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海峡旅游

沉淀在生活点滴里的自然食育

沉淀在生活点滴里的自然食育

蔺桃

六年前,我带着四个月大的女儿迁居美国。做饭、种菜、养花,一点点从新手妈妈的慌乱和沮丧中走出,建立起独立育儿的信心。我把五年多“半农半妈”的经历,总结整理成 “培养孩子的生活力:自然食育12堂课”,从土地到餐桌,和孩子一起认识食物,爱上食物。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做节日饮食,随四季野餐,把绘本、艺术游戏和博物馆里的自然食育,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没有受过专业的自然教育培训,却慢慢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自然食育,不只是针对孩子的自然教育、食农教育,也是大人和孩子共同成长,沉淀在生活点滴中的全人教育。

在林间菜地自由生长的孩子

2015年8月,因为先生黄庆明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读博士,我带着刚满四个月的女儿希蔓随行,开始了我们夫妻俩在异国独立育儿的历程。女儿一岁四个月时,我们搬进了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家庭宿舍区科里村,宿舍区旁边就是两块学生菜地,菜地对面是本地有名的爱丽丝湖。

在邻居的引荐下,我们开始和不同国家的邻居、留学生们一起种菜。我们的菜地不只是一块块可以种菜的菜畦,而是一个农林混合的多族群生态园地,有多年生的果树,无花果、柿子、桑葚等,也有花树、药草、香料植物,灌木类和多肉类,空余的土地上可以开垦出来种菜。园地里的植物来自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朋友有不同的吃法,比如墨西哥朋友会吃仙人掌,南美朋友喜欢吃一种叫chaya的树叶,马来西亚朋友会吃芋头叶子,印尼朋友吃木瓜叶子,我们中国人喜欢吃荠菜、马兰头等等。整个园地就像一座神奇的食物森林,我们把这里叫做秘密花园,或者就叫做our garden,“我们的菜地”。

每周五或周日,我们都会带着家里的廚余,推着还在坐推车的女儿到菜地干活,拔草、堆木屑、种菜、收获,劳动结束就洗好手一起分享自家带来的食物。希蔓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我和先生轮流抱着她认植物、摸花草,另一个去劳役身体、挥洒汗水。她渐渐长大,习惯了菜地的环境,愿意自己去摘野花,玩沙子,还跃跃欲试想要帮忙摘番茄、四季豆,我们就开始带着她体验种植的乐趣。从播种、浇水、拔草,观察开花结果,再到采摘,收集某些作物比如芥菜、豆角的种子,每一步她都坚持“让我来”。

希蔓是菜地年级最小的农夫,从一岁半到六岁,可以说是在菜地长大的孩子,喜欢播种和采摘,最讨厌拔草,三岁半就能推着独轮车运送拔出的野草到堆肥区。她还是菜地的小主人,每次菜地举办活动,她都会招呼一群大小伙伴跟她一起逛菜地,随手摘下一片野生的人参菜叶,说这是她最喜欢吃的叶子;她告诉大家,春天里哪棵枇杷树的果子最好吃,夏天里无花果的果子会冒出牛奶一样的汁液;还会带着小朋友蹲在一株株马利筋的面前,观察毛毛虫吃叶子,定点蹲守在东方盒子龟留下的乌龟蛋附近,等着小宝宝孵化出来。

她是天生的自然艺术创作者,每次劳作结束,都能收到她的小惊喜。有时候是用花瓣和树叶做的沙拉,有时候是用沙子和泥土做的冰激凌、蛋糕,鲜亮的野花野草装点着,美得让人心旷神怡;有时候是她用香蕉叶、树枝和杂草搭建的小屋子,里面有砖头和石头做的床和桌子,当然也用树叶和野花装饰得美美的。劳动完,我们坐在木架边分享食物、做烧烤,菜地的美国朋友拿出塑料桶当鼓来伴奏,她就抽一根枯树枝,在大石块上敲击,一边唱着一首首儿歌,直到天色渐黑……

说是自然教育,其实我们并没有教会她什么自然知识,只是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环境,然后坚持有规律地带她去干活、玩耍。她认识的植物、动物,了解到好吃的果子,好玩的植物,都来自她的观察和好奇。除了我和她爸爸,菜地的其他大伙伴也都把她当做大人,认真地回答她的问题。

我们做的引导,无非是教她建立一些简单的规则意识,比如不去摘树上的花,不去踩踏和拔蔬菜的小苗,想吃果子和蔬菜,就要保护他们的小宝宝;看到小虫子小动物,先不要去打扰,问过大人可以摸再去抚摸。我们夏天劳作的时候,时常能抓到小黑蛇和东方盒子龟,菜地伙伴了解这些动物习性,知道无毒,会鼓励希蔓触摸,她刚开始有些害怕,我先自己壮着胆子摸一摸,再让她戴着做农活的乳胶手套摸摸看,渐渐地就敢赤手摸摸看了。

在餐桌厨房玩耍和帮忙的孩子

也许因为我是农村出生长大,自然在我看来与农业息息相关。而我在台湾读研究生期间,第一次接触到自然教育,就是跟食农教育同期的。而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又刚好是一座可以吃的食物森林,所以我一开始就是把自然教育和食农教育结合在一起。我后来总结为一种“自然食育”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的女儿是一个精力旺盛、贪图新鲜感又着急的白羊座小孩。她还小的时候,我几乎所有精力都花在她身上。我在照顾她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操持一日三餐。所以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带她一起做饭,带着她做一些没有玩过的食物游戏,她能安静地陪我半小时一小时,让我好好做完一顿饭。

最开始带她做的是面条,一般会安排在上午她比较安静的时间。从和面开始,让她洗干净手,给她一小块面团,她能揉捏很久,我则趁机和好面。擀面的时候,再给她一块小砧板,拿出她做橡皮泥的小擀面杖,学着我一起擀。等到我真正开始切面条、拉面条,我让她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教她把切好的面条一点点慢慢拉成细条。她手小,拉出的面条比我还细,反而更好吃,我越夸奖她,她越有耐心继续拉。母女俩一起做,虽然不如我独自做更快更多,但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教会她做面条,而是培养她的耐心,消耗育儿时间,还有吃面的时候鼓励她多吃几根自己做的面条。

总的来说,带三岁以前的孩子制作食物,还是要以玩的心态为主,要舍得把家里弄得一团乱,还要多照顾她的情绪,不要设想着去教会她什么技能。对我来说,培养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对吃饭的兴趣,让彼此都舒适,是最重要的目的。

等她再长大一点,我就带着她一起包饺子、做馒头包子、做烘焙。因为有面包机帮忙和面,配合了几次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分工合作,拌陷、擀皮、包饺子,半小时后就能吃上第一锅饺子。等她越来越熟练,还时不时做几只小猫饺、小象饺,逗我们开心。她五岁的一整年都是在疫情期间度过,这段时间我们把一日三餐当成了一天大事来做,她学会了做蛤蜊蒸蛋、蒜蓉粉丝蒸虾等各种蒸菜。因为佛大封校,我们一家照顾菜园,收获了很多季节性水果,吃不完就拿来做桑葚果酱、枇杷果酱和洛神花酱等,从采摘、清洗到做果酱,她都是妥妥的小帮手。

和她一起花時间做吃食时,我经常和她聊天,说起我小时候经常在灶台下帮忙奶奶剥蒜头、理菜叶、择豆角。所以我做饭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像妈妈、奶奶对我做的那样,请她来帮忙,“妈妈来不及了,你帮我剥个蒜头”“等会要吃今天摘的四季豆了,帮忙把两头摘掉,看能不能掰成小手指一样的长短”“这个香干黏在一起了,你的小手最适合把它们剥开来了”。

慢慢地,她真正从做饭这件事上,理解到了她的家庭角色。虽然我仍然会在做饭的过程中注意她的情绪,鼓励她多尝试,做力所能及的帮忙,但是已经传递给她一个信息,家里的每个人都要为大家服务,只有劳动的人才能心安理得接受别人的服务。我们鼓励和认可她对家庭的贡献,让她越来越喜欢干活,也会自己选择她想做的家务,比如她选择扫地而不是洗碗,在吃饭之前会收拾好餐桌,摆好我们仨的餐具。

我所理解的自然教育和食农教育并不是在特定场所才能施展的,而是沉淀在生活的细节里的。逛市场、农夫市集的时候,我会教她分辨本地和远程运输来的水果蔬菜;厨余和果皮专门收集好,隔一段时间就丢在菜地的堆肥区,等待发酵,下次种菜取出黑熟的堆肥土,她就知道堆肥原来可以变成植物的养料。我们经常带她去野餐,一边练瑜伽、画画或者跳跳舞、弹弹琴,享受自然的风景。旅行、看绘本时,选择一些与自然、食物相关的主题探索,让她看到别处的自然,了解他人和自然、食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在博物馆里玩游戏,学着从种子银行借种子出来,知道了种子的生老循环……父母不仅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任老师,也许也会是他们日后想要成为的榜样。我努力把自己认可的理念贯彻到生活中,做一个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人,也希望女儿在日常点滴中,习得这些习惯,累积起这样的品质。

自然食育,建立当妈妈的信心

从女儿两个月后,我就独立带她,没有老人帮手,所有的育儿难题都需要自己克服。她很小的时候,我常常把她闹觉、频繁夜醒归咎到自己身上。听到别人夸她外向爱笑,养得好,却不敢把“功劳”归结到自己头上。养孩子到四岁,我都在怀疑,究竟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塑造,哪个对她的影响更大。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一个人生闷气,问清楚才知道,她看《丑小鸭》的故事觉得好难过,因为好多人欺负丑小鸭,她很气愤。我想起来她两岁左右看这本书的时候,她会像大公鸡和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一样去拍打丑小鸭。两年过去,她学会了和丑小鸭共情。我终于意识到我们俩的养育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和哲学副教授。她在书中提到,孩子在幼儿时期,甚至读小学以后,先天性格和后天环境塑造是互相影响的,后天环境甚至会改变孩子的大脑构造。“养育者的工作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受保护的空间,让他们探索、学习,或搞得一团糟,也要引导孩子从无序的探索转向有序,让他们拥有崭新的属于成人的能力:一套全新的控制系统。”

父母选择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并不能决定孩子将来长成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在她幼年时候,我们选择在自然、农作、做饭的过程中,和她一起探索、玩耍,和她一起感受“自然食育”的乐趣,有益彼此身心,也在锻炼着我们每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说,我是在带她做饭,和她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当妈妈的信心的。

我对人类未来的社会有些悲观,觉得过度科技化、电子化的社会,会让人的心越来越孤独。我想努力经营好与女儿相伴的家庭生活,等她长大离家后,无论在怎样的文化里穿梭,回忆起家,她想到的是小时候与父母亲和谐相处,在自然环境中和不同国籍的朋友相交,分享收获和食物,庆祝节日的美好时光。将来,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磨难,她只要好好做一顿饭,在自然里散散步,就能重新找回疲惫生活里的热情,继续过好生活的信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578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