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许观明 陈泽艺

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思维是新课标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其中要素综合对学生来说是最常见也是较难应用的。其实古人的朴素辩证思想中就蕴含了要素综合的智慧,如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地理核心思想契合,二者的结合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地理渊源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孕育于地理环境中,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身边地理环境的本质认知的高度概括。最早的阴阳五行观念就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日照强度随时空变化而变化”这一客观实际的伟大发现[],同时东、西、南、北、中五方及金、木、水、火、土五材观念也是殷人通过观察自然地理环境获得的朴素认识[]。“阴阳”最早见于《易经》, “五行”最早见于《书·洪范》,原文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从隐约的认知到系统的概括表述,阴阳五行被人们从地理环境中抽象出来,形成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天人合一的古今内涵存在争议,其中一方观点认为生态平衡是被赋予了的新的内涵,改变了天人合一的本质意义[]。另一方观点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其本质意义,后来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才给天人合一赋予了政教伦常的意味。无论天人合一古今内涵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层内在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在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思辨中形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核心思想,也契合了新课标中的人地协调观。

这两种哲学思想孕育于地理环境中,又不断运用于解释地理环境。阴阳第一次被明确用来解释自然运动是在《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伯阳父认为地震发生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其序”,这是古人首次用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哲学思想解释自然地理现象。

五行说在发展过程中,把五行和五方(东、南、西、北、中) 、五气 (风、热、燥、寒、湿 )、五色(青、赤、白、黑、黄 )、五时 (春、夏、秋、冬、长夏)、五音( 角、征、宫、羽 、商)、五味(酸 、苦、甘 、辛 、咸 )等相配,其中与五方和五色的相配就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例如,五行配之五色即参照了中国土壤的分布。万国鼎先生认为,我国实际土色的分布和五行与五色的相配大致相符,他说:“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陕西与河南是黄土区域,南方有红壤,北方有黑色灰化土,都很明显,西边有盐渍土,干燥时土壤表面呈白色, 西北大面积的沙丘、灰钙土、漠钙土等颜色也较浅,东方湿润土现青灰色,也还勉强说得通。也许古代创建五色方位的时候,是参照实际土色的分布的。”[]这些都说明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本就是一种宏观的地理哲学,具有现实依据。

“陰阳五行”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从地理中来,却很少到地理中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杳无踪影。本文欲在分析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论结合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为例,阐明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二、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论结合

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两个经典哲学理论的极简释义,历经千年发展,其内涵已得到极大地丰富与延展。本文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为例,说明以上两个哲学理论与地理教学的理论融合。

自然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既然五行可与五方、五色相配,那么五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间也会有相通之处。地形配金,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地势地形可产金子;生物配木,木为植物,食物链之生产者,生物之始者;水配水文,真实自然;气候配火,人之于气候最直接感受为气候主要要素之一气温,且降水的发生之根源亦是受热之差异;土配土壤,水到渠成。五行相生,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五行相克,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五行相生相克,浑然一体,即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具备的整体功能。

天人合一思想内涵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人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且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因此,五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自然可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首先,把人居于阴阳五行(即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中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又使“人”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其次,把天置于人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顶部,天为地球宇宙,人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为地球表层中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最后,形成五行加上天人构成的“六行地理综合系统”(见图1)。该系统为空间化的五维(加上时间维、演化机制维)地理系统,是地理学研究和学习的系统对象,既有地球科学的高位指导,又落脚到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地理的结合不仅能轻松联系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更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是进行区域认知和空间表达的有力视角。

三、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的教学应用

笔者将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结合,构建“六行地理综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是指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首先考虑“天”“人”二者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其次,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结合“天”“人”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通过该分析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运用科学、灵活且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整合地理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分析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还能培养学生阐释地理现象、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同时,学生还能结合“六行地理综合系统”图,建立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其实,“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在地理教学中也有迹可循。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章节安排为:第一章学“天”——行星地球;其次分章节分别学习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土壤,新教材中增加了植被和土壤,即体现了该分析方法的结构,且每一章都会讨论人类与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最后总结性地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笔者认为新教材必修一应保留“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出于难度考虑可依旧删去“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因此,“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不仅有极强的理论意义,更是一种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方法,有着极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2018年4月30日“山西吕梁的山体滑坡”事件为例,说明“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地理问题时的应用。

2018年4月30日4时57分,山西吕梁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南沟发生山体滑坡,共有九人遇难。离石区位于晋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以断块为主体,且水网密布。附近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久兴砖厂,近年来村民又在边坡上植树,但成活率不高。当天天气晴朗,并没有发生强降水。请分析此次灾害发生的原因。

按照“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的分析顺序,首先考虑天文因素:该因素时间尺度较大,且滑坡前并无发生陨石撞击破坏山体等骤发事件,故可排除。其次,考虑人为因素:久兴砖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断续取土切坡,边坡坡度增大,不稳定性增加;当地村民在边坡上植树浇水[],增加了边坡的重力。最后,考虑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该地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发育,孔隙多,孔洞大,具有极强的湿陷性,易被风力流水侵蚀,形成潜在的不稳定体;植被稀疏,保土能力差;晋西高原沟谷成树枝状发育,在大自然的切割下,水系发育,水网密布,渗透黄土岩石,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离石区地质构造以吕梁——太行断块为主体,其间褶皱和断裂較为发育[],节理发育,易被风化侵蚀。滑坡当天天气为多云,无强降水发生,所以恶劣天气的诱发是不存在的。如此,依据“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便可将山西吕梁山体滑坡发生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抽丝剥茧,逐一分析出来(见图2)。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也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者基于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提出的“六行地理综合分析法”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将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帮助学生厘清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该分析方法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对人地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分析解决人地问题,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者。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392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