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地方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地方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扬州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涵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本文阐述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了扬州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德育运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促进扬州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德育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德育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加强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考察现状,当前地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德育效果难以保障。

扬州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德育资源。本地高职院校应深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有效运用,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德育实效性和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一、 地方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和价值

地方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当地相约成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博大,其范畴包括古典园林、老街旧巷、名胜古迹等实物;漆器、玉雕、剪纸、盆景、雕版印刷等工艺;董杜欧苏、扬州学派、扬州八怪等历代名人的文化精品及扬州评话、清曲等传统艺文;抗金、抗元、抗清等众多民族英雄所代表的铁血精神和铮铮风骨;及至烹饪、沐浴、风俗民情等民众生活内容和方式。利用扬州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地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

(一) 對高职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

家国情怀既倡导“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又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扬州传统文化蕴涵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如扬州家训“励志、规约、清廉、孝悌、务实”、“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等等都是扬州人崇尚家庭伦理美德的重要表现。宋末抗元名将李庭芝、明末民族英勇史可法、民主主义英雄熊成基、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学者朱自清,这些扬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高职生由于人生阅历较浅,易受到纷繁多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诱惑和影响,出现政治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良思想问题。本地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这些家国情怀元素,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激发他们对自身、社会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提升高职生道德品质的着眼点

当前高职院校都“以就业为导向”,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高职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心理健康诸方面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未得到系统全面规划。加之,高职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高职生中存在道德修养浅薄,集体观念不强,自私自利,职业道德较差等问题便不足为奇了。

从古至今,扬州孕育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名人先贤、忠良义士、艺术宗师、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德育教育者可以引入他们浩然正气的故事,甚至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育情境,如参观名人故居、走访调查,激发学生去主动探寻名人成长历程,验证课堂德育内容,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最终内化为自身道德规范。

(三) 培养高职生社会生活素养的辅助点

当今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都存在重视学生分数轻视学生人格培养,造成很多高职生人格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点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首先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扬州文化体系中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行为习惯,如扬州工艺“熔南北之长于一炉”,园林“合南北特色于一体”。扬州人在学术上注重经世致用,在艺术上强调领异标新,在技术上力求巧工细作。弘扬和宣传这些“做人做事道理”有助于高职生找到立德修身、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 地方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扬州高职院校基本都开展了地方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本地高职院校在挖掘、探索、运用地方传统文化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 德育主体应用意识不强

高职德育主体应用扬州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还非常薄弱,突出表现在:第一,高职德育教育者成员构成复杂,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对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涵义一知半解。“两课”教师虽然系统学过德育学科知识,但是对扬州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完整,应用意识不强,很少或偶尔将扬州传统文化穿插于课堂中。第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意识淡薄。高职生受当前“实用主义”影响,忙于追求各种技能证书、英语证书、专转本证书等,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自身内涵发展,更不用谈自愿、自觉地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此外,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各类文化思潮辨别力不强,易受到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影响,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淡薄。

(二) 德育内涵提炼力度不够

扬州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崇文尚雅、休闲享乐为群体意识的世俗文化”。这种价值观符合人的本性需求,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能够比较理想地实现人的价值,因而扬州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是“一种质态相对优良的文化形态”。此外,扬州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文化古迹有春秋时期的古邗沟,汉晋南北朝的瘦西湖,隋、唐、五代的运河,清代盐商修建的古典园林,史可法纪念馆、新四军黄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历史胜迹。

在扬州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上,本地高职院校往往只是举办一次传统曲艺文艺演出、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参观革命遗迹等等,没有深入考察和剖析地方历史、民间艺术、历史景观的德育内涵以及与当代精神融合后的时代意义。高职生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些德育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时,思想上就不会重视,内心缺少认同感,印象自然不深,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endprint

(三) 德育发展模式陈旧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仍以传统的知性德育为主。因此,扬州传统文化应用于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时,其应用模式多为讲座、座谈会、文艺展示和景点参观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些德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仍将高职生看作德育的“接收器”,忽视高职生内在道德需求,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德育效果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遗憾的是,目前扬州高职院校在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使用中,部分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足,敏锐性和判断力欠缺,对地方传统文化内在的思想和精神提炼得不够深入,内容比较空泛,形式比较单一。

三、 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在本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在高职德育中运用扬州传统文化资源,目的是将地方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等融入德育,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高职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当前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出现的问题,本地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 提高德育主体应用意识,建立师生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合作以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和高职生应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才能顺利完成地方传统文化和高职德育的融合。

第一,提高德育教育者地方传统文化素养和应用意识。

德育教育者传统文化修养越高,应用意识越强,就越能准确把握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担负起高职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者和指引者的职责,取得德育实效性。

高职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学习和了解扬州传统文化,不断更新和充实扬州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其次,要更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教育方法,特别是提高新媒体素养,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再次,要增强德育科研意识,开展有关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研究,把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把握地方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规律,促进其与高职德育有机结合。

第二,培养高职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现在的高职生从小就接触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深受其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为淡薄,更别提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高职生对扬州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是让学生先了解扬州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背景、文化形态、民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然后试着理解、接受和认同扬州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价值观念。高职生作为同德育教育者地位平等的主体,要增强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自觉地在德育学习和实践中运用地方传统文化精髓,以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三,构建对话式师生德育关系。

高校道德教育应当是通过对话推动的过程。本地高职院校利用扬州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学时,德育教育者将德育知识蕴含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对话深入进行并适时调控对话进程,使高职生逐渐地学会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让高职生在交往对话中探寻德育价值,反思自身道德行为。只有当德育工作者对高职生充满爱心,同时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谦虚,地位平等的时候,对话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对话式师生关系体现了德育教育者对高职生的人文关怀和尊重,把高职生当作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而不是学习的容器。

(二) 深入挖掘德育内涵,全面提升德育层次

深入挖掘并发挥扬州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因子是本地高职院校在履行以文育人的职责中不容推卸的任务和使命。

第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划德育教学内容

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大致可以划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几个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作为切入点。如在大一时组织新生参观扬州传统文化景点,利用扬州自然生态德育资源,培养其爱国、爱家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大二时开设有关扬州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利用扬州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注重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大三时组织学生挖掘地方社会生活德育资源,侧重于学生职业品德教育和择业、创业教育。德育教育需要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与时俱进,深刻明晰德育内涵

德育内容“假、大、空”,脱离生活实际仍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为此,本地高职德育教育者在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着眼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扬州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实际状况,把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以整理、分类,以高职生熟悉的、喜欢的内容形式,融入到德育教育过程中。

(三) 把握生活德育主旨,创新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应用方式

本地高职德育教育者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或引导时,“不能空洞说教,而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将扬州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了解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生活德育重要的心理学基础。高职德育教育者在德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时要考虑高职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利用扬州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时,本地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将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取扬州传统文化中的小说、诗歌、戏曲、电视剧等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扬州传统文化的知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开设扬州传统文化选修课。高职院校可以每学期开设1~2门“扬州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甚至可在大一、大二的教学计划中增添“扬州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地位。三是编写扬州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特点,通过课程项目、实践活動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支配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成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促使其知与行的转化。endprint

第二,将扬州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德育模式主张通过生活实践进行德育教育。扬州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是本地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实现扬州传统文化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本地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生活实践:一是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主题月、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扬州人民坚忍不拔的品格、兼容并包的胸怀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外,组织学生到文博场馆、文化广场、古巷旧居进行体验活动,参与各类节日习俗、风土民俗、民间技艺主题活动,与扬州传统文化进行亲密接触。二是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扬州拥有绵延不绝的通史文化、开放的江河文化、繁荣的工商文化、独特的古城文化、精致的园林文化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体验、传承,接受扬州传统文化教育。三是鼓励地方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结合扬州历史文化,成立扬州戏曲、扬州剪纸、扬州园林建筑、扬州木偶戏类社团。另一方面,邀请、聘请校内外专业人才担任指导老师,保证社团活动的文化深度,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将扬州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要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环境、学校精神、校风校训、规章制度等校园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校园文化是生活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生活德育的有效途径。

扬州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本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充足的素材。第一,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如将扬州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诗歌戏曲等文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制成精美的墙报悬挂于教学楼、行政楼走廊内,或在校园内树立扬州仁人志士雕像,种植琼花、芍药、银杏等代表性植物,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亦能受到扬州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二,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扬州历来重视教育,出现了大量的书院和名人学者。如北宋时的安定书院负责人胡瑷首创“分斋教学”法,因材施教,同时为人师表“以身先之”。清代时的梅花书院等四大书院采取分层次教学,许多方面让学生自治自理。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服务中,让“尊师重教”“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讲求实学”等伦理道德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中。

第四,将扬州传统文化融入网络德育之中

近年来,网络通信以其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自由度高等特点迅速渗透入高职生的生活,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地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扬州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优质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和德育精品课程,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积极参与地方传统文化相关话题的讨论,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网络平台还可以设置“读家书家训”“扬州非遗知多少”“扬州成语故事”等一些互动栏目,汇集咨询、讨论、网络同步展示等功能。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发布一些有关扬州传统文化的美文、音频、微视频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扬州传统文化的内涵。网络德育平台的出现,增强了高职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

四、 结论

地方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的融合既有利于“高职德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地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生的特點,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扬州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融合的切合点,在实现优化学校德育教育效果,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高职生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扬州市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6,(6):40-43.

[2]曹永森.扬州传统文化结构解析[EB/OL].http:www.weixinnu.com/tag/article/878031235,2017-06-01/2017-08-24.

[3]季爱民,高歌.生成性理论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25-28.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97-105.

[5]吴红伟.德育困境的解析与应对[D].上海:复旦大学,2004:41-44.

[6]李楠,刘莉.唐山文化与高职德育的融合与促进[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4):73-74,86.

作者简介:

张秀,讲师,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776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