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教育与职业

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锚点定位与模型构建

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锚点定位与模型构建

郭存 何爱霞

[摘要]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具有增能赋权、系统生态、开放灵活的特性,能更灵活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通过对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应定位于认知阶段的“教与学样态重构”、说服―决定阶段的“资源服务供给整合”以及实施―确认阶段的“线上线下相结合”。以锚点定位为取向,综合考虑相关要素,可构建由用户模块、设施模块、应用模块和交互模块组成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模型,为“智能+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关键词]继续教育;流动空间;锚点定位;模型构建;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郭存(1997-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何爱霞(1973-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  曲阜  2731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KA190224,课题主持人:何爱霞)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3-0087-08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空间正发生着深刻变革。《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通过对技术实践的反思勾勒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图景,将重构教育学习空间列为重要关注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世纪90年代,曼纽尔·卡斯特在观察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所带来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组织了时间”的假设,并提出“流动空间”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时发生之社会实践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可能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动空间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引起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重视。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作为流动空间这个“大场域”的“子场域”,在整合优势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方式、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在防返贫、促致富,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后扶贫时代,需要将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并积极开展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后,海南省于2016年11月18日开播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作为一个大型公益性节目,其主要宗旨是为贫困户讲政策、举实例、解难题,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其内生动力。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2021年1月18日,“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更名为“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内容板块上也有所更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栏目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表彰。“乡村振兴电视夜校”是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一个典范,回顧其在脱贫攻坚历史伟业中的使命担当,总结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海南模式,能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进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特性及构成要素

曼纽尔·卡斯特的“空间组织了时间”,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即社会关系”,以及汪培庄提出的因素空间理论,充分论证了流动空间的社会价值,为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提供了学理基础。本研究将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界定为:围绕继续教育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的流动而建立起来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动态空间。具体而言,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包括各要素组织性互助的流动以及影像、声音的流动。要明确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借鉴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的成功经验,构建可推而广之的有效模型,首先应明晰其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特性

1.增能赋权。增能赋权是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显要特性和功能,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所指向的对象往往是囿于一定的时空、在社会中不占有优势地位的成人。伴随着内生动力的激发,这类人群在与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交互中不仅能获得显性的知识技能,更能在交流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培育终身学习的信息素养和行为习惯。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当地村民需求及行为特征,进行针对性增能。同时,受教育者既是知识的享用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给予村民参与课程开发的充分话语权,提高了教育内容的契合度。除此之外,乡村振兴电视夜校还基于其免费性和公益性,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充分保障村民受教育的权利。

2.系统生态。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用户、技术、资源、交互平台等各组成部分相互支撑,形成动态平衡的数据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交互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成人来说,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可以创造出许多生产技能。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借助技术手段,选择性地将实体性知识转化为概括性影像、音频等多元形式,并嵌于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中,基于电视、计算机或其他终端,用户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在实践中实现增值。由此,“形成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资源之间信息数据的循环流动和开放交换的生态环境”①。此外,乡村振兴电视夜校还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整体性生态,强调教育内容与生活、工作相结合的生成性,以“互动式的网络,既塑造生活,也为生活所塑造”②为理念建立反馈监控机制,形成一种有保障的动态平衡。

3.开放灵活。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所开展的是一种开放性教育,以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为理念,以寻求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借助社会力量与科技成果,提供一切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主要以基于媒体的异步自学为主,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者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安排学习时间与任务,教育资源的优化统整能够满足其个性需求。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基于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特点以及对缝隙时间与空间的开发利用,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使知识可得、易得,受众面辐射至偏远农村地区,实现了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以及教育方法的开放,建立起了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二)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构成要素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作为信息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主要由电子交换的回路、节点与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三个要素构成。这为我们分析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構成要素提供了框架,结合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实际,可将其具体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技术要素、区位要素、管理要素。

1.技术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打破物理空间、构建资源共享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大数据、数字化录播、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教育活动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选择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还改变了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分布形态,使各方资源能够互联互通、开放交互。此外,信息技术能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构建学习者图像和资源模型,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资源交互流动空间。乡村振兴电视夜校正是秉承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借助集产生、传输与呈现各种信息流于一体并具有应答交流功能的技术形式,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其他终端的接入,构筑了以电视直播为主,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重播和点播、网络在线播放、微信推送等为辅的,协作、交互式的电视夜校。

2.区位要素。继续教育领域中的区位主要是依据继续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所进行的划分,多元化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开展服务的要素之一。现实环境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同区位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和规模也不同,构成了继续教育领域的核心与节点。那些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的区位,如重点远程教育院校所在地区,更容易成为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核心,形成一定范围的辐射,形成“核心―节点”即“中心―边缘”的格局。在物理空间中,各种继续教育资源在核心与节点之间的流动受制于物理距离及其他阻碍,辐射力渐弱。而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在聚合各区位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同时,通过区位与区位间的强弱链接能够实现观念流、技术流、资源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减少辐射阻力。乡村振兴电视夜校所打造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由高位推动,在海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主办,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海南省电视台承办,包括海南14个厅级单位、18个市县参与组织授课,充分挖掘各区位资源,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并在各个行政村设立夜校班,精心组织村民收看节目并组织讨论,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形成区位辐射带动效应。

3.管理要素。管理要素是保障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平稳运行的关键。就本质而言,基于信息技术所实现的区位间各种优质资源的流动,是“通过人在信息时代对流动空间的构想和行动组织起来的”③。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开发、设计、架构以及应用均离不开管理,各种继续教育因素流的产生、传输、评价等环节也需要管理的支持。具体而言,系统化的组织管理对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对教育内容的组织更新、技术设施的维护、受教育者学习的测评与反馈十分必要。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涵盖内容的广泛性、开发设计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其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组织管理的调控下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乡村振兴电视夜校需要统筹规划、全面考虑,紧随时代发展脉搏与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管理转型。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调试,新增乡风文明、思想提升等方面的内容,提供最优的继续教育供给,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持久、稳定发展。

二、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锚点定位

乡村振兴,追本溯源是要实现人的振兴。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基于其特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乡土人才培养、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新视角。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是信息化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趋向,为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应明晰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

知识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被看作是解释新技术推广过程的经典理论。他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从技术革新的信息是如何传播、扩散的角度出发,指出接受创新事物的进程要经历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五个阶段,才能达到在某个社会系统中从扩散到被采纳或被拒绝的结果。本研究的“创新扩散”侧重于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中技术、观点、知识的推广和采纳,并基于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上述五个进程概括为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三个阶段,探究如何把变化引入采纳者,即个人、群体乃至整个地区之中,从而对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进行锚点定位。

(一)认知阶段:教与学样态重构,构建灵活教育形态

认知阶段主要指开始接触新事物,但知之甚少,这个阶段需要给个体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产生兴趣,强调易获取性。大众传媒无疑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大量信息传播到更远的距离。基于网络、电视传媒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可以重构教与学的样态,使人们灵活获得知识,实现随时随地随处可学、可知。

乡村振兴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以维持脱贫的长效性,向致富迈进,并投身乡村建设,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社会。但这种基于个人经验选择学习资源、在教师或同伴帮助下实现自我提升的教与学样态,在常规条件下很难实现。马克思空间理论指出:“机器大工业对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的工厂制集中,对人财物流通的市场集中,对交通枢纽建构的地理集中,对信息生产、传播与利用的群体集中,最终使所有这些要素的城市化空间集中,造成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要素、活力大量流失与向新旧城市的聚集。”④这种“核心―节点”或称“中心―边缘”的区位分层,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偏远农村地区人群获取知识的权利。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所构建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遵循用户易用性原理与最小努力原理,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信息流,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和获取的难度,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垄断和空间隔阂,实现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乡村振兴电视夜校整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站点、移动终端等各种媒介资源,在海南省设有2712个教学点,为教与学的多次开展提供了平台,切实重构教与学的样态,使知识可得、可知。

(二)说服―决定阶段:资源服务供给整合,提供多维教育资源

说服阶段指经过认知,决策者产生兴趣,并试图寻求更多信息;而决定阶段是个体根据自身需求,考虑是否可以接纳。因此,说服―决定阶段,强调内容的多维、個性化,契合学习者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体现了对人们多方素质的要求,而村民知识背景与学习风格、现实需求各有差异,因此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应提供多维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首先,注意分类别与分层次。资源组织体系如果不分类别、分层次,将很难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被更广泛地接纳。因此,应进行资源服务供给整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引导和规制教育资源、服务内容等,使其在流动空间中的交互由散乱、无序转变为聚集、有序,且以相关主题的形式呈现。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在脱贫攻坚期间,开设了系列主题课程,通过解读宣传扶贫政策,以公民教育“赋权”,让农民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与优惠政策;通过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经验,以职业技能教育“增能”,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通过介绍典型致富案例、送戏下乡等多种类型活动,以文艺教育“激活”,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励志感恩教育”等主题节目的开展,创造了除讲政策、讲技术等“硬知识”教育外的“软知识”教育。多维教育资源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并更好地指向乡村振兴的未来。其次,兼顾多维性与个性化。多维性主要是以知识内容为出发点,而个性化则主要是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针对性不足,则其总体的有效性也会偏低。信息技术能构建学习者图像,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支撑。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实行“精准送课”,为村民打造“订单式”服务,并且根据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实际,逐步升级改版,将“三农”问题列入电视夜校工作重点,新增“我的美丽乡村”等板块,更好地契合主体需求。

(三)实施―确认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络交互提升实践水平

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最终要落脚到实践层面,“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⑤。实施和确认阶段也可以分别称为试验阶段和继续采纳阶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就是实施,而知识被实施后,继续教育的过程并没有结束,个人在实践中如果接触到与所学知识相冲突的信息,就会进入确认阶段。此时,主体要么会寻求对新行为的肯定,要么会拒绝所学知识,因此后续仍要提供支持性服务。

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在打破传统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并不与之对立。“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已从作为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辅助工具阶段,进入到构造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创设数字化环境与物理环境的深度融合阶段。”⑥其一,流动空间中的教育内容具有生成性,需要立足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选取典型,更新教育内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资源,开发出与现实需要相适应的数字化课程。其二,交互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继续教育流动空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追踪服务,能够以网络交互带动实践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由“电视夜校+服务热线+钉钉管理+线下培训”的灵动形式构成。除授课外,还采用演播室小课堂的形式,把想了解问题的村民请到演播室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提问教学,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论解释。服务热线使得其从单向的电视传播衍生出一对一的解疑释惑。通过线上“大纲教学”、线下“定制辅导”,搭建各类主题性服务平台,将节目资源变现,转化成线下的多级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实践水平。

三、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型构建

以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三大要素为依据,以助力乡村振兴的锚点定位为取向,综合考虑其助力乡村振兴所指向的主体、应具备的功能及特征,可大致将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型归为用户、设施、应用和交互四大模块。依托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可具体构建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模型(见下页图2)与立体模型(见下页图3)。

(一)用户模块:乡村振兴农民主体

这一模块主要是构建学习者图像,分析用户特征与教育需求。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中“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特征,充分考虑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因素,开发出符合其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首先,成人扮演着多元角色,其学习与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学习动机,倾向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过程。因此,适宜采取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教育。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对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从其需求出发,制定了涵盖特色产业、医疗、住房、就业、兜底保障、异地搬迁、感恩教育、农科农技、政策解读、旅游、电商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每个知识点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成人个体生活经验对教学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成人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成人本身就可以被当作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自己服务,也可以为他人所用。夜校充分肯定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能动作用,注重生成性教育内容,从真实案例中提取信息,秉承“以策论事、以事讲策,以行激志、以志践行”的理念。鲜活的例子既是成功经验的传播,更是一种心理引导,它会在无形中产生影响,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身边人、身边事往往最有说服力,要让村民深刻明白国家的战略变革与政策手段不是触碰不到的,而是能集中体现于实干之中。用户模块的任务在于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等,是在各种条件限制下选择恰当应用媒体,增强教育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一步,是整个模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设施模块:信息技术充分支持

设施模块为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整体运行提供技术与网络支撑,打造技术场域。“夜校开讲了”“我的美丽乡村”“夜校帮忙团”和“农技小课堂”在技术和网络的支持下,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流动空间之间的信息高效交互,纵向打通了各个区位节点的信息流。设施模块是加速推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向融合,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的基础,其良好指标包括运行环境、可操作性和兼容性三个方面。一是配置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备,保证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具有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保护用户隐私,防止信息泄露;二是设计友好界面,开发可操作性平台,教学网页、视频、Flash动画等都应满足技术规范;三是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应用平台要与不同终端设备相互兼容,在电视、电脑、手机上都能兼容运行。

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综合利用电视技术、广播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技术,将电视课堂覆盖全省各地。节目主创团队在收集到海南各厅局对接人及案例时,对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提取案例相关人物信息,挖掘故事亮点,制订VCR短片拍摄方案并确定演播室访谈要点。“夜校开讲了”与“我的美丽乡村”板块,主要提供政策讲解与典例示范;“夜校帮忙团”与“农技小课堂”,则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精细教学,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整个平台页面设计简单清晰、布局合理,对于村民而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应用模块:教育内容呈现加工

应用模块是继续教育流动空间有效服务的关键,主要功能在于筛选、呈现教育内容,基于实际调查反馈,统筹考虑时代背景与学习者需求,将本土性内容进行储存与转换,动态配置汇聚的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内容,建立丰富多元、应用便捷、可视呈现的应用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情境化、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首先,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中的教育资源,有力地实现了“4R”特征,即丰富性(Rich)、继起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ous)。应用平台呈现的教育内容来源并镶嵌于具体的工作情境,以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注重生成性资源,采用便于更新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跟上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乡村振兴电视夜校遵循“一类一模式,一题一策划,一课一典型”的原则,课程内容小而精,并与现实工作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以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应用平台的呈现与多种终端学习设备相适应。其次,应用模块“将直线式、纵向式和逻辑式的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螺旋式、横向式和心理式的学习者本位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⑦,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类型资源进行整合,兼顾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与学习者心理。最后,应用模块借助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将极度分散、高度相关、前后依存的海量资源数据与用户数据进行解析、重组,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信息聚类。同时,设置信息导航、一站式检索,解决多内容、多信息间的联通问题,围绕主题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展示,将“讲解―运用―效果”,以直观、可感的画面展示出来。该模块促进资源应用从固定形态转向移动互联,有利于资源的不断迭代、优化与升级,从而缩小教育资源鸿沟。

(四)交互模块:教育环境开放协作

交互模块是知识与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在以异步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流动空间中,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是交互模块的首要任务。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和感知的特点,依托大数据所构建的学习者图像能提供适切、动态、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教育方式,实现良好交互。教育方式可分为主流教育方式和个性化教育方式。前者是基于学习者的总体特征,将学习者群体标签化,识别不同类型学习者,提炼出符合大多数学习者的教育方式。而后者则是对主流教育方式的补充,依托数據分析技术开展教学诊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进度,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干预补救。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主要以演播室讲解、外景实例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同时以送戏下乡、自制故事情景剧等方式唤醒人们的学习热情。除线上“大纲教学”外,还采用线下“定制辅导”的方式,实现了知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个性化交互。交互模块的评价反馈机制增加了流动空间与传统物理空间的可调节弹性,使其具有双向反馈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强化了空间灵活性。继续教育流动空间能够依据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界反馈评价做出快速、精准的动态调整。评价反馈机制实时收集、分析学习者对教学的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受教育者参与到建设交互之中。乡村振兴电视夜校高度重视村民的获得感,在反馈中寻求夜校发展的突破点和契机,不断提高教育能力与成效。受教育者可通过服务热线与平台交流,通过人工服务和自助问题导航的方式解疑释惑、提出意见,从而进行良好交互,动态调控与规划整个继续教育流动空间。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承担起社会职能。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脱贫攻坚,又及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转型,塑造了新时代背景下“智能+继续教育”的典范,为其他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各省市应该立足于各地乡村基础,扎根实践、深入挖掘,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凸显区域特色文化,进而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模型,打造继续教育流动空间的多元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的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注释]

①钟欢,马秀峰.教育虚拟社区:智慧视域下高校学科服务的新阵地[J].图书馆学研究,2020(14):71.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③⑥齐军.网络时代教育流动空间的提出、构造及效应[J].现代教育技术,2015(7):97,96.

④胡潇.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7.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2.

⑦柳士彬,朱强.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微型课程评价准则与技术支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93.

[参考文献]

[1]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段鹏.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证研究——关于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推广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实地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3):49-53+98.

[3]梁士荣.开放教育特质论[J].开放教育研究,1999(1):8-11+45-46.

[4]马丽文,高永伟,张津津.“能把贫困群众召集到一起学习就是一场革命”——专访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J].今日海南,2018(7):8.

[5]桑新民,李淑霞,孟红娟.远程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7(5):37-40+80.

[6]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7](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10]EDUCAUSE.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4-26)[2021-06-21].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21/4/2021-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

猜你喜欢模型构建继续教育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教育与职业(下)(2020年7期)2020-09-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进路科学与财富(2020年34期)2020-03-11
桃文化及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浅析商情(2019年16期)2019-06-17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生态移民村的发展重点大经贸(2019年4期)2019-06-09
基于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速读·中旬(2017年10期)2017-10-23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28期)2017-07-13
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及安保机制构建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
浅析SPSS统计数据分情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分析祖国(2017年1期)2017-02-17
论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保障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9期)2009-07-02
浅谈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改进金融经济(2009年3期)2009-05-0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110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