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屏除无效情境催生有效课堂

屏除无效情境催生有效课堂

摘 要: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学习,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学习背景、活动场景、教学活动过程或一种生活事件。它包含多种情境因素,比如:教师的仪表、眼神、语言、动作、板书;图表、教具;问题、事例故事;设疑、设悬、讨论以及学生的各种活动等等。教学情境就是这些情境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地凝结而成的,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形式得以外显。

关键词:教学情景;课堂;教师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一直被一线教师们所看好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情境”便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师们大有不创设情境不开讲之势,对“情境”真是“爱你没商量”。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确实给我们的课堂带来诸多的精彩。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教师为“情”所困,为“境”所累,所创设的情境往往“变味”“走调”,“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甚至有些“情境”让人感到非常地虚伪、牵强和荒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 摒除“包装式情境”,让“情境”多一点“内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情境创设要紧扣数学知识、技能,不能由于情境的需要而忽视知识的本质属性。教师应找准情境与知识间的切入点,架起情境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创设的环境应具有挑战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并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因此“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思考性,具有一定的本质内涵。如上《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某教师创设了一个操作活动的情境。首先老师告诉学生,老师的盒子里装着1元的人民币,然后让10个学生从盒子里每人分别拿走1角人民币。学生拿完后问:1元等于几角?学生说10角。“为什么是10角呢?”学生说:10个小朋友,拿走了10个1角,所以1元等于10角。教师接着又拿出另一个盒子,让5个学生从盒子里每人拿走2角的人民币。最后得出1元等于5个2角。这样的操作情境不带思考性,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将情境作为“包装”用的工具,只是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明白1元等于几角,1元等于几个2角等人民币的兑换關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一元购物商店”,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拿着不同小面额的人民币去购物。活动后教师可以抓住以下两个问题问学生:你买了什么?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用10个1角买了1支圆珠笔。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通过买圆珠笔你能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1元=10角)又如学生说:我是用5个2角买了一本笔记本。教师追问:从中你发现1元等于几个2角?(1元=5个2角)……通过购物使学生明白1元钱有多种付钱方法,并得出1元=10角,1元=5个2角等等。通过购物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内容,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经历和体验数学,并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才具有“内涵”。

二、 摒除“钓鱼式情境”,让“情境”多一点“价值”

有些教师或许是对教材主题图的理解不够,或许是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够,因而导致他们对“情境”内涵理解有些偏颇。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的“情境”,再钓鱼式地抛出一个诱饵(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流于形式。比如:某教师在上《五以内的加法》时,一上课便说:“今天,机灵狗来到了咱们班,要和咱们一起来学习,比一比谁学得好呢?”接下来的课不知是教师忘了,还是时间不允许。这只可爱的机灵狗不知跑到哪儿去了,直到下课了教师仍未提起过它。情境教学要关注目的趋向,要考虑它的价值所在。如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在上《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课堂。我创设了白雪公主送给七个小矮人礼物的情境,“每个小矮人2件衣服,一共要几件衣服?每个小矮人3个碗,一共需要几个碗?每个小矮人4双袜子,一共需要几双袜子?……”将解决问题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复习7的前六句口诀。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情境因素而生成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正像布朗所说的:“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教学情境”我们就不会再让情境只流于形式了。

三、 摒除“杜撰式情境”,让“情境”多一点“现实”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何谓“现实情境”?我想应从两方面去解读:一是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将现实生活融于数学中,让现实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某教师上《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引出“元、角、分”这三个单位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早上,老师到早餐店去买早饭,两个馒头一杯豆浆一共1元4角5分钱。接着老师板书课题“元、角、分”,又问:小朋友认识元、角、分吗?学生说认识。其中,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有‘分,现在没有‘分了”。天真的孩子一下戳穿了老师的“鬼把戏”。为了引出“元、角、分”,教师绞尽脑汁创设了以上教学情境。试问这样的情境现实吗?显然这是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挖空心思“杜撰”出来的。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不要也罢。课堂上我们要充分挖掘现代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然而“模拟”不等于“虚假”,它还是应从生活中寻找原型,绝不可以违背生活现实和逻辑规律。二是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设那些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能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发展的教学情境地才是现实的。

四、 摒除“冗长式情境”,让情境多一丝“简约”

复杂、冗长的教学情境不仅会模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而且无形中会挤占探讨重点问题的黄金时间,降低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开始很久了,还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胡扯,把注意力放在了与数学无关的事情上,因此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如上《轻重》这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出小猴和小熊在玩跷跷板这幅主题图,问学生:小朋友,平时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呀?学生回答:去过北京、金华双龙洞、义乌游乐园……最后终于有学生说:我去过杭州动物园。教师接着又问:那里有哪些动物呀?当学生说了一大堆的动物之后,终于有学生说到小猴和小熊了,教师才引出了主题图。教师似乎与学生在玩捉迷藏,兜了一个大圈子才绕到主题上来,此时已用时8分钟。试问:为了引出一个主题图,这8分钟用得值得吗?因为导入用时过长,所以在重点处教师的用时不够,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了。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真可谓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堂上,我们应尽量减少教学情境的情节,让情境多一丝“简约”,使数学问题更凸显,让学生更迅速地瞄准要思考的数学问题。

五、 摒除“陈旧式情境”,让“情境”多一点“新奇”

很多教师在上计算课时,为了创设情境,不是从“买东西”入手,就是从“分东西”开始。“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和关键是“运算顺序”。教师经常创设“买东西”的情境,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一年级开始就经常感知类似的买东西、购物的情境,学生难以“心动”,情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新奇性。这种“陈旧式”的情境根本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教学时间。其实,计算课也不一定每节课都非购物不可,有时用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创设情境,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创设了三个带有童话色彩的情境。通过创设“白雪公主送礼物”情境,复习7的前6句乘法口诀;通过创设“小矮人从山上带回礼物”的情境,使学生学习7×7、7×8、7×9这三句新口诀;通过创设“小矮人送生日礼物”这个情境,练习巩固7的乘法口诀。本节课我运用巧妙的构思将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连成了一个情境串。使学生在欣赏美丽童话的同时理解并掌握了“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情境创设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它融合了新奇因子,所以教学效果颇佳。

“情境”贯穿数学课堂活动的始终,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合作情境、交流情境、辨析情境、比赛情境、想象情境、游戏情境、反思情境等等。不管哪一种情境,既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时代性,还要体现它的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只有立足数学本身,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灵活而恰当地创设情境,情境之“花”才能“效”满课堂。

作者简介:陈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文溪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760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