩等普遍具有的弱点的揭露,同时是对造成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病态贫困深层原因的探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这些关注国民性的视角,正是得益于五四对其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的开掘。

除祥子本人的落后思想是祥子失败的主观原因之外,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很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很多下层平民,无论最初他们的理想有多美好,生活态度有多积极向上,最终都会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在祥子的悲剧中,无论是大兵、刘四爷,还是虎妞,都不同程度地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地将祥子推进了堕落的深渊当中。老舍对于祥子这个社会最底层贫苦人民的深入刻画,体现了老舍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平民文学”的提倡的积极响应。老舍塑造祥子这个典型形象,意在“启发蒙昧,热切希望挣扎着的人们能够清除思想中落后消极的沉淀物,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5]。如此我们能够看到,五四对于老舍的深刻影响,已经深深扎根于老舍的创作理念当中。

通过对以上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五四新文化運动与五四文学精神对于老舍创作的影响。

四、老舍的文学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老舍是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地位如此之高的文学家,自然不可能仅仅单方面受到时代的影响,他必然影响了时代。

老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白话文的运用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说:“五四运动也是文艺运动。白话已成为文学的工具。”老舍的小说除了以塑造底层小人物“个人的遭遇”闻名外,还以简练幽默、京味儿十足的语言艺术闻名。老舍自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大杂院中,对北京下层平民的生活及语言都非常熟悉。他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6]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创作者自己的影子,老舍在大杂院的生活经历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主要素材,长期与下层平民的接触使得老舍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北京口语、俗语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语言通俗浅白。老舍不仅一直坚持用白话文创作,还在创作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应用水平。他文学作品中的北京话,生动朴实但不粗俗,如同龙井茶一般看似清淡却韵味浓厚,深受读者赞许。所有这些都使老舍文学作品的语言“清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俗白也不是俚俗,而是雅俗共赏”[7]。

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除了通过一系列思想启蒙和打破传统观念的行动从内容上区分新文学和旧文学之外,还从形式上进行了区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破除种种旧文体的束缚,追求文体的大解放。老舍运用白话文的成功,对于后来的作家乃至整个文坛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老舍的这种以大量北京口语、方言如小说的写作传统是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个性化方面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舍对于五四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还表现在对新的文学理论的倡导和实践方面。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们多尊崇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这在倡导文学革命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老舍的小说当中不仅传承性地体现出了现实主义,还兼顾了现代主义等非主流的创作理念。不仅如此,老舍还填补了五四文化运动中新小说方面长篇小说的空缺,取得了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成就,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其一系列小说创作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成功,更彰显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绩。

五、结语

老舍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运动,却深受五四文学精神的感染,从个人的情感倾向及人生历程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正如老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所说:“五四运动给了我一双新眼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并不只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忠实的拥护者、践行者与传承者。老舍对于五四的继承,是批判性继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正是因为老舍在时代潮流中的清醒与一定的距离感,才成就了“老舍”这样一位一代小说大家。

参考文献:

[1]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M]//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谢昭新.老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学术界,2019(5).

[3]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M]//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老舍.骆驼祥子[M]//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史可悦.从《月牙儿》和《骆驼祥子》看老舍与五四[J].安徽文学,2018(3).

[6]老舍.三年写作自述[M]//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尹航.老舍语言风格探幽[J].北方文学,2018(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228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