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从老舍《我的母亲》看记叙文写作教学

从老舍《我的母亲》看记叙文写作教学

赵斌

内容摘要:《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第四版)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代表了老舍先生一贯的语言风格——把真挚的感情蕴含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典型中国家庭妇女为儿女任劳任怨、日夜操劳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的歉疚之情。因此,本文不单是练习写人散文的重要载体,也为我们平时上作文课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我的母亲 中职 记叙文 写作教学

我校在进行组内交流,展开教研活动的时候,只要一谈起语文教学,老师之间常常笑称:“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已经成为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职生的第一怕。究其根本原因,以笔者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谈谈以下观点,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职业院校,其中中专学生居多,上课也是以中专学生为主。虽然目前国家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而不是以前一股脑地报考高中。学生从入校平均分和整体素质来说,比起前些年有所提高。但不可讳言的是,中专学生经过了中考的选拔,其文化基础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从我任教以来的亲身体会来说,学生语文程度普遍较差,在日常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一些本应小学和初中就应该熟识的常见字,很多学生也是每每读错。

我们学校要求每两周上一次上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题材要求、对写作要点进行讲解之后。最后要求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随堂作文。每次一到作文课,我就发现缺勤的同学比起平时多不少,请假的理由林林总总,但能看得出来,都是在躲这节当堂作文课。当老师讲解完要点,提完要求进入自主写作环节的时候,“下笔如有神”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要么是抓耳挠腮,要么对着挂钟望眼欲穿,要么对着本子发呆,有的甚至直接放弃呼呼大睡。

这种现象从我任教以来已屡见不鲜,写作课一直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我也总结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小。从部编教材版的七、八、九年级必读和选读的书目来看,七年级必读书目就有《朝花夕拾》、《西游记》原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八年级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九年级有《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等等。自主阅读书目更是包括《城南旧事》、《创业史》、《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寂静的春天》等等。可以看到,如果按照所要求的书目进行阅读,中职一年级学生用两节课来完成一篇八百字的当堂作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现实是上述的这些必读和自主阅读的书目中,很多学生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阅读了。因为初中课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部分人也仅仅是知道选自《朝花夕拾》这本书。

阅读量的严重滞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数量极少。无论眼前有多么美丽的景物、观看时心潮多么澎湃,可是一反映到作文本上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两个字——“好看”。无论游玩的过程有多么曲折、期间发生了多少有趣好玩的故事,写到作文本上就变成——“好玩”。无论游玩前一晚有多么期待,坐车前往的过程有多么兴奋,与同学度过欢乐的一天有多么难忘,写出来就是两个字——“高兴”。语言文字的匮乏使得学生明明心中有千言万语,想把一天的所见、所听、所感恨不得把本子填满,可提起笔来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二是由于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排斥写作,怕写作文。我私下里与许多学生进行交流,他们谈到自己最早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可因为不太“合规”,有点“越界”,不符合得分的要求。有的学生甚至被老师当堂冷嘲热讽,被深深伤害了自尊心。从此以后要么消极怠工,随便拼凑一点交作业了事,要么抄些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老师每周布置的周记和作文,假期里布置的日记学生根本不重视,都是胡乱抄一点或者编一点应付老师,日记都是临近开学前两天才开始现编。这些缺乏真情实感和自己真实的想法的作文、日记,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锻炼和施展,又怎么能写出来具有打动读者心灵的好作文呢?

三是学生没有掌握认识生活、观察生活的方法。以我校每年“十一”前举办的秋季运动会为例,九月份入学的新生交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以运动会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主要练习场面描写。往往一场运动会结束,布置的作文交上来质量天差地别。优秀的的作文洋洋洒洒上千字,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都很到位,读起来饶有趣味,身临其境。而有些参加了同样活动的学生交来的作文内容“干巴巴”的,只是日期、事件的简单罗列,最后加上“真高兴呀”、“真有趣呀”这样的感慨,不能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写景散文还好一点,景物描写毕竟有迹可循,如果布置的内容是写人的记叙文,学生往往无从下笔。

老舍先生《我的母亲》这篇写人散文是课本中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文非常适合作为记叙文的范文来讲解,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总结教学心得如下:

一.寫熟悉的人

熟悉的人,指的是我们能够观察到“他(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他的举手投足、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脾气秉性、他的兴趣爱好,都是我们应该去观察、去落笔的对象。很多学生在学习写作时,第一想法就是把老师和同学作为写作的对象,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发生的轶事最多因此最熟悉。但校园生活时光毕竟有限,对老师和同学的了解难免片面,往往只能写出一两件校园里或者课堂上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或情景。而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应该尽量从方方面面去表现,把这个人物写生动、写丰满,使读者产生如在眼前的感受。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她是从我们呱呱坠地就与我们朝夕相伴,照顾我们日常起居饮食最亲近的人。相信每个孩子都听到过母亲一句句的嘘寒问暖、一声声的临行叮咛。暑天里冰镇好的一碗绿豆汤;打完球大汗淋漓之后递来的一条热毛巾;放学回家餐桌上冒着热气的饭菜;冬夜里灯下一针针织成的毛背心,无不是浓浓母爱的点滴体现。只不过这些缺乏感恩教育的孩子们对平日里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不以为然、视若无睹。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把上述这些生活场景一条条打在白板上,让经历过这些场景的学生举手,果然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可他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母爱的点滴体现,许多同学还嫌母亲“唠叨”、“烦人”。母亲这些默默付出的行为,经过老师的总结提醒,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塑造母亲形象最好最生动的素材。

不仅如此,我让学生思考自己身上有没有什么生活习惯是不知不觉受母亲影响而形成的?学生总结例如:“出门路途不远的情况下能走路就绝不坐车”(节俭);“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把每一家的价格都了解到”(精打细算);同学来家里做客一定要提前安排,精心准备饭菜(热情好客);看见流浪的动物一定要喂食(有爱心);自发地把楼道里的杂物收拾干净,把楼梯每天拖干净(有公德心)等等。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回忆起许多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知不觉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品德,这些生活体验都是我们写文章时极好的素材。通过这些与母亲的日常,人物性格和形象自然呼之欲出。

二.写平凡的事

写好记人散文要掌握好小与大的关系,我们都是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也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和事迹。因此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常常忽略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和细节,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老舍在课文中写道:“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1]从洗衣服这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事情中,作者看到了母亲“勤劳”、“做事认真不敷衍”等美德。

在一次仿写《我的母亲》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妈妈非常孝敬父母。有一次,奶奶突发中风住进了医院,这可把妈妈急坏了。爸爸要上班,我要上学,妈妈日日夜夜地照料奶奶。奶奶不能自理,每天早上妈妈先搀着奶奶上厕所,然后打来热水,用浸湿的毛巾给奶奶擦脸和脖子,然后又坐在床上给奶奶一遍遍地梳头、下午扶着她在医院的走廊上来来回回地走,帮助她练习走路。奶奶从医院回来后在家疗养,家务的担子和照料奶奶的担子都落在了妈妈的肩上,从早上六点钟开始,妈妈的手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买菜做饭、洗衣晒被、抓药煎药。三个月后,奶奶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到了过年妈妈又买了很多营养品带着我去看望奶奶。”

之前学生在写到妈妈照顾奶奶的这段经历时,只用了乏味的寥寥几个字——“照顾生病的奶奶”。通过启发和修改,这些在学生眼里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画面,却塑造出一位孝顺、细心、勤劳的母亲,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三.注重细节描写

在课文里老舍在写到母亲舍不得三姐,却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心耽误了女儿的幸福时用了“和冰一样的凉”、“没有血色”、“扶着门框”、“咬着嘴唇”等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把一位原本希望女儿陪在身边,但又深明大义亲自送女儿上花轿一直到远去的母亲的形象生动地为读者呈现出来。这段文字里母亲没有说一句话,但一位坚韧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在写到“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陪母亲过除夕时用了“笑”、“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递”、“去吧,小子!”。把母亲从惊喜——失望——理解儿子的心理活动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母亲这些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一位中国传统女性内敛而又深厚的母爱。

一位学生在我布置的以母亲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写道:“九岁那年的元旦,爸爸出差去外地,只有我和妈妈在家。过了12点,其他人都在喜气洋洋地过新年,我却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给我吃退烧药、冷敷、搓脚心,每隔十几分钟就给我量一次体温,嘴里一直在念叨——“怎么还这么高呀”、“怎么还没降下来呀”。三个小时过去了,我的体温还没有降下来,妈妈决定送我去急诊。我家那栋楼在小区的最深处,平时天天经过从家里走到院子门口的那段路那天不知道为什么会变的那么长。朦朦胧胧中我看到妈妈拖在地上一短一长的影子在路灯下来回晃着,因为出来得急,妈妈没戴帽子和手套。沉重的脚步声伴着妈妈粗重的呼吸声,体重并不算轻的我头靠在妈妈瘦削的肩上,看到寒冷的冬夜里,妈妈的头上已经浸满了汗水,冒着热气。

父母照顾生病的自己应该是每位同学都遇到过的经历。这位同学抓住了“一短一长晃动的影子” “沉重的脚步声”“粗重的呼吸声”“冒着热气”这几个细节,把母亲的辛苦和担当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事。

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来自附近的农村,在他们的眼里,父母永远是那个满身尘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被太阳晒得黑红、又不会说话的那个人。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来学校,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父母“土气”、“没文化”,怕来学校受到同学的轻视和嘲笑。在我布置《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仿写之后,有些同学问我能不能写别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父母身上除了黄土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点。

面对这种情况,我启发学生——老舍先生取得了那么高的文学成就、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可是他的母亲呢?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普通到在文章中我们连她的名字都找不到。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傲人的经历,仅仅是一位最最普通的家庭妇女。靠着给人洗衣服和缝补维持生计,供养儿女上学、成家立业。当老舍先生成名之后,并没有觉得有这样一位母亲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赡养母亲的义务,留下深深的遗憾。还把自己这样一位平凡普通的母亲写到作品里让我们认识。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难道不应该有所思考吗?

在我的启发之下,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都说洋芋开花赛牡丹,今年的洋芋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七月份学校刚一放假,就到了挖洋芋的季节。夏天天亮得早,早上六点多吃完一顿早饭,再带点馍馍咸菜和水当午饭,我就跟着妈妈下地去挖洋芋了。要把洋芋一个个用锄头从土里刨出来,不能砍破、砍伤,不然就不值钱了。还要速度快,趁天凉干活,要不然等日头高了就热得干不动了。妈妈戴着圆顶的草帽,脸上围着汗巾,只露一双眼睛在外面,目不斜视地盯着脚底下,一个个圆鼓鼓的的土豆就像从土里自己蹦出来一样,刚开始我还能跟着妈妈的速度,可腰一上一下地刨了两个多小时后,我说什么也挖不动了,躺在田垄间的树底下,不知不觉中我睡着了。睡梦中有人把什么东西盖在了我的头上,等到我醒来的时候,远处的妈妈已经刨出了一大片洋芋了。原本戴在妈妈头上遮阳的草帽现在盖在了我的头上,远处地里升腾起的热浪让妈妈瘦弱的身影越发显得模糊不清,妈妈本来黝黑的额头在阳光下晒得又黑又红。”

这位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习作中关于“挖洋芋”这一段原本只有寥寥几行,劳动的过程、天气、人物描写都不突出。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抓住了细节进行描写,“圆鼓鼓”“蹦出来”“热浪”“模糊不清”“晒得又黑又紅”这样的细节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一位勤劳坚韧、心疼孩子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真情实感最珍贵

我们在读书、看电视或者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会随着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或悲或喜。为人物的成功而欣慰;为悲惨的命运而伤悲;为久别的重逢而感动;为不公的待遇而悲愤。因为在阅读或观看时,我们早已忘记了“我”的存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关联起来。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好的作品往往能使作者融入其中不能自拔。《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一天下午完成写作之后来到了自己的卧室,妻子正在午睡,他在妻子身边哭泣不已,当妻子问他哭泣的原因时,他回答:“我刚刚杀死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判断一篇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其标准就是能否让人感动。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往往羞于在文章中敞开心扉,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想发。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

在《我的母亲》中,作者捧着家书,却不敢拆看的那种既想看又害怕的矛盾心理让读者也为老舍先生担心。而拆看之后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一年的消息一下子击中了读者的泪点,让读者不禁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文章最后四个字——“心痛!心痛!”顺理成章,感情水到渠成地达到了高潮。

综上所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在分析完故事和文本之后,把它作为写人散文的范文去讲解学习,对作文教学未尝不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旌.由《我的母亲》一文看老舍作品白描手法的运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218-220.

(作者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532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