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中国科技术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

柳菁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下,敦煌文化翻译与对外宣传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虽有译者进行过敦煌文化翻译,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在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及行业规范指导的背景下,敦煌文化翻译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亟须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术语翻译问题。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其术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为此类术语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有鉴于此,文章将重点研究内容定位在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总结其术语特点,指出并分析现有问题。同时,提出适用的翻译对策。希望能为敦煌文化全面对外传播前打下一定基础,促进敦煌学的国际研究并推动中国文化术语的外宣翻译。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现存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N04;H059;G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6.007

Abstract:With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of Dunhuang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some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books on Dunhuang culture, whereas few scholars have conduct researches on its translation. As a result,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guid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riteria,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unhuang culture is fac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in which the most urgent one to be tackled is the term translation. Since the Dunhuang culture is so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at its terms feature great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which serves as the difficult points in Dunhuang term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thi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terms, summarizes their features, and points ou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proper countermeasures. We hoped this article could lay certain foundation to the spread of the Dunhuang culture,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Dunhuang Studies and enhance the translation of terms on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Dunhuang culture terms, translation, existing problems, strategies

引 言

敦煌文化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学科的历时性文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以及敦煌历史地理等。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1]。 敦煌文化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的敦煌文化概念的约定性符号。

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2015年11月“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被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再次得到彰显。由此,敦煌文化海外推介与学术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让世界了解敦煌、让敦煌走向世界”已成为敦煌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带给敦煌的不仅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挑战在敦煌文化翻译与传播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文化畅想曲》一书中曾写道:“术语和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不同的文化要用不同的术语来说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必须吸收外来术语。” [2]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文化翻译过程中,术语翻译必然同行甚至先行。同理,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也是敦煌文化翻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以敦煌文化术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其特点,分析其翻译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 敦煌文化术语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3] 时至今日,敦煌已见证了中国近4000年的兴衰沉浮。敦煌是汉武帝在河西走廊所设四郡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东西方文化汇集交融,因莫高窟闻名全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歷经一千多年的营建历程,通过壁画、雕塑、佛经、变文等方式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音乐舞蹈及佛教发展等方方面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敦煌文化术语是敦煌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精髓。敦煌文化术语所表征的概念与范畴,内涵包罗万象,历史跨越千年。敦煌文化与敦煌文化术语相生相依、相辅相成,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术语库以及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综合性学科。

(二)种类繁多,构词复杂多样

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术语种类丰富多样,仅一级部类就有宗教、历史、艺术、地理、政治、军事、民俗、科技、教育、医学、经济、体育、法律等十几个方面。每个部类自身属性不同,所包含的子类结构和层级数量也存在差异。以敦煌艺术术语中的美术类为例,主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和建筑四个子类,具体分类请看表1(因篇幅有限,每类术语仅举1例)。

通过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1)敦煌文化术语种类繁多、层级复杂; 2)敦煌文化术语主要为词组型术语,极少数为单词型术语。 单词型术语指由语素合成的术语。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主要功能是构成词语。词组型术语指由单词合成的术语;3)术语构词类型及构词最小单元的数量及种类决定了术语复杂程度,如壁画、供养菩萨像、北壁弥勒经变、如沙洲百姓一万人上回鹘天可汗书、石榴葡萄纹背光、报恩吉祥窟记及悉达太子修道因缘等。

(三)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背景

由于敦煌地理位置特殊,在古代是多地区交界、多民族杂居、多文化汇集之地,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因此,敦煌文化中包含众多语言,仅藏经洞内发现的文献就由多种文字记载,包括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受此背景影响,敦煌文化术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包含外译语素,比如Kāsyapa迦叶(梵语);Ιωυικò puθμóc爱奥尼柱(希腊语);Bezklik Grottoes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维语)等。

以上特点表明,敦煌文化术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是其先天属性,也反映出其翻译的难度之大与难点所在。在目前的敦煌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基本都是在微观语境进行处理,处理术语的态度大多较为被动,极少关注术语整体的特点并积极应对。因此,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 敦煌文化术语现存翻译问题

近年来,一些译者已经对敦煌文化相关书籍进行翻译。然而,由于敦煌文化难度较大,译著质量良莠不齐。在现有的各类敦煌文化双语出版物中,术语翻译的问题比比皆是。笔者经过搜集、分类、查证及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理据性不足

术语的理据性主要有三个方面:1)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所代表的概念的语义内涵理据,要确保其准确性;2)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载体语言的词汇结构理据,要确保其合理性;3)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载体语言的形式特征理据,要确保其可接受性[4]。从许多敦煌文化术语的翻译过程与结果来看,术语的理据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充分考虑。

在中国文化翻译方面,许多术语在目标语中往往没有自然对应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译者倾向于采用音译。然而,这种译法对于许多敦煌文化术语并不适用。以敦煌慈氏塔的英译Cishi Tower为例,这里的“慈氏”看起来像中国的某个姓氏,实际是弥勒梵名Maitreya的意译。在这里选取音译法,尽管符合英语这样的表音语言的发音特征,但Cishi对西方读者来说并无具体含义,且不符合该术语所代表的语义内涵理据,使其翻译缺乏准确性。诸如此类的翻译还有很多,例如,第156窟中的《宋国夫人出行图》被译为the Illustration of Song Guo Furen on the March,第275窟的《毗楞竭梨王本生》被译为Jakata of King Bilengjieli,等等。这两处翻译中采用拼音的译法,既谈不上语义准确性,又谈不上词汇结构合理性,术语翻译理据性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语言形式间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在进行汉英双语转换时,须充分考虑术语载体语言的形式特征理据。比如,许多敦煌文化术语以无主句等典型中文形式命名。无主句是汉语的常见句型,用于主语不确定的句子或主谓句中省略主语、隐含主语的句子。然而,这种语法现象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因此,在无主句汉译英时,必须增加主语或调整句式。显然,有些译者对于双语形式差异敏感度不足,导致译本欠缺理据性。例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中《树下弹筝图》为例,译为playing the zither under a tree。这个译本首先缺乏语言形式特征理据性,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无主句。此外,语义内涵理据不足,译本中的zither与原文语义有一定偏差。该图绘制于晚唐时期,图中的筝即指古筝,常译为Chinese zither。

实际上,无论图中弹琴的人还是该图的背景和情节,均为可查证的信息。由此可见,译者没有增补主语,并非由于信息查找困难,而是对术语理据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思考。术语翻译理据性不足是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系统性较弱

特定领域的各个术语,必须处于一个层次结构明确的系统之中,术语的命名要尽量保持系统性。同一系列概念的各个术语,其命名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1]。

系统性是规范的、统一的术语所拥有的固有属性。就术语的系统性而言,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强调构词的一种系统性,并将系统性视为一种分类特征[5]。可以看出,敦煌学学者们在命名术语时已经具有一定的术语意识,大部分术语能够通过构词看出其系统和分类,比如所有的雕塑都是“……像”,所有的壁画后都有一个表示壁画类型的词,比如“……图”“……经变”及“……本生”等。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大多在微观语境中进行翻译,对术语系统性关注极少,严重影响了现存译本的系统性。

比如,敦煌乐舞系列术语,有巾舞(Ribbon Dance)、琵琶舞(Pipa Dance)、礼佛舞(Buddha Worshipping Dance)、宴饮舞(Dance for Feasting)、胡旋舞(Huxuan Dance)、祭祀舞(Dance for Sacrifice)、拟兽舞(Dance of Animal Imitation),等等。从微观语境来看,这些术语译本均实现了意译。然而,从宏观语境来看,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只關注个体而忽视了内在系统性,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定语的处理上,分别采用了...dance, dance of...以及dance for...三种不同形式,无法通过翻译体现出这些术语间的内部联系。

此外,敦煌壁画和雕塑有许多共享素材,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内容相同的壁画和雕塑分属不同系统。在翻译过程中,这一点也应当有所体现。比如,莫高窟第57窟有初唐绘制的《说法图》,第248窟有北魏的《说法像》,这两处均被译为Buddha Preaching the Law,译者明显忽略了两个术语所属不同系统这一事实。读者若在无图的情况下读到这两个术语,必然会将二者混淆。此外,“说法”中的“法”指佛法,而非法律,译为law并不恰当,此译法缺乏语义理据性。

相比于自然科学术语,人文学科术语本身系统性就比较薄弱,所以对这个问题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否则,该学科的发展、传播以及学术研究,必将受到影响。

(三)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指术语一经定名,除非特别必要,不宜轻易改动[1]。在现有敦煌文化翻译书籍中,常常能够看到许多术语对应多种译本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极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术语中尤为突出,比如:

鸣沙山:Mount Mingsha, Mingsha Mountain, Mingshashan Mountain, Sand Echoing Moutain

月牙泉:the Crescent Moon Lake,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the Crescent Spring,the Moon Spring

经变画:illustration of sutra, sutra illustration, sutra illustration painting

敦煌研究院:中文网页Dunhuang Academy China,英文网页Dunhuang Research Academy

飞天:the deva, feitian, the flying legend, the flying Asparas

在翻译过程中,当不同译者遇到同一术语时,如果不查证该词是否已有现存通用版本,仅通过自己翻译来解决的话,很容易导致一词多译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该术语译本的稳定性。同时,一词多译中的多个译本间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误译,极易为读者制造理解障碍,更为术语的规范使用和文化的推广传播带来不便。

三 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培养译者术语翻译能力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其术语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就诸多现存问题来看,其根源在于译者不具备术语翻译的能力。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除了过硬的语言能力外,译者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包括:

1. 深入了解敦煌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进行何种翻译活动,充足的背景知识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译员必须要说好行话,才能做好翻译。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译者更仔细地考证术语由来、更准确地理解术语、更恰当地翻译术语。

2. 全面把握术语的属性及特性

术语作为学科系统中众多概念中的关键,具有代表具体概念、界定相关范畴、联系其他概念及构成学科话语体系等诸多功能。因此,术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但是在术语翻译过程中,若不了解术语的属性及特性,译者往往只能关注到个体术语的意义,而忽视其属性,导致术语翻译效果不佳。

3. 及时学习相关翻译规范

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就佛教术语翻译应当用梵语还是用英语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实际上,《普林斯顿英语佛教词典》中已提出了解决办法:“No single language crosses all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of the Buddhist tradition. However, in order to present Buddhist terms that are used across this diverse expanse, it is convenient to employ a single linguistic vocabulary. For this reaso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scholars have, over the last century, come to use Sanskrit as the lingua franca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of Buddhist Studies. Following this scholarly convention we have used Sanskrit, and often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forms, in our main entry headings for the majority of Indicorigin terms that appear across the Buddhist traditions. Pāli, Tibetan, or Chinese terms are occasionally used where that form is more commonly known in Western writings on Buddhism.”这段话表明,诸多欧美专家在20世纪已就此问题达成共识,即佛教术语应尽量使用梵语表达。近年来,我国权威机构一直在不定期发布各类术语翻译规范及准则。及时了解学习这些规范,能够使术语翻译逐渐走向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 灵活使用翻译方法

翻译过程中,在对术语结构和意义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译者还应充分考虑翻譯目的并通过相关理论指导,灵活选择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同时,也可以综合借鉴常用的术语翻译方法,如正序翻译法、既成事实法、增词补译法等,以便更好地解决术语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二) 采用现代技术助力敦煌文化术语翻译

1. 借助CAT提高敦煌文化术语翻译质量

由于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难度较高、工作量较大、内容规范统一度要求极高,如果译者仅采用传统翻译方法,实在难以高质量高效率地承担术语翻译工作。若能借助CAT软件快速有序地进行术语审校与统一等工作,将大大提升翻译效率。同时,翻译软件的强大记忆库将方便译者进行术语整理、分类和积累,对后期翻译相关敦煌文化材料将有很大帮助。

2.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敦煌文化术语平台

由于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敦煌文化术语翻译面临诸多问题。唯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结合当下发达的信息技术,才能将这项工作有机、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为满足国际化发展需求,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建立多语种行业术语平台,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鉴。网络术语平台可以实现多人协同编纂翻译、中外专家分级审核、术语任务高效管理、术语整体修改统一、术语按要求上传导出等一系列功能,非常符合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的发展需求。

(三)建立权威术语翻译机构

翻译并统一规范敦煌文化术语这项工作,仅靠一己之力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相关敦煌学专家和外语专家能够共同合作,建立权威机构,共同探讨敦煌文化相关术语的译本并制定规范标准或编撰术语词典,同时及时翻译、更新和补充敦煌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术语,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帮助敦煌文化跨语言传播。

四 结 语

敦煌文化翻译犹如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富矿,而敦煌文化术语翻译则是开采这一宝贵矿藏的最重要途径。现存的许多术语翻译问题严重阻碍了“让敦煌走向世界”的步伐。我们应当给予这个问题更多重视,继续努力解决目前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的策略并构建相关规范体系。高质量的敦煌文化术语翻译将大大降低敦煌文化传播难度,为中国敦煌遗书文本和敦煌文化研究领域的海量研究成果外译打下坚实基础,助力“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进程,进一步巩固并提升敦煌乃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書馆,2011

[2] 周有光. 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 外语教学,1992 (03):64-73.

[3] 魏向清. 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 外语学刊, 2010(6):165-167.

[4] 孟令霞. 关于术语的系统性问题[J]. 国外理论动态,2010(10):82-85.

[5] 魏向清,赵连振. 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23910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