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书凤
[摘 要]《普通高中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首次强调了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文章对提升学生运动认知的策略及通过运动认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课堂实践进行剖析研究,为广大一线高中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运动能力;运动认知;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9-0025-0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笔者尝试剖析体育运动认知的内涵,并通过运动认知的不同组成部分探索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育运动认知的内涵
(一)体育运动认知的具体形式
体育运动认知具有三种形式,一是概念性认知,二是形象性认知,三是运动性认知。体育运动认知的过程为从基本的理论认知到形象的视觉认知,再到本体的肢体性认知,这一过程体现为让学生从浅层体育运动认识发展到深层感悟认识,再发展到最后的肢体感悟性认识。这是学生深入学习体育运动的必要过程,也是课标提出的要点。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某个体育项目时,是通过文字、语言、画面等形式来理解它的概念与内涵的。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展示画面或播放视频等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技术动作路线、运动具体表现形式的直观认识。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有效构建运动认知。
(二)运动知觉的具体形式
新的运动认知体系是由本体运动知觉、客体运动知觉、专门化运动知觉以及瞬时运动记忆、短时运动记忆、长时运动记忆、操作思维、运动战术思维、运动直觉等多方面且多维度组合而成的体系。本体运动知觉是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动作时,大脑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幅度、运动角度、运动频率与运动速度的一种反应,学生只有通过本体运动知觉,才能更清晰地感知自身肢体的变化。客体运动知觉,是学生大脑对外界的对象与物体所产生的反应,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运转速度、旋转角度等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加深客体运动知觉后,就能对除了本体运动知觉的客观运动行为有清醒的认知,从而对客观运动行为有较明确、快速的反应。专门化运动知觉是将学生运动认知的能力提升到专门化的角度与层面,这是培养学生运动专业性与专场性的前提条件,是学生长期学习某一运动技术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运动知觉。正如我们常说的,某学生的协调性、球感、方向感、脚感、器械空间感等强于其他学生,与该生长期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有较大的关系。
(三)运动记忆的具体形式
运动记忆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被称为感觉记忆,是机体接受外界信息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产生的瞬间记忆,是对本体运动的一种最直观的认知。瞬时记忆是保留在脑海中最浅层、最短暂的一种记忆,是在运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一种记忆,是对手技术动作瞬间转变时做出及时回应的一种记忆能力,也是体育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与环节。短时记忆是指技术动作信息能在大脑中保留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学生要形成长时记忆离不开短时记忆。学生要学会某一技术动作,是必须经历短时记忆过程的。所谓长时记忆,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基础。学生通过增加体育运动的练习次数、频率、时间等,可促使机体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
(四)运动思维的具体形式
运动思维是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力。这里的运动思维包括运动操作思维、运动战术思维和运动直觉思维。运动操作思维是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对手所运用的技术动作、战术方式做出应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如在武术攻防的对抗练习中,对手做出一种技术动作,学生则需要根据对手做出的这种技术动作采取相应的技术策略,从而战胜对手。运动战术思维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会运用的一种运动思维方式,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等都需要运用运动战术思维。学生在长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运动直觉思维,这是促使学生取得胜利的法宝。如排球比赛中,一方选手突然用背飞技术代替正传技术,那么另一方选手就要提前洞悉对手策略的改变,并及时做出战术的应对,这就是运动直觉思维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运动认知的策略
(一)加深学生对运动认知结构的认识
体育不同于任何一门文化类学科,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时,不仅需要用大脑进行拓展性思考,而且需要用身体进行直接的体验与挑战。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进行简单的跑跳等运动,不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讲解体育知识,部分学生就是认为体育课是枯燥的,是费体力的,是容易流汗的,是让自己疲累的,因此不喜欢上体育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学练方法等进行深度研究,让学生重新认识体育学科。在这一背景下,运动认知的提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认知结构的认识。
(二)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重构
体育运动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往往是从跑跳等运动开始的,在体育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讲解下,学生明白了体育运动是由不同运动项目组成的综合体,而各运动项目是千变万化的,其技术动作不同但又存在共性。新课标将运动认知列为体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重构运动认知结构,重新认识体育运动项目,加深对体育课程的认知。423BC35B-AFC2-48D7-968B-5B22E36449D7
(三)构建新的运动认知体系
構建新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没有任何运动认知或者只有较少运动认知的情况下,教师应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相关的运动能力,为学生构建新的运动认知体系打下基础。这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运动项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提升运动能力。
(四)运用和完善新的运动认知结构
学生在构建新的运动认知结构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和完善新的运动认知结构,这样有利于让习得的运动技术达到拓展迁移的效果。体育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肢体能力,还应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运动认知结构。
三、强化运动能力背景下加深学生运动认知的策略
(一)激活运动感知觉,纠正动作
机体运动感知觉是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感觉与知觉,这是学生习得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感知觉包括运动动作感知觉、运动形态感知觉、运动方位感知觉、运动时间及速度感知觉等相关基本要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学生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的强化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例如,田径背越式跳高项目对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时间节奏控制、运动方位感知觉、运动形态感知觉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背越式跳高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学练方式提升学生在时间、空间、幅度、位置变化等方面的感知觉能力。如为了提升学生的空间背弓本体感知觉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跳箱上进行跳跃练习。学生在空中做出反背弓的技术动作时,教师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将拍摄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做的技术动作,同时将自身动作与想象中的背弓技术动作进行比较,从而便于学生及时改进动作。教师通过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加强学生机体运动感知觉,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强化机体运动视觉,提高运动记忆能力
学习体育项目的前提是观察,视觉观察是学习体育项目的起点。不同角度的观察、不同方位的观察、不同时机的观察、不同节奏的观察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动作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视觉观察,提高学生动作记忆的能力。
例如,跨栏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跨栏跑技术动作时,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跨栏跑的技术动作,如起跨腿是怎么过栏的、摆动腿是怎么过栏的等。如果教师本节课要教授起跨腿如何过栏,就要先让学生从侧面进行观察,这样便于学生对起跨腿过栏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教师通过进行不同方位、不同速度的教学示范,能强化学生运动视觉,有利于学生对跨栏跑技术动作形成直观的整体概念。教师进行较慢速度的示范有利于学生对跨栏跑的分解动作有直观的认知,从而加深学生对跨栏跑技术动作的记忆。
(三)创设运动情境,提升运动决策能力
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会对所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加工、整合及运用。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拓展运动信息的输送渠道,培养学生整合运动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运动决策能力的提高,继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获得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运动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运动信息。教师教学方法及方式的优化,是保证运动信息有效输送给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习得是需要通过不同运动方法及方式的。
例如,在田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概念是模糊的。此时,不管是背越式跳高的背弓技术动作要点还是助跑起跳的技术动作要点,教师都应该加以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越式跳高的背弓技术动作的相关视频,并配合精练的语言讲解,避免学生形成碎片化的认知,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核心要点。
总之,运动认知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专家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后总结得出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将运动认知融入体育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体育运动知识、提升体育运动能力。笔者对运动认知中的运动感知觉、运动记忆、运动决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与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希望能为高中体育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尹志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构与阐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冯琰,胡微,朱平. 运动认知领域运动决策的研究进展[J]. 辽宁体育科技,2017(6):60-63.
(责任编辑 黄 晓)423BC35B-AFC2-48D7-968B-5B22E36449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