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教育与职业

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高职劳动教育面临“浅表化”、劳动教育时空局限、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脱节、劳动教育评价单一等问题,SPOC教学模式的深度互动性、灵活性、混合性、考核综合性等特点与高职劳动教育的特征、方式、目的、需求高度契合。将SPOC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将教学内容扩充为“理论、实践和价值观”三种类型,教学过程设置为“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反思、实践跟踪”四个阶段,采用“全方位、过程性、生成性”综合评价体系,优化现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

[关键词]SPOC;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丁瑞(1984- ),女,河南信阳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90-06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來,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劳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显著。结合SPOC的显性特征和优势,将SPOC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劳动教育深度学习发生的一种新选择。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浅表化”

劳动教育“浅表化”是指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以简单重复的日常生活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忽略系统的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无法达到劳动素养养成、价值观塑造、能力提升等深层次目标。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是导致劳动教育“浅表化”的主要原因。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只开设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知识的掌握。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把劳动教育定位在体验式劳动、锻炼式劳动上,把简单的清扫宿舍、打扫校园、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要求全面开展了劳动教育,但由于学生规模庞大、师资有限、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劳动教育的体系化、系统化建设不够,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使得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劳动教育时空局限性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特定的教育时空,既需要传统的课堂时间,更需要走出去参与真实劳动的劳动空间,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间都是劳动教育应覆盖的时空。从实践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提供匹配的教育时空。在劳动教育的时间上,大部分高职院校以1个学期、16个学时来完成全部的劳动教育,覆盖全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根据佛朝晖等人2021年对全国75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4.23%的院校将劳动必修课程覆盖到所有年级,每年开设;25.77%的院校从第一学年开设劳动必修课程;9.8%的院校从第二学年开设劳动必修课程,30.2%的院校不定期开设劳动必修课程”。①劳动教育的时间呈现出周期短、阶段性的特点,劳动教育时间让位于专业课程教育的现象较普遍。在劳动教育的空间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空间局促、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局限于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校内的有限空间中,缺乏有效的劳动教育空间供给。“在场地方面,45.37%的院校认为他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充足情况一般,32.35%的院校劳动教育场地充足,22.28%的院校认为场地不太充足。”②空间的局限性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显得捉襟见肘,只能忽视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开展简单化、同质化的劳动教育。

(三)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脱节

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匹配性不高、互动性不强、支撑力不够。劳动知识的整体性、劳动技能习得的周期性、劳动素养形成的特殊性,要求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更高的关联性。但在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把劳动教育直接嵌入实习实训、学徒学习、校园劳动、打扫卫生等环节,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理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传统的理论课程教育方式代替了实践要求很高的劳动教育,大班建制的理论宣讲、百人以上的报告会,甚至劳动教育的考试也演变成为闭卷的期末考试。《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主要以体力劳动为载体,要求行动中学习,离开实践载体,劳动教育方向就彻底走偏了。高职劳动教育呈现出“有劳动无教育”或者“有教育无劳动”两种典型状况,难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部目标。

(四)劳动教育评价单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评价维度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劳动综合能力的生成。在评价的维度上,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嫁接的方式,把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性评价移植到劳动教育过程中,试卷成绩评价、劳动成果性评价等客观的评价维度居多,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等主观性评价尚未纳入评价维度中。在评价的主体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评价主体依旧是教务部门、教师、外聘督导等,多数采用课堂教育是否按时开展、是否有教学事故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参与度不高。在评价的标准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未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上的差异性,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适切度分析

SPOC教学模式作为小规模、针对性、限制性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其深度互动性、灵活性、混合性、评价的综合性等特点与劳动教育的特征、方式、目的、需求高度契合。

(一)SPOC教学方式的深度互动性为解决高职劳动教育的“浅表化”提供新思路

SPOC倡导深度学习,教师学生深度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SPOC教学在开展教学前,通过数据调研、课前精准学情分析,为较好地開展针对性教学提供基础。在教学过程中,SPOC教学通过关注资源浏览率、作业提交数量质量、互动积极性等关键环节来把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状态。全流程的数据记录和个性化的反馈机制,能有效追溯特定时段学生的学情。在教学反思环节,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实现教师和学生深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SPOC互动方式多样化,既有传统的课堂问答式互动,也有点对点的隐私性互动,还有离开教学时空的灵活互动。“学习自主性是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深度学习模式的根本区别”③,基于主动性的学习使劳动教育学习突破浅表化走向深度学习。

(二)SPOC教学时空的灵活性为突破高职劳动教育的时空局限性提供新途径

SPOC教学模式针对小规模数量有限的学生提供不特定、多元化、个性化的灵活性教学供给,突破了传统课堂、实训等教学的时空局限。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SPOC教学模式突破“45分钟”思维,把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充裕的生活时间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变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课后生活时间纳入“劳动教育”时间中,有效延长劳动教育的周期,放缓劳动教育的节奏。通过线上资源、生活实践、线下讨论、知识迁移等学习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劳动学习的周期性得到延长。在劳动教育的空间上,在SPOC信息平台的支撑下,突破学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劳动实践的空间延展到家庭、企业、社区等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充分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三)SPOC教学模式的混合性为弥合高职劳动教育理实分离的鸿沟提供新形式

SPOC混合性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嵌入性有效弥合了理论和实践的断裂现象。首先,SPOC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前置。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在线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劳动能力、基本态度等,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其次,在具体的理论教学过程中,SPOC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可以突破课堂空间的局限,确保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快速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环节,提高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最后,SPOC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嵌入实践教学场景,使理论应用可视化。SPOC模式的混合式可以线上、线下自然切换,甚至同时开展。“SPOC教学尤其关注线上交互,因为它是高质量完成线下交互的重要前提”④,借助信息化平台、虚拟仿真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置与理论知识衔接紧密的实践场景让学生深度感知理论,提升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SPOC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为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提供了保障

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模式比较单一,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生成状态。SPOC综合性评价体系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首先,SPOC教学模式有数据平台的支撑,能够全程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数据,形成客观性评价依据,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SPOC教学模式通过数据评估,自动追踪劳动教育教学过程,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方便教师开展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评估,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其次,SPOC采用多维度评价模式,能对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SPOC评价体系不仅包含客观的学习过程数据评价,还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管理者参与评价、阶段性评价等专项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主观性表现进行评价。最后,SPOC跟踪性评价机制,可以全程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学习中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生成过程,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能力生成性为教育目标,以混合型学习理论为依据,结合高职劳动教育教学的特点与目标,将教学内容扩充为“理论、实践、价值观”三种类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课前导学、主体教学、课后反思、实践跟踪”四个阶段,搭建“全方位、过程性、生成性”综合评价体系,优化现有教学模式,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一)发挥SPOC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和劳动价值观教育

劳动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专业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和劳动保障、劳动法律法规等内容。采用SPOC模块化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导学环节,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论,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SPOC混合学习的概念,是对“教师教为主”和“学生学为主”教学理念的混合,在劳动理论知识学习维度上,教师的“教”主要聚焦在以SPOC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科学整合模块、合理发布任务、准确掌握学情、及时完成互动等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讲授。学生的“学”主要聚焦在浏览网络资源、自主分析理论、有序提交作业、善于发现问题、主动互动等环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前置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论学习主导性,规避了传统理论学习的枯燥现象。

劳动实践教育主要是指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征开设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劳动教育实践是系统性的,涉及的内容广、跨度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内容差异性大。发挥SPOC强大的课程资源整合的优势,建设劳动实践资源库,分类分项目实施,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基于SPOC信息化平台,采用线上创设情景和线下实践教学混合的方式,能有效弥补劳动实践教育类型不够、实践空间不足。线上创设情景,学生在虚拟情景中,通过协助、模拟、交互、知识重构等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知识运用的教学目标。线下实践空间拓展,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劳动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实践状况,促使劳动实践教育有效充分开展。

劳动价值观教育是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SPOC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强大的数据记录功能,将学生在每次劳动学习和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全程记录下来,以此反映出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此外,学生在劳动课堂、劳动实践中的所思所悟可以通过SPOC线上平台记录、反馈,与教师、同学互动,从而在互动中构建新的劳动认知,确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二)借助SPOC数据信息平台,分阶段實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学

1.课前导学环节:全面掌握学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导学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难实现的课前准备环节,通过SPOC平台可以顺利完成。在劳动教育开展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水平,教师可通过SPOC平台,发布课前测试题目,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再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目标,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状况,设计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在设置课前导学任务,需要注意前置任务与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性,既要围绕中心任务又要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SPOC科学有效的课前导学环节使教学过程变成弹性的互动过程,为有效学习的生成提供了前提。

2.课中教学环节: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线上平台支撑的线下实体课堂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学环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在于SPOC教学资源的生成是基于科学分析学情,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契合需要教师的嫁接培养,SPOC从海量的教学资源中筛选适切学生的优质资源,诱发生成性知识结构发生。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多是教师的口述、学生的简单复述等。SPOC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确保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动画、书面作业、劳动作品、生活场景等,多样性的教育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深度学习提供保障。SPOC可以提供线下课堂中穿插线上互动、情景透视、场景预设等开放性课堂,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与互动,还能实现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照,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3.课后反思环节:注重反思引导,确保教学的延续性。反思是深度学习的必要环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SPOC教学模式通过增加课后反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形成分析、探究、质疑、解构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反思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提升教学实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产生认知失衡,解构原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塑造新的行为方式。通过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反思自身,在探究、批判等过程中,内化所学的劳动知识,从而形成对劳动正确的认知,培育和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学生课后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写一段话、完成一个任务、总结一个行为、记录一个劳动场景等。通过SPOC数据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交自己的反思内容,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提交的反思内容,及时予以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内化劳动认知。

4.实践跟踪环节:突破时空限制,确保劳动教育真实性。劳动教育实践跟踪环节是指在劳动教育课程结束后,基于SPOC信息化平台将学生实际的生活劳动、服务劳动、职业劳动等表现纳入SPOC信息平台予以记录,并加以评价和总结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在劳动实践、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基于SPOC强大的信息平台,增加劳动实践跟踪环节,对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生成度进行检验,将有助于循环优化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课程结束后的生活实践表现无法进行跟踪和验证,课程教育的目标检测一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全部结束,学生真实的实践情况缺乏相应的记录和反馈。SPOC线上反馈机制和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实践跟踪平台,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教学后的生活劳动、专业实训、就业表现等实践环节进行针对性记录,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生成状态。

(三)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是衡量劳动教育质量的标准,为科学评价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劳动教育质量,搭建“全方位、过程性、生成性”综合评价体系,设置3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23个三级指标,详见下页表1。

1.全方位评价。根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和劳动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知识掌握状况、劳动实践参与状况、劳动技能提升状况、劳动创新及成果转化状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既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显性评价,也包含了情感、态度、观念等隐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效果。

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是评价体系的基础。贯穿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和劳动价值观三部分内容设置多个指标体系,主要有各类测试的完成度、线上线下课堂互动的频次、课程作业提交及互评次数、课程的出勤率、数字化资料阅读的时长、劳动实践的参与次数以及志愿服务的次数等。通过SOPC强大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全程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表现,准确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生成性评价。生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生成状态的评价,是劳动教育效果的最终评价指标。从劳动作品的完成数量到劳动技能证书的数量再到劳动比赛获奖数据及等级、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的授权数量,直观反映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状况、劳动任务的自主完成状况、志愿服务的状况、毕业三年学生跳槽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反映出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显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生成状况。

[注释]

①②佛朝晖,张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21,23.

③孙建.高职院校基于SPOC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21(5):109.

④李文娟.SPOC破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困境的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110.

[参考文献]

[1]蔡瑞林,花文凤.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81-85+96.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3]刘志军.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内涵、表征及其实施[J].教育与职业,2021(7):85-89.

[4]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0-33+40.

[5]王丽丽.基于SPOC 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5):46-48.

[6]谢禾生,陈裕先.基于SPOC理念的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21(4):75-80.

[7]周丹,陈丽婷.基于SPOC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6):98-9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设计高职院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4期)2022-05-31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3期)2017-06-30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年7期)2014-08-2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782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