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花
减负增效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有不同的实施重点。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不断提升作业的实际效果,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减负增效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减负增效的理念进行基本的解读,然后从减负增效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基本调整思路,并根据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基本原则,从作业结构的优化和作业类型与内容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具体策略。
一、减负增效理念概述
(一)对减负增效理念的解读
减轻负担、提高效率是各学校相关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很多小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的现状,建议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许多家长反映学生每天晚上花很多时间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有时家长甚至帮助孩子做作业,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增加了学生的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也违背了布置作业的初衷。首先,“减负”是一个相对概念,重点在于将原本“过量”的负担减少到“适量”,而非将课业负担完全卸除,更关键的还是要减少学生的思想负担。其次,“减负”理念并不等同于降低基本的教学目标,不应为了实现减负的目的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在实行减负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实效的增强,使教学更高效化,在更少的负担下取得更高的成效,也就是所谓的“增效”。只有在“减负”的基础上实现“增效”,将二者结合统一,才是完整的“减负增效”理念。
(二)减负增效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思路
减负增效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并非以少留或不留作业这样简单的思路就可以完成的,因为这仅能实现“减负”,却不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使整体教学质量下降,也就无法实现“增效”。国家为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减负增效的思想。传统应试教育主要提倡以教师课堂内容为主,课后练习为辅的“题海战术”。通过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强化学生的印象,培养问题逻辑。这种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倡导减负增效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减负增效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思路,需要平衡作业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提高作业质量的基础上相应地减少作业数量。通过更具代表性且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高质量作业,使学生能够从少量的典型题型中学会触类旁通,从而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思路
(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业改革的深化加快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许多教师也在积极调整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教师仍然难以改变教学思维。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管理班级各项事务时,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习经验,而年长的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因此,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不高。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家庭作业观念,认为只有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数量才能保证质量。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同样类型的问题占了许多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绝大多数。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必须重复解决问题的步骤。在传统观念中,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练习题的基础之上,为此,多數教师都偏向于采用题海战术。这显然违背了为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活动而布置课后作业的初衷。事实上,过多的作业往往会造成作业完成质量不高,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巩固效果,反而可能使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倦,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不利于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加之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题型,教师所布置的大量作业在模式上也往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过多单一重复的习题和作业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无益,还可能适得其反。
(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工作的基本调整思路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课后作业是衔接新旧课堂内容的中间环节,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内容,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预习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课后作业在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课余时间激发和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工作上,教师应该避免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内容,要摆脱以往数学作业的机械性和反复性,抛却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以拓展知识为主要方向丰富作业内容,并且在题型上注意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作业,并真正从中获得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反感。其次,在作业的设计上,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维,打好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教师需要注重题目设置的创新性,要使之具有深入探讨的意义。例如将较为简单的加法、乘法运算融入具体的应用题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还能增加运算过程的趣味性。
三、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基本原则
(一)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原则
1.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的统一。既然作业本身就是课堂内容的衔接,其最基础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那么只有在内容上保证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是相一致的,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业本身的作用,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针对性的作业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在充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强化策略。例如,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本章的基本知识,但一旦改变,他们就会犯错误。对这类学生,他们应该在作业中布置更多的变形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一些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地处理变形问题。对于这类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提出自己的问题来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为避免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进度错位,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避免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做到不超纲、不跑题,使作业成为课堂内容的“二次教学”,实现作业与课堂的统一。此外,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要把握好在作业中的比重和分布,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整体过程中更好地消化重难点知识,使作业成为课堂的补充。2.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运用实例的统一。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从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应在作业布置方面建立与课堂教学所运用实例的相关联系,通过保持作业题目类型与课堂运用实例的一致,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提升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作业难度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作业的难度方面,一方面,要避免题目难度过大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挫,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造成不好的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畏惧、厌烦的消极心理,降低作业成效;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学生能从一定难度的作业中得到进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才能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作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加强。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需要考虑题目类型的层次和比例,例如将作业划分为基础概念题、基础应用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并将这三种类型的题目按照由高到低的比例进行设计。
四、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形式的配置
小学数学作业在形式上以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操作性作业三种类型为主,在发展学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数学能力方面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作业结构上应该对三种类型的作业进行合理的配置,充分利用三种形式作业对不同能力的培养侧重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口头作业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并充分调动其思维能力。在书面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不可局限于重复各种传统习题的练习,而应尽量扩展题目形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一般不宜过多布置书面作业,而应以口头性作业为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则应采用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和操作性作业为辅的结构。操作性作业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进入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他们的知识积累日渐丰富,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作业结构上就应多增加更为复杂一些的操作性作业。
(二)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时间周期的配置
在作业完成时间的设置上小学数学作业也分为短周期作业和长周期作业。不同时间周期的作业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不同侧重面也有不尽相同的作用。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巩固,短周期作业的效果更为明显;而在知识巩固和思维培养的结合方面,则以长周期作业的效果见长。可见,合理配置不同时间周期的作业也是优化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短周期作业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快速积累基本数学知识,而对于在数学知识积累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是充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对于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的长周期作业比重,加强对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
五、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内容设计的策略
(一)基础知识的训练
1.分层型作业。基础知识是展开深层次学习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上,教师尤其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根据不同学生具体的学科发展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分层型作业。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注重基础题型的设计,以增强知识积累为首要目标。至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应当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和应用创新题的设计。利用不同梯度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打下更为坚实的学习基础。2.多样型作业。为了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要设计多样型作业,促进数学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让学生制作数学小报,完成小组作业,进行数学日记的记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3.变式型作业。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联系能力,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变式题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适当在作业中增加对于概念理解的变式题,如选择题、判断题、趣味题等题型,训练学生对于基础概念的辨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记住基本概念的同时真正理解并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
(二)基本技能的強化
1.灵活型作业。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教师在设计计算题时应当注意计算题的灵活性,如通过估算的题型设计,让学生学会对计算题的答案做初步的预测,并通过初步估计的数据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在做题时可以先进行估算,从而提高计算题的准确率。2.动手型作业。对于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动手型作业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于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应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多设计动手型作业,如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3.实践型作业。数学统计分析能力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数学能力,与实践型作业的训练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实践型数学作业时,最重要是要加强学生的亲身参与性,例如将家中水费电费的问题作为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和家长配合完成。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也使得学生养成一定的数学意识,了解到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并且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
1.迁移型作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小学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枯燥的数学问题更加有趣味,能够将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尤其是在解决应用题方面。通过设计迁移型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2.开放型作业。通过设计开放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例如在已有的数学题后,让学生设计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3.生活型作业。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在作业的内容上尽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生活型作业,例如关于买菜、设计秋游方案之类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